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東松 楊小蕊 吳桂玲/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農業農村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市六合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部署要求,加強政策指導,落實扶持措施,注重示范引領,取得了明顯成效。
家庭農場發展質量提升。一是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發展。2020年上半年,按照省廳部署,將符合條件的種養大戶和專業大戶納入家庭農場名錄管理,全區1900多家家庭農場共流轉土地45萬畝,平均每戶經營面積為230畝,符合省定適度規模標準,經營效益良好,成為重要農產品生產的主導力量。二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持因地制宜、市場導向,引導家庭農場根據自身能力,選擇經營類型,鼓勵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道路,從種養植發展到農產品初加工、休閑旅游等新型經營業態。三是農業經營理念不斷提升。從單純追求農產品產量向追求農產品品質轉變,通過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涌現一批生產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優質產品的家庭農場。
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提質發展。全區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817家,累計創建國家級示范社4家,省級示范社12家,市級示范社7家,區級示范社75家,各級示范社總計98家,示范社率約15%。一是合作社示范帶動效應明顯。全區147家合作社列入2020年度省優先扶持合作社名錄(該名錄每年認定一次,有進有出滾動機制),147家名錄社共有成員13478個,通過示范帶動效應、長期短期用工等帶動周邊約30000人,年經營收入總計超5000萬元,合作社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二是規范清理有序推進。2019年在農業農村部、省市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的要求下,集中對全區從未開展經營或因經營不善停止運作的“空殼”“僵尸”類合作社開展清理整頓,共清理合作社312家,占2018年底登記在冊合作社總數1089家的28.65%。
農業龍頭企業穩步發展。全區現有各類農業龍頭企業74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29家,區級龍頭企業41家。一是龍頭企業發展亮點紛呈。隨著農業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一二三產業融合步伐不斷加強,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創意農業、智慧農業等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新亮點。由農業龍頭企業牽頭打造的池杉湖濕地公園、平山茶香、巴布洛生態谷、捷利牡丹園、綠航生態園等一批休閑農業景點深受市民青睞。4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有3家是加工型龍頭企業,全區從事或涉及農產品加工的農業龍頭企業32家,年加工產值近20億元。二是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機制增強。全區74家農業龍頭企業中,有70%的企業在區內擁有原料供應基地或自建基地。由遠望、海福、天緯、艾津、隆盛、田原牧歌等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通過合同、訂單等方式建立區內農產品基地達25萬多畝,帶動農戶近10萬戶。7家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訂單農業,帶動建立農產品基地12萬多畝,帶動農戶5萬多戶。三是龍頭企業品牌意識不斷強化。絕大部分龍頭企業均創立了自己的商標品牌?!斑h望”牌富硒大米、“香錦源”牌植物油、“華平”牌雨花茶、“海悅”牌面粉、“絕味”牌食品、“艾津歐標”大米、“大圣”牌水芹等一批知名品牌農產品深受市民歡迎,在歷屆農業博覽會、展銷會上,成為暢銷產品。目前全區168家規模農業生產主體納入國家和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管理。持續推進16家生產主體申報綠色食品認證,組織“龍池鯽魚”和“六合板栗”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14.75萬畝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順利通過驗收。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一是服務體系健全。農業市場信息、農資供應、農業綠色生產技術、農機作業、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營銷等服務基本涵蓋了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二是服務能力提升。2019年,通過實施中央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為抓手,培育一批機耕機收、機插秧、統防統治、集中烘干等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開展托管、半托管服務。三是服務邁入信息化。通過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引入北斗導航系統,農機服務智能化、費用結算精準化,推動服務范圍與領域進一步擴大。
