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日吉
(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博物館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張應瑞家族墓地位于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內,是元朝薊國公張應瑞家族墓地,坐北朝南,根據墓地和墻垣確定分布范圍約15公頃。墓地北側背山的南坡較陡,最高頂與墓地高差約85米。墓地地表現存“張氏先塋碑”一通,建置于元順帝元統三年(1335年),另一斷碑為“住童先德碑”倒置地表。兩通碑前神道上,排列著石像生十尊。據碑文分析,墓地葬有張應瑞及兩代先人和后代,近年又發現了張應端夫人剛氏之墓,并出土“薊國夫人剛氏之墓碑”一通。
石像生前未見墓冢,墓室情況不詳。據現存“張氏先塋碑”及“住童先德碑”分析,墓地葬有元代薊國公張應瑞及兩代先人和后代。發現的薊國夫人剛氏之墓也是因為盜掘后清理發現墓碑而確認的。墓地北側的山脊有墓地墻垣遺址,經過測量,東西寬500米,南北長300米,總占地面積150000平方米。
地表現存“張氏先塋碑”一通,建于元順帝元統三年(1335年),碑為螭首龜趺碑式,由碑座、碑身及碑首組構。另一碑額漢文篆刻“大元同知徽政院事住童先德碑”的殘碑倒置地表(張住童是張應瑞的長子)。
另外一通是張應瑞夫人剛氏之碑(1997年在一殘墓中清理出土,現為館藏)。此碑由碑座、碑身兩件組成。
兩通碑前神道上南北方向排列有文官石雕兩尊、武士石雕兩尊、石麒麟雕像兩尊、石虎雕像兩尊、石羊雕像四尊,可惜的是石雕人物和動物多數因早年破壞均已失去頭部。文臣武將人物形態逼真,文臣溫文爾雅,身著官服,手擎笏板;武將威風凜凜,身披鎧甲,腆腹端肩,手提寶劍。文臣武將系用整塊漢白玉雕琢而成,人體比例雕刻得也很相應。石獸雕刻造型也十分美觀,羊的造型樸實,簡潔明朗;虎的體態生動,融動態靜態于一身;麒麟石刻用料得當,立體感強。可惜石獸多遭到破壞。
張應瑞家族墓地是漢族與蒙古族有好交融的歷史見證,具有歷史學、民族學的研究價值。其墓地石碑是研究元代東北地區歷史最重要的碑刻之一,尤其是研究弘吉剌部及其他蒙古部落的封地布局、各部之間關系的主要依據,是極為珍貴的史料。
“張氏先塋碑”為元代著名書法家康里氏所書,康里巙巙的書法有南魏(趙孟頫封魏國公)北巙之稱。然而康里氏留傳于世的多為行草書,該碑是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雖然墓葬多數被盜,但其形象逼真的精美石像生反映了元代石刻藝術的成就,石雕線條流暢,紋飾細膩,反映了元代高超的雕塑水平,對于研究石刻藝術史具有重要意義。
幾百年來,張應瑞家族墓地由于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破壞十分嚴重,亟待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影響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風雨影響:墓地所屬區位氣旋活動頻繁,多大風。墓碑及石像生受風雨侵襲影響,表面風化,碑文字跡模糊難辨認;石像生散亂地表,墻垣逐步坍塌。帶來的病害主要是石構件風化、剝落、崩裂。
2.自重作用:通高5米的“張氏先塋碑”為整體塊石,通過榫卯插入龜趺座中,其自重直接作用于下部榫卯處,從而在交接節點產生較為嚴重的集中應力,導致石碑傾斜。
3.水患影響:7-8月雨季集中,大量雨水對石碑座、石像生基座和墻垣帶來沖刷,將土體帶走或是使土質酥松,以使土體形成空洞,間接誘發或加劇局部沉陷,導致石構件坍塌和基礎變位;坍塌的墻垣塊石會滾落散失。
4.水土流失:山體匯水使墓地區水土流失,多道沖溝使墓地分布區地貌割裂。剛氏夫人墓已被沖溝破壞。洪溝有由北向南發展的趨勢,可能會引發其南側主碑、石像生的安全。
5.溫差凍融影響:張應瑞家族墓地區氣候潮濕,冬春季節雨雪多,冬季最低平均溫度達零下15度,這種長期的凍結融化循環作用以及凍脹、冰劈等自然應力,加劇了對石材的破壞,導致開裂和剝落。
6.苔蘚影響:在龜趺座石材上,長有大量青苔,不僅破壞了石材原有的顏色,而且具有腐蝕作用,導致石構件表面脫落、變色。
7.戰爭影響:元末明初的兵燹戰火對墓地帶來極大破壞。歷史上多次征戰,對于墓地有很大的影響,其破壞主要是盜掘墳墓,破壞石像生等。
8.盜掘破壞:多年來,墓地密集分布區內盜坑累累,其中剛氏夫人墓碑便是在盜墓坑中發現的。
9.私自墾荒和無計劃種植破壞:自從實施退耕還草以來,墓地分布區應為還草區域,住民私自開荒擾動土層,加劇了水土流失。不恰當的植樹活動對場地也有很大傷害,前些年在遺址區內修臺地挖樹坑,卻并沒有植樹。
1.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將張應瑞家族墓地遺址的保護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2.真實性與完整性保護原則。對地面及地下遺址實施原址保護,用恰當的手段保證遺址區域文物遺存的安全,保證墓地選址空間上的完整性。3.保護技術適宜性原則。對遺址的保護要因地制宜,根據地理狀況、考古研究與開發利用相結合,做到切合實際、合乎規范。4.保護與地方發展雙贏的原則。通過良好的管理實現遺址保護、地方經濟建設、展示理解歷史文化相互促進。
1.遺址保護目標:根據張應瑞家族墓地遺址整體分布,建立完善的保護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2.生態目標:保護遺址區原有特征,保持原有風景;保持水土,治理沖溝,適當綠化,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3.合理規劃,與地方土地建設相結合,有效管理和控制耕地、林地。4.展示利用目標:將張應瑞家族墓地保護與展示結合;采用多樣手段開展遺址展示和宣傳教育活動。
1.弄清張應瑞家族墓地遺址現狀,包括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等,對遺址及石像生受損情況進行考察,了解掌握考古研究的進展和管理機構狀況。2.根據對遺址現狀的把握,研究制作比較詳細的保護規劃。3.確定遺址本體保護措施,針對墓地特性和主要病害提出保護加固原則以及方法,提出考古研究要求。4.制定環境保護措施,針對環境受損的問題提出整治措施,對村莊建設、農業耕種、林地、道路建設提出措施要求。5.制定展示利用規劃,以遺址的安全為前提,設計展示旅游路線,對參觀者、旅游提出限制性要求。6.對規劃區域用地功能提出調整建議,提出基礎設施建設建議。7.其他還將涉及保護項目分期、保護經費初步估算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