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義
(聊城市海源閣圖書館 山東 聊城 252000)
書香人生,止于至善;內以清心,外以明世。創新圖書館服務模式,可以為市民讀者帶來更好、更便利的閱讀體驗,釋放更多閱讀正能量,使閱讀成為“悅”讀,使閱讀成為市民生活一部分。聊城市打造“圖書館+”服務模式,為全民閱讀活動創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聊城市海源閣圖書館位于古城區,由于歷史原因其面積小、環境差、交通不便,讀者一直不多。作為唯一的市級公益圖書館,海源閣圖書館主動與社會組織對接,相繼成立了利民社區分館、香江社區分館、新時代社區分館和水韻社區分館(少兒特色館)等。海源閣圖書館提供圖書設備、管理軟件、業務指導、圖書配送等服務;運營企業或者社會組織提供閱讀環境、人員、物業管理等保障服務。圖書館以書為媒,依托自身公共資源與社會力量緊密融合,通過合作創新服務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益;以圖書館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跨界打造多元化公共閱讀體驗新模式,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多方共贏、市民受益。
書香與社區生活相融,遍及城區社區的圖書館社區分館成為市民身邊的“公共書房”。社區圖書館分館面積多在80平方米左右,是社區最受居民歡迎的空間,也是社區居民交流、談心的“私家書的花園”。比如聊城市海源閣圖書館香江社區分館、聊城市海源閣圖書館利民社區分館、聊城市海源閣圖書館柳園路分館等,就是這種模式的代表。
目前,以書為中心形成的創意書咖已成為年輕人喜愛去的地方。書咖讓人們體驗到愜意舒適,營造輕松的閱讀環境來滿足人們的需求。自然風的裝修、醇香的咖啡奶茶、優雅的環境為讀者儲存下最靜謐的一刻,讓人們脫離一天的繁忙,使這里成為一座秘密花園。海源閣圖書館與沐凡舍惠眾人文書店這種書咖模式的社會力量合作,打破了傳統書店的單向定義和傳統奶茶、咖啡店的單調,打造了一個具有現代化創意、別具一格的體驗空間。這種摒棄傳統書店單一模式,創造出新的閱讀環境,再配備高端的上網環境,保留獨立的私人空間,是圖書館創新服務的一種探索。

圖1 “閱讀+社區”之香江社區分館

圖2 “閱讀+社區”之利民社區分館

圖3 “閱讀+書咖”之沐凡舍惠眾人文書店
凸顯非遺特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海源閣水韻花都社區非遺(少兒)分館,就是聊城城區一個特色圖書館。書籍以文史、藝術、少兒、非遺、攝影為主,突出文化和兒童特色,成為聊城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傳統文化教育普及基地,也是附近家長親子教育的樂園。
化休閑為閱讀,網聊、網游與閱讀體驗巧妙融合。海源閣圖書館數字分館、海源閣圖書館盲人閱讀分館,可以為人們提供充足的閱讀資源,讓人們在大數據、大網絡的體驗下悅享閱讀新空間;還可以讓不同人群充分體驗網絡帶給人們的閱讀享受、體驗大數據帶來的快樂。
倡導全民休閑閱讀新模式。遍地開花、書香滿城的圖書館分館,使市民讀者可以在茶前飯余找一個清幽舒適的圖書館小憩片刻,安靜地閱讀,感受生活的輕松。在城市喧囂的角落里,細品香茗,閱讀一本好書或一篇美文,看著夕陽西下、月爬東山;在聊城歷史文化的圍繞下,享受周末的親子時光,與孩子一起體味閱讀的魅力。
讓閱讀成為市民生活的一種習慣。圖書館分館的打造,成為城市書房的有力補充,讓城市書房環境更美、文化味更濃;讓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市民自覺不自覺地走進圖書館,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的習慣。
讓書刊從書架走向人們的生活。根據閱讀體驗的人群分類,精心挑選不同的書籍,讓每位到來的讀者都能夠找到自己喜愛的書籍。如水韻花都分館,主要服務人群為親子家庭,針對此類群體選配的書籍多為適合親子閱讀的繪本類、兒童文學類、生活類等。
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數千年來,中華典籍文獻世代相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圖書館總館為中心,向每個分館輸出閱讀推廣活動,讓讀者們的閱讀體驗感更加強烈、更加人性化;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讓閱讀引領風尚,讓書香浸潤生活。
目前,聊城市海源閣圖書館為 6個城區分館共配圖書萬余冊,借閱量達6萬余冊次,獲得讀者們的充分認可和熱烈響應。不拘一格的裝修、不同時間的開放、獨具特色的服務,成為聊城一道亮麗的風景。
“圖書館+分館”的設置,擴大了讀者覆蓋人群,發掘、創造、推廣新的閱讀方法,使全民閱讀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嵌入市民讀者的日常生活;讓被動讀書變為主動閱覽,讓閱讀時間變成觸手可及的閑暇時光。
“圖書館+活動”模式,將圖書館變為閱讀交流活動陣地。以活動帶動閱讀,以閱讀衍生活動;靜與動的結合,產生人們愛美、愛家、愛國、愛人的奇特效果。讀者們以書會友,習慣閱讀、喜愛閱讀,不斷推動閱讀成為人們的生活追求與自覺行為。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對于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聊城市海源閣圖書館將不斷完善“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構建,通過吸收社區、社會等各方力量,不斷提升現有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