陳怡靜
(防災科技學院,河北 三河065200)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通用語言,在大學里是作為必修課開設的,學生通過英語教學可以學到英語相關知識和技能。英語教學內容涉及很多西方國家的文化、宗教、習俗及人情禮儀等知識。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看待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在對比不同文化差異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增進愛國之情,積極弘揚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優良傳統。教師以英語知識為依托點,可以分析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異同。教師首先要站在正確的角度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在英語教學中既能教授學生英語知識,又能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學內容,從本質上講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使他們的思想品德不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影響,培養符合時代道德品質標準的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對于英語學習中接觸到的西方文化知識有明確的思辨和揚棄能力。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是解決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問題的具體實踐過程,也就是說思政教育內容是依托英語教學認識和學習西方文化的,使得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不僅停留在表面,還通過現象看到本質,辯證地看待問題。另外,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能激發學生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熱情,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幫助學生主動思考社會熱點問題,保持堅定不移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價值觀,消除西方不良思想的影響。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在本質上是有區分的。課程思政并不是在語序上和思政課程進行了調換,也不是將思政課程內容重復講授或者拓展,更不是將思政教學內容和任何課程內容任意組合。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程,也不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環節,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效地和課程教學內容融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換言之,課程思政是在學科內容展開過程中從不同視角積極融入的內容,最終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
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必修課程之一,開設這門課程是為了教授學生英語知識,并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英語教學內容中涉及很多西方國家的文化、宗教、習俗、人情禮儀等文化類知識,這些文化內容容易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判斷力。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和課程思政存在脫節的現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中包含很多能展開課程思政的內容,課程思想內容的融合在英語教學中并不顯得突兀。從育人的角度而言,大學生的培養不僅是學會知識和技能,最關鍵的是教會他們學會做人,有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才能成為德才兼備的新時期高技能人才。國家法律文件和教育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由此可見教師承擔的不僅是教授知識的重任,最關鍵的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
英語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已經不是新課題了,國家十分重視學科和課程思政的融合。2015年教育部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7年12月,教育部黨組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那么學科教育和課程思政融合的途徑和可行性如何呢?事實上學科教學和課程思政融合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尤其是英語教學,教師可以借助很多教學內容展開課程思政教學,具體如下:
在服飾文化方面我國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任何語言都承載著不同國家的文化內涵,在語言習得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文化內容,涉及的內容包羅萬象,例如政治制度、社會規范、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中西文化的多元碰撞有時候會擾亂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再加上社交媒體一些不正確的文字引導,一些學生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受到不良影響。西方婚禮穿白色婚紗是因為西方民眾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白色是純潔的象征,而且婚禮在教堂里舉辦是基督教的傳統,牧師宣布的誓言也是新人對上帝的承諾。我國一些民眾卻在婚禮時穿白色婚紗,將牧師的誓言變為婚禮上主持人的臺詞。這種不倫不類的服飾和習俗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斷。而我國傳統文化中,紅色是婚禮的主色調,代表喜慶和吉祥。這種文化的混淆,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影響。
近些年我國對西方一些節日的慶祝有愈演愈烈之勢,與商家為了盈利而進行的各種商業造勢不無關系,再加上一些年輕人對西方文化的新奇感,直接導致一些西方節日的盛行,最明顯的是圣誕節、萬圣節和西方情人節。對于這些節日的淵源和含義,教師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和學生仔細分析。英語教師和學生分析淵源和含義之后,鼓勵學生將正確的思想意識傳遞給周圍的人,這樣我們對待西方節日才能理性。
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學要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準,符合我國社會主義人才培養需求。學校要在制度上確保思政教育內容在學科教育中的融合,從制度上規定學科教育以恰當的方式融合思政教育內容,而不是將英語教學變成思政課。英語作為一門工具性語言,包含的人文元素很多,英語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很強,教師要借助英語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英語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積極構建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教育在課程綱要中起到指揮棒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明確寫入課程綱要,通過制度保障大學英語課堂的思政教育功能,更好地發揮英語課程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作用。
思政教學內容的融入首先要從師資隊伍思政能力的提升開始,教師是傳遞知識和思想的主體,政治覺悟較高和思想端正的教師才能在學科教育中將思政教育內容自然而然地融入,而不是在英語課堂教學之余或者過程中將思政教育內容突兀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認為英語課程本質上是英語教學內容和思政內容兩塊。本質上講,師資隊伍首先要有過硬的政治修養、較高的政治站位、較強的大局意識,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英語教育內容中,把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真正把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每一堂英語課堂。
教師傳授英語知識不是單純地搬運知識,或者給學生灌輸英語知識。真正的好老師是將課本上的英語知識進行重構,將知識和思想性融合起來,以知識為載體傳遞包含的思想性。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包含的文化內容是無限豐富的,教師除了傳授語言知識體系和技能之外,最關鍵的是利用語言包含的文化內容重建,給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尤其對于一些語言文化現象的解釋可以對比中西文化,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西方語言中包含的文化內容,而且了解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核心價值觀,同時了解了我國深厚的文化元素和優秀的文化內容。借助英語學習過程,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學習,不僅提高了英語能力,而且升華了愛國主義精神。
大學英語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可行性較強,是人文學科之間的有機結合,可以豐富學生文化背景知識,同時是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借助歷史、政治、科技、哲學及藝術領域融入課程思政,能更好地體現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讓學生學會語言,而且拓寬課程思政的廣度和深度,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