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瑜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550025)
大學生就業是近年來我國一直重點關注的問題。大學畢業生就業指標已納入國家對高校的督導考核范圍,高校將落實“一把手”工程,發動輔導員,逐一壓實責任,千萬百計幫助畢業生盡早就業[1]。解決畢業生盡早就業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輔導員口頭說教,而是用價值引領大學生進行科學職業生涯規劃,加強職業素養、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滿足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將職業教育、專業教育融入學生的思想觀念之中,轉化為實際行動,提升學生人力資本價值。
貴州由于歷史原因、特殊的地理環境,交通不便,信息傳遞緩慢,一些人的教育觀念落后,對教育重視不夠,呈現出慢節奏的生活方式。今天的貴州在經濟、教育發展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遠發展來看,相對中東部地區仍有一定差距。貴州高校生源主要為貴州省及周邊地區學生,來自農村、少數民族家庭的學生數量較多。部分家長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對教育參與度不夠、重視度不高,對學生發展、職業發展及就業市場缺乏了解,無法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部分家長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仍然存在“考上大學就有‘金飯碗’”的陳舊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職業的認識,導致貴州學生總體上在思想觀念、開放意識、進取精神等方面與其他地區學生有一定差距。
多數學生由于受地域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忽視人文素質、科學素質的養成及計算機操作的訓練,人際溝通、職業信息檢索、職業探索等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技術的日新月異、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催生了更多的新興職業,這些職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朝著個性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部分學生缺乏對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觀察,未關注新興職業機會;部分學生順利考上大學后思想松懈,不再認真學習或僅注重理論學習,對社會經濟發展關心度較低,注意力和精力僅用于應付考試,實際知識應用率非常低,畢業時專業知識已遺忘或者轉化不出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強,不能轉化為職業能力;一些畢業生給用人單位提出過高的工資要求及絕不加班等附加條件,這樣的職業價值觀人為地造成就業難;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缺乏對自身、職業的探索,職業目標模糊,不知道怎樣培養職業競爭力,事倍功半。多種原因導致學生雖已就讀于某專業,但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夠,對職業、職業價值觀、職業生涯規劃知之甚少,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無從下手。無專業優勢的學生就業競爭力下降,找工作全憑碰運氣,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標準,導致用人單位招不到所需人才、大學生就業難的雙重困境。根據中青校媒對全國700余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畢業生認識到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制定學習目標,有助于就業;六成畢業生找工作時感到迷茫,近四成畢業生找工作時才發現自己不具備工作要求的能力[4]。
貴州高校均在大學生一年級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四年級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和活動,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方法及實踐比較薄弱,尚未建立學生職業生涯指導檔案,要全過程引導學生在四年大學生活中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世界、職業決策,提升就業能力,評估糾偏,使學生個人與社會發展、專業知識與專業實踐、個性與未來職業發展相統一。同時,一方面一些學生反映在校學習的知識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差距較大,想掌握所學專業前沿知識,自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上網、到圖書館、社會兼職、聽講座來補充,但效果不太理想。另一方面學校會給學生提供大量參加專業前沿知識學術講座的機會,但多數低年級學生反饋學術講座存在內容太專業、聽不懂的問題。實際原因需要了解學生、可及時協調學校教學資源的專人——輔導員架起一座學生與專業教師、學校溝通的橋梁,使學校教學資源高效利用、有的放矢。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供給大于市場需求,但優秀的畢業生往往以積極的準備化危為機,找到滿意的工作。高校輔導員是學生最直接的管理者、人生導師,在高校思政工作、大學生成長管理及專業學習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3]。陳寶生指出,輔導員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助手;要加強政治領導、思想引導、情感疏導、學習輔導、行為教導、就業指導,引導學生科學做好人生規劃。
輔導員與學生朝夕相伴,對學生個性等特征較了解,輔助學生對自我進行深入分析,解析學習困境,讓學生具有學習動力。同時,輔導員作為實踐育人、課下育人的主體,長期關注新行業、新業態帶動新崗位、新職業需求的變化[2],成為專業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關注學生需要什么資源就協調專業教師提供什么資源,配合好、服務好專業教育,讓專業教師積極參與。輔導員發揮實習、就業資源融合優勢,推動學生和用人單位對接,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從政策支持到咨詢指導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全程化、個性化精準指導服務體系。
輔導員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參與者、指導者,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發揮引導大學生開闊視野、實踐育人、技能提升、評估反饋的獨特重要作用。輔導員在學生自我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闊視野,提前了解行業環境,科學分析職業和社會發展態勢,制定適合的職業目標,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以平和的心態選擇職業,以長遠的眼光謀求職業發展;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尋找實踐機會,用四年的大學時間參加大創項目、學科競賽、考取職業技能證書,積攢技能,讓簡歷具有含金量;引導學生提高求職能力、掌握求職方法與技巧,降低臨近畢業時“無從下手”的風險;引導學生按照職業規劃的方向努力,對自己進行SWOT分析,及時糾偏、調整職業規劃,以提升對未來工作的滿意度,實現自我價值。
貴州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在全省人口占比很大,是我國民族成分最多、最復雜的省份之一。由于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原因,貴州少數民族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特點,在語言文字、民族文化、生活習俗、經濟發展程度、受教育程度、教育觀念等方面的差異性較大。同一所高校、同一個班分布著不同的少數民族學生,獨特、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為貴州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原始材料,但在一定程度上為貴州高等教育增加難度并帶來一定的挑戰。貴州高校為大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既要重視教育的共性,又要注重學生的民族文化特性,適應學生教育發展狀況、文化接受程度等實際情況。
