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超
(南通理工學院 江蘇 南通 226002)
我國古代《周易》就曾經提到音樂對人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如根據古樂的五個基本宮階與五行學說相互結合來選擇音樂,以此進行音樂“治療”①。在現代社會,藝術治療逐漸興起并開始用于心理門診和養老院等部門。有專家表示,在沒有專業治療師的幫助下,欣賞一幅畫或是伴著一首小曲舞動都是自我治療、自我解壓的好方式。行為藝術治療是藝術治療的一個特色分支,更具思想性、現實性、藝術性及互動性;其雖不像其他藝術治療那樣帶有明顯且強烈的目的特征,但仍然存在自我意識的偏愛與主導,不帶有任何強制性的治療意義。
談及“藝術治療”,英國藝術治療家協會認為這種方法是透過藝術媒介,把存于內心而未表達出來的思想與情感向外呈現,為治療者和當事人提供處理指標②。我國藝術治療師孟沛欣認為,以藝術為介質進行心理輔導與治療的方法,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都可以作為介質;不同的介質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態,達到不同的預期效果③。總而言之,這是通過藝術手法與行為進行人們身心治療的一種方法,其作用是通過藝術師、求助者和藝術作品的相互作用,提升自我觀念和認知概念并改善行為的功能,以協助求助者領悟及解決情緒問題。
所謂行為藝術就是指藝術家把現實本身作為藝術創造的媒介,并以一定時間延續的藝術形態。行為藝術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于歐洲的現代藝術形態之一,包含身體藝術、動作詩、激浪藝術等。行為藝術作為后現代藝術的一個分支,需要藝術家根據想法統籌策劃,大眾參與并接受反饋這一過程,這樣才是完整的行為藝術。如約瑟夫·博伊斯、赫爾曼·尼特西等都是十分著名的行為藝術家。有人認為行為藝術是極端表現,但它也是極端壓抑的發泄,是藝術家對材料、形式與想法三者之間的磨合。藝術家運用行為表現藝術,主要是用于表達情感問題。
就藝術而言,治療地點不等同于展覽地點,但是等同于觀賞地點,這是無可厚非的。談起藝術欣賞的地點,人們就會想到博物館、展覽館等正式場所。但隨著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的轉載、教師的指導傳授、朋友的訴說、書籍的閱覽等形式,治療地點也在間接發生轉換,欣賞形式也呈現多樣化。
對于行為藝術來說,治療地點與展覽地點有著必然的聯系。藝術的傳播更多是展覽與互動,治療的大部分地點其實就在現場,由藝術家引領對觀賞者對其進行“治療”,燈光與場景的強調更能加強治療意義。如若通過其他途徑知曉治療背后的意義,則缺少了更多實在的感悟。韓國藝術家金光石在中國莞城美術館聯合寧波美術館做了一個行為表演——“反芻——反殖民語境下的裝置陶藝展”。他與助手在一張被掛起來的網里,把身邊的碗碟拿起往地上摔,破碎的聲音在大廳回蕩;然后邀請觀眾一起加入摔碗的行為中,金光石稱其為心理反應藝術。網代表生活空間,器具代表壓力。不同觀眾摔碗時的心情與感受都不同,就像藝術家理解的不同人面對壓力產生的反應也不同,并以此來舒緩壓力。正是通過這樣的藝術使觀眾體驗其中、領會不同感覺。
治療時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如中醫師先問診、然后治療、最后下藥,藝術治療過程也是如此。對行為藝術而言,從大眾踏進整個展覽館的時候,治療便已經開始。藝術家有意的燈光布置、空間安排便是實現安排好的“問診”,藝術家與觀眾的互動便是“治療”;但是“下藥”時間卻不是觀眾踏出展覽館的那一刻就結束了,其不僅在于觀眾的層次性,也取決于藝術家與觀眾在同一件事情上的共鳴。共鳴越強,治療時間就越長;反之亦然。
如張洹作品《十二平方米》,他把自己涂滿蜂蜜和魚油,在郊區的一個小廁所里靜坐一小時,讓人壓抑不止;作品將城市中心的繁華與“十二平方米”對比,在惡劣環境下體現生存的殘酷與生活的艱辛。藝術家在一個小時內反映出的意志力與決心,提醒人們當無法改變環境時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去適應。如此“勵志”的一件藝術作品,對于觀眾而言,治療時間肯定不止于展覽的一個多小時,其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可以引發人們聯想的還會更多。
行為藝術中的治療對象,不能僅僅局限于有精神或者心理缺陷的人,而是應該面對社會大眾。當然治療對象不一定就是所有去參觀作品、欣賞作品的人,但是肯定部分欣賞者接受著本次展覽的“治療”,呈現出主動接受狀態,并重新審視某種社會問題。此外,在藝術家呈現作品過程中,也是藝術家自我治療的過程。
行為藝術由于其本身性質,治療必定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效果也因人而異。在此過程中,藝術家們希望通過“治療”向社會大眾訴說某種隱含的深意。但是說到底,治療是一種互動與分享;不管是痛苦、悲傷還是快樂,都可以通過解讀作品讓自身經過精神上的共鳴而得到凈化。
【注釋】
①侯禎塘:《行為導向藝術治療法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行為問題及圖畫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
②孟沛欣:《藝術療法》,開明出版社,2012年。
③陳曦、陳洋:《音樂治療的動態視覺模式探索——基于五行音樂理念的數字動畫創作》,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