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星
(彝良縣羅炳輝將軍紀念館 云南 昭通 657600)
2004年2月26日,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是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培育未成年人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引領未成年人把愛國情感和意識轉化為助力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行動。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在神州大地、山川河流中遺留下的寶貴見證,能具體反映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創建的奮斗史、英雄史,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奮斗精神和優良革命傳統,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題材。
紅色文化資源,一般指革命活動遺址或舊址、紀念館、紀念塔、紀念碑、標志物、名人故居、革命文物紅色文化作品等精神文化載體,以及老紅軍、老八路、老民兵等紅色人物的革命事跡。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往往形象直觀,生動地記錄、展示地方革命史歷程、地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活動,能更具體形象地詮釋我黨的優良革命傳統。地方宣傳部門要常態化開展紅色革命事跡和紅色文化史實進校園宣傳活動,利用多種形式不斷推進對未成年人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素有“將軍故里,天麻之鄉”之稱的彝良縣,是云南省59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是一塊具有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熱土。這塊紅色的天地養育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和時代楷模,如:無產階級革命家羅炳輝、革命先驅劉平楷、時代英雄徐洪剛、專武干部孔凡松烈士、全國民兵英雄潘天文、戰斗英雄黃在寬、烈士汪金華、鐵路工人王家松、優秀運動員王華碧、殘疾人運動員吳長軍等。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彝良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赴后繼,革命斗爭的步伐從未停息。如救貧義勇軍轟轟烈烈的活動;川滇黔革命游擊隊英勇戰斗的壯烈;紅二、六軍團長征回旋烏蒙的重大戰役;鎮彝威地下黨支部戰斗的光榮歷史……這一段段紅色文化資源的留存,凸現了那段革命歷史的脈絡與征程,展現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畫面。其意深遠、其情偉壯。

羅炳輝將軍紀念館
彝良縣羅炳輝將軍紀念館是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的窗口,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的示范點。紀念館不僅擔負著宣傳羅炳輝將軍“為革命盡忠,為人民盡孝”的革命精神使命,更肩負起將彝良紅色文化資源編制成一部部感人肺腑、激人奮進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的重任。紀念館利用各重大節日、重大紀念日、暑假或寒假等特殊時段,將未成年人請進羅炳輝將軍紀念館參觀學習;采取走進校園的宣傳教育方式,帶著革命史實走近彝良縣示范小學、彝良縣角奎中學、彝良縣一中、彝良縣奎香中學、彝良縣奎香小學等,對全縣未成年人進行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全覆蓋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那些聽過羅炳輝將軍事跡宣講的孩子們,都以自己能生長在這片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而無比自豪;有的孩子上大學了,稱自己家鄉是“將軍的故里,英雄的故鄉”。
彝良縣羅炳輝將軍紀念館自1988年2月建館至今,累計為全縣及鄰縣20萬以上的未成年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喚起廣大彝良新生代一往無前、自強不息、持之以恒、頑強拼搏的大無畏進取精神,有助于繼承和發揚革命老區人民堅持不懈、敢于擔當、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作風。
作為從事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部門,我們必須堅持紅色文化資源的真實性,堅持實事求是的宣傳原則,堅定理想和信念。要把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和傳播與時代發展結合起來,把艱苦奮斗精神與祖國經濟建設聯系起來,把對未成年人的愛國主義教育與國家強大聯動起來,把未成年人培養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接班人。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我們要利用各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引導青少年學習革命先輩和時代楷模,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自己的奮斗同祖國繁榮、民族昌盛緊密聯系在一起,把一切獻給祖國和人民;像革命英烈那樣,永遠做一個改革進取的先鋒戰士,走在時代的前列,為祖國建設而學習和奮斗;像時代楷模那樣,永遠追求真理、追求進步,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為建設美好家園貢獻力量。
孩子也是一個家庭的未來。我們要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對未成年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展“勤、孝、儉、誠、禮、助”民風建設,倡導愛黨愛國、孝老愛親、遵紀守法、自立自強、勤勞致富、誠實守信、助人為樂、勤儉節約、文明禮貌、扶貧扶志、環境衛生等優良傳統作風,促進地方精神文明建設發展。
祖國各地豐富的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是國家和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是具有獨特價值和魅力的當地“文化特產”,是對家鄉人民尤其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教材。為體現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不朽價值,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深層次發掘和開拓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突出其歷史地位及影響,給未成年人更多的啟迪;為發揮其“存史、資政、育人”的重大功能,要加強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建設和保護,做好規范性建設和開發利用,讓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更大的價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