貴州高校應緊密結合國家、貴州省重大戰略部署及多民族省情,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切實圍繞貴州省重點發展的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大健康戰略等領域培養人才,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學科優勢、地域經濟發展整體布局對專業人才的需要,統籌安排,充分調研,突出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積極調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服務面向。一是,制定可量化的大學生培養標準,構建職業生涯規劃育人體系,制定輔導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指導資格、業務培訓、考核與退出機制,涵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動力。二是,強化輔導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認識。輔導員在日常教育、課程教育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關注、剖析熱點問題,對職業價值觀教育相關元素進行充分挖掘,結合學生個性、民族文化,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夯實輔導員的思想基礎。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不斷融入思政、職業價值觀教育,讓學生將學到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內化為職業素養,明確自身在創造社會價值過程中的價值和社會定位。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課堂和知識學習的邊界已被打破,貴州高校可利用信息技術方便快捷的優勢,引入優質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資源,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的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混合式教育模式。一方面,貴州高校可彌補由于地理位置“引不來、留不住”優質師資、資源的不足,爭取中東部發達地區的優質師資、資源為貴州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另一方面,搭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全程化、個性化精準指導服務平臺。輔導員通過QQ、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建群,發布學生最關心的職業、行業、價值觀、學科競賽、學習型俱樂部等熱點信息,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職業、行業動態變化,產生思想共鳴;采用學生積分制,制定積分獎勵措施,鼓勵學生及時匯報近期學習實踐動態,了解學生的內心變化,以便發現學生的個體化差異,采取針對性教育,同時讓學生間彼此了解學習實踐狀態,聯系實際情況,做出橫向比較,深入思考與總結,激勵學生行動起來,在成長道路上堅定個人奮斗目標。
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習俗、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家庭環境,輔導員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既要聚焦用人單位需求、注重教育教學發展的共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又要注意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引導學生理性認識自己,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始終以學生成長需求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確定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職業目標,幫助學生構建可量化的、綜合職業素養與個性需求相協調的個性化職業生涯規劃育人目標體系。該目標體系包括學生欠缺的人際溝通、團隊合作、專業理論和實踐學習等內容,培養個性鮮明的高素質人才。同時,為每一名學生建檔立卡,關注學生的學業和實踐情況,以個性化職業生涯規劃育人目標體系約束、調整學生學習實踐行為,及時引導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實際效果進行評價分析反饋,適時糾偏或調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約束的管理能力,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
輔導員應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指導,強化實踐育人,拓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覆蓋廣度。要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將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校友優秀職業價值觀等內容,多維度有機地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中。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將實踐教學貫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每一個模塊,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落實到用人單位實習實踐之中,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刻體驗,調動學習積極性,了解明白團隊協作、競爭意識在職場的重要地位。比如,進行虛擬仿真綜合實驗,組織職業分析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面試大賽,組建以專業學習為特色的學習型俱樂部等社團。其中,以專業學習為特色的學習型俱樂部是由有共同專業知識結構、專業興趣的學生團隊自愿組成的,有很強的職業性、實踐性和專業性。通過學習型俱樂部活動的共同研討、策劃及實施,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互動交流、共享經驗,實現價值觀的碰撞,鍛煉人際溝通、組織協調、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上進、創新的精神,樹立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信心和進取心,使學生個體專業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明顯提高。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輔導員的定位與專業教師的定位有所不同,但需有機融合。輔導員的定位主要集中于幫助學生認知自我、職業價值觀培養、職業素養習得、職業探索、職業規劃方法和技巧獲得、職業生涯個性化需求服務、學生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育人目標體系構建、職業生涯規劃目標評價反饋咨詢等,為學生建檔立卡,根據學生個性化需求對接專業教師及其他教育資源,盤活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形成服務學生的合力;專業教師的定位是根據學生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育人目標體系,發揮學科優勢,幫助學生細化專業知識獲得途徑,并提供專業指導,特別重視對學生學習型俱樂部的專業指導,通過系統性的科研、實習活動及學科競賽訓練,學生逐步形成專業知識素養、提高專業能力。輔導員與專業教師可通過組建涉及心理咨詢、職業探索、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能力培養的跨專業指導團隊,為學生提供較為完善的個性培養、以專促學、協作創新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全程化、個性化精準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