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青 徐國慶/江蘇省東臺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指揮部辦公室
江蘇東臺五烈現代農業產業園堅持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相結合,緊緊圍繞糧食全產業鏈發展定位,加大省級農業科技園創建力度,形成品種優、技術新、機制活、品牌響、帶民富的產業格局,成為鑲嵌在產糧大縣——東臺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園區實行嚴格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嚴控投入品使用,不斷拓展綠色農業之路。一是推行綠色生產。積極推廣稻米標準化生產技術,擴大優質食味稻米示范種植,探索種植富硒、富鋅等功能大米,開發五彩大米、胚芽米、高端糙米等優質系列大米。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推行稻蝦共作、稻鴨共生、稻菜瓜輪作等各種模式,使農業收入成倍增加,示范推廣區畝平增效2000元以上。二是實施綠色防控。與中科院及省農業農村廳技術專家開展深度合作,建設全程糧食生產綠色防控區,示范種植抗性品種,推廣應用信息素等生物防治手段,開展農作物遠程診斷、農田碳排放監控、精準氣象預警,不斷提高優質稻米品質。三是建設綠色基地。園區先后實施國土治理、高標準農田等項目,打造綠色食品生產種植基地1.05萬畝,其中核心區4000畝,使低洼地變成“聚寶盆”“米糧倉”,先后榮獲“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示范單位”“鹽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示范基地”等稱號。
打造技術創新高地。園區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實行技術集成創新,全力爭創省級科技示范園區。一是加強產學研合作。先后與揚州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建立了糧食作物現代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研究生實習基地,開展優質食味稻清潔高效生產,示范帶動農戶增產增收,用科技助推產業興旺。二是創新技術模式。積極推廣缽苗、硬地硬盤、毯狀育苗等水稻栽培新技術,完成園區自主研發的3項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的轉化利用。大力開展新品種試驗推廣,年試驗示范種植新品種50多個,普及擴大優質食味稻品種,提高畝產水平。三是全程機械化作業。擁有高速插秧機10臺,高性能聯合收割機10臺,大型拖拉機15臺套,細鏵犁、條播機、開墑機、秸稈還田機共18臺套。推行稻麥輪作換茬,集成應用深耕深翻、機械化精量播種、塑盤工廠化育秧和機械化插秧、測土配方施肥、智能化田間管理、機收機烘等技術,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打造產業融合高地。園區圍繞做長鏈條、做精產業的思路,大力推進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穩步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一是拓展精深加工。園區累計投資8000萬元,先后建成2萬多平方米工廠化育供秧中心,日烘干能力達1200噸全自動烘干線,1500平方米公共服務中心,修繕提升了園區內田間路橋、水系、泵站等基礎設施。2020年新建3000平方米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新上日產200噸稻米加工線及配套6000立方米大米保鮮庫1座,實現了糧食生產全產業鏈發展。二是實施品牌營銷。創樹園區“金滿穗”品牌,金滿穗公司牽頭申報的“東臺大米”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助力園區所在鎮五烈鎮成為江蘇首批“味稻小鎮”。園區優質稻米先后榮獲“江蘇好大米”金獎、第二十屆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持續放大“東臺大米”“味稻小鎮”等品牌效應,與上海、南京、常州等地形成穩定的供應關系,市場知名度不斷提升,產品供不應求。三是扮靚鄉村農旅。深挖農耕文化,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耕文旅等新業態。通過對接國家種子庫引進彩色水稻,以董永七仙女傳說和海春軒塔等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主題,開發稻田畫,將傳統農業提升到創意農業,并與所在地“水美鄉村”“書畫之鄉”東里村聯手發展農文旅產業,逐步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打造聯農帶農高地。園區積極把握“萬企聯萬村”村企聯結契機,以做大做響“東臺大米”為抓手,勇擔產業振興、強村富民之責。一是發展訂單經濟。園區以江蘇金滿穗農業公司為載體,以強農富民為己任,大力推廣訂單農業,2020年實現訂單農業3萬畝,預計年產“東臺大米”原糧2萬噸,并實行訂單農業全程跟蹤服務,每噸協議加價160元收購,次年增效實行二次分配,充分發揮園區在鄉村產業振興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二是推行社會化服務。園區利用完善的配套設施為農戶提供清量、干燥、儲存、加工、銷售“五代”服務,發展“糧食銀行”。智能集中育供秧中心年可供商品優質秧苗40萬盤,服務面積超1萬畝,受益農場及農戶畝平節約成本約60元。全自動烘干線除用于本公司糧食生產烘干外,對外低價服務,被服務農戶畝平可節約糧食烘干成本約30元。并利用完善的農業配套機械,提供優質低價的作物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幫助農戶畝平降低成本約40元。三是系緊聯農紐帶。園區組建東臺市大米產業化聯合體,推行“園區+農場+農戶”的無縫對接,將稻米生產先進技術無償提供給合作的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有效提高土地產出率。并引導農場、農戶從事功能性大米生產,不斷擴大富硒大米、葡聚糖大米等功能性大米種植面積,大幅提高糧食生產附加值,有效促進農民增收,助力糧食安全保障。□

東臺五烈現代農業產業園 張 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