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東/南通科技職業學院
蔡 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毗鄰上海的蘇州、南通兩市,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與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農村青壯年數量日益減少,農業農村發展中“人才短板”問題越發突出。近年來,兩市通過培育模式創新,帶動輻射一大批農民致富增效,建立用于培育新農民的教訓基地、田間學校近200個,率先探索學歷提升、定向培養、農民開放式培育。兩市探索的職業農民定向培養、定制村干工程在崗學歷教育的做法受到廣泛肯定。
強化資源整合。充分發揮農廣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信息中心)與涉農院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等多種資源,以涉農院校為主體有序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鼓勵農業園區、農業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實習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引導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立農民田間學校,形成政府引導、“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運行機制。
創建培育平臺。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整合資源與南通市農業農村局開展政校合作成立“南通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中心”。蘇州市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江蘇省現代農業(園區)校企合作聯盟,聯合市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成立蘇州市職業農民學院,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工作機構。整合相關資源,打造鄉村振興智庫、技術和人才平臺,創新校地合作模式,強化了涉農院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主體功能。
構建培訓體系。創造性地構建了以涉農院校為總院、以農業示范園區(園中校)為分院、以生產基地為教學點”的農民社區學院三級網絡培訓體系。建立以涉農院校為主體,涉農科研、推廣、園區、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網絡體系。政府引導、“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運行機制逐步形成。
強化政策驅動。圍繞教育培訓、土地流轉、產業扶持、財政補貼、金融保險、創新創業、社會保障、人才激勵等方面出臺政策措施,支持新型職業農民享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享受簡便市場準入、金融服務、財政支持、用地用電、創業技能培訓等鼓勵返鄉創業的政策措施。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對接城鎮社保政策,解決新型職業農民長遠發展的后顧之憂。對定向委托培養對象實行單獨招生、學費政府買單、簽訂就業協議,對其他類型培育對象實行課程按需訂制、學費政府買單、政策配套扶持,增強吸引力。
創新能力建設。一是師資隊伍建設。選拔一批專家、教授和鄉土能人,重點充實職業道德、經營管理、品牌建設、質量安全、市場營銷和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師資,組織赴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培訓學習。加強“雙師型”培訓師資隊伍培養,選聘教學優秀的“土專家”“田秀才”充實講師團,近距離與農民進行教學、交流經驗、傳授技藝。二是平臺載體搭建。校地合作創建職業農民培育新平臺,涉農院校負責培育計劃制定、教材編寫、師資準備、教學實施等,地方縣(市區)、鄉鎮負責學員組織與管理、質量監控與評價等,實現南通、蘇州兩市教學師資、平臺載體等資源共享。三是創建科教基地。推進生產經營主體向教學主體轉變,創建科教基地,建立田間學校,設立農民社區學院,開展“園中?!钡刃M饨虒W平臺建設,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創業能力。探索科研單位“所村對接、所企對接”深度融合模式,分別在海門市悅來鎮保民村、如皋市白蒲鎮合興村、如東縣曹埠鎮直港村等進行全方位對接,形成技術集成展示、成果示范轉化、鄉村人才培育基地。
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培訓對象主要以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為主。采取“課堂講授+學習觀摩”相結合的專項集中培訓模式,重點圍繞農民從事產業的技能和崗位要求,結合省農業重大推廣技術和各地主導產業,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設計課程,以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為主。
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培訓對象主要以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為主,兼顧返鄉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員、基層干部等有意愿從事農業的人員。采用綜合課程、專題課程和實踐課程“2+X+1”課程體系,以及“課堂教學+現場教學+實地指導服務”三段式培育路徑。
學歷提升(委托定向培養)。在蘇州市率先探索委托定向培養,在南通市率先實施村干部學歷提升工程。通過“政校合作、定向招生、訂制課程、定崗培養、定向就業”培養方式,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職業農民。招收對象為當年報考普通高校、志愿從事基層農業、農村工作并簽訂定向培養協議的本地戶籍高中畢業生。3年來,蘇州市共招收1586名定向培養生,南通市在全省率先啟動“村(社區)干部學歷提升工程”,截至2019年底,南通市45周歲以下的村干部大專以上學歷覆蓋率100%。
運行管理制度化。按照“產業調研-方案制定-學員遴選-課程安排-集中培訓-現場觀摩-生產實踐-跟蹤指導”的規定程序開展工作。培訓過程實行標準化管理,按照精準培訓的要求設計相應培訓模塊。根據培育前、培育中、培育后三個階段,制定并發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課程設置標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跟蹤指導標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評估標準》等標準化體系。
培育手段信息化。依托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和“云上智農”APP,對接各地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整合農業專家和農技推廣服務等線上資源,采用在線課程、遠程教育、多媒體、微課等方式,為農民提供靈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線教育培訓、移動互聯服務和全程跟蹤指導,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和教學手段信息化。
跟蹤指導全程化。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服務手段建設和考核制度建設,將跟蹤指導全程化工作落實落細。圍繞農業產業發展要求和農民培育需求,建立以一線教師和農業資深科技骨干為主體的培育跟蹤指導師資團。建立信息和服務的平臺(QQ群、微信群),發放跟蹤卡或問卷調查,開展“第二課堂”,推進專家入戶服務、學員互動交流服務等。對農民進行全方位的跟蹤指導服務,對農民提出的問題有問必答,有惑必解。
考核評價社會化。將培育對象滿意度作為核心指標,兼顧任務完成率、合同簽訂率、培訓合格率以及規范管理、新型職業農民獲得政策扶持和宣傳報道等指標內容。利用問卷調查、學員座談、實地查驗等形式,開展學員評價。堅持應用導向、以證代考、多元評價的社會化考核評價方式,有效發揮高質、實效的導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