金融扶持。建立“金陵惠農貸”名錄制度,由財政擔保,對名錄內的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實行信用貸款制度,統一執行國家基準利率,解決經營主體貸款難、貸款費用高的難題。每年南京市財政拿出一部分資金,對貸款利息進行補貼,減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息負擔。
品牌推動。通過建設“茉莉六合”“多彩竹鎮”“大美冶山”等區域公用品牌,帶動新型經營主體推介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促進效益提升。對注冊商標、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名優農產品、馳名商標等實行財政獎補。
對接市場。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多渠道開展六合優質農產品營銷活動,推動周邊城市居民擴大六合優質農產品消費。
項目激勵。對經營主體生產能力提升的項目實行補助政策。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補助比例不超過項目審定額的50%,帶動經營主體投資。

六合竹鎮巴布洛生態園 楊 凱/攝
家庭農場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種植業類型的家庭農場比重仍然較高,三產融合的家庭農場比例偏低。一是經營收益不穩定。近幾年,大多數家庭農場經營情況總體上是盈利的,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突發性如疫情影響等幾方面因素制約,導致經營收益波動較大。二是土地流轉不規范。近年來,隨著家庭農場的不斷發展,區外來從事家庭農場經營的家庭農場主逐步增多,部分農場主與農戶簽訂的土地流轉合同不規范,雙方約束內容不嚴謹,土地流轉金支付不及時等因素導致家庭農場主與土地流出方的矛盾逐步顯現,致使部分家庭農場經營不穩定,甚至出現毀約的現象。三是建設用地不配套。部分家庭農場的建設用地很難得到批準,對家庭農場的農機庫、糧食庫建設形成制約。農機設備長期日曬雨淋,容易損壞,使用壽命短,保養成本很高,影響家庭農場主采購農機、加大投入的積極性;沒有糧食倉庫,部分家庭農場沒有辦法進行糧食深加工,也沒有辦法自主決定糧食售賣時機,提高經濟效益空間有限。四是融資成本不便宜。近年來,隨著家庭農場主對農業生產加大投入,部分家庭農場每年的貸款需求達到100萬元以上,“金陵惠農貸”的額度已不能滿足部分家庭農場加大投入、擴大生產的需要,家庭農場主從其他商業銀行貸款的利率普遍在7%~8%以上,融資成本比較高,還有進一步下降空間。
合作社運行有待規范。一是綜合實力不強。部分合作社出資額和銷售額較低,經營規模小,生產農產品單一,缺乏加工和銷售實體,無法提供農產品精深加工、市場開拓等服務,產業鏈較短,附加值較低,一二三產融合等極少開展,使合作社易受自然因素、市場因素影響,抗風險能力較弱。二是運行機制不規范。掛牌社、空殼社、休眠社問題未完全解決。全區有三分之二的合作社沒有建立規范的財務賬目,即使是建立利益分配機制的,在運行過程中仍然很難落實到位。部分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松散,公共積累、風險防范、盈余返還等機制不健全,難以形成激勵機制和發展合力。三是專業人才匱乏。從合作社外部來看,合作社的數量呈井噴式發展,與之相對的是政府指導和服務力量跟不上發展的需求。各街鎮合作社輔導員隊伍薄弱,難以為轄內的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財務輔導、融資貸款、項目申報等服務工作。從合作社發展內部來看,除了以龍頭企業和能人大戶主導的合作社外,大部分的小合作社缺乏具有市場意識和服務精神的領頭羊,部分合作社理事長年齡較大,生產、銷售等先進知識理念缺乏,眼界不寬,難以吸引高層次人才加入,存在人才斷檔現象。
農業龍頭企業還有較大發展空間。一是龍頭企業帶動能力較弱。全區產值過億元的加工型龍頭企業僅有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總體數量和整體規模偏小,很難帶動農業產業結構進行根本性調整和農民穩步的增收。二是產業融合度不高。在農產品加工業方面,遠望富硒、海福食品、隆盛油脂等重點龍頭企業的原料大部分來自區外,本區原料供占比不到30%。在休閑農業方面,雖然資源豐富,擁有很多景點,但有影響力的較少,亮點不多。三是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不高。龍頭企業大多從事初級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初加工,科技含量不高,產品檔次較低,產品鏈短,產品附加值低,加上普遍缺乏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企業的贏利能力整體不高。四是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利益聯結方式上主要以訂單種植、土地租賃、帶動就業等為主,大多為松散型聯結,且在機制上不夠規范,訂單毀約、拖欠租金工資等現象時有發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不夠緊密。
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一是完善家庭農場名錄管理制度。引導種養大戶在市場監管部門注冊登記,獲得市場法人主體地位。二是加強家庭農場示范創建。加強示范引導,發揮帶動作用。三是強化家庭農場指導服務扶持。通過進一步加強政策協調,加大扶持力度,推行家庭農場“三簿”制度,促進規范化建設。四是組建家庭農場聯盟和家庭農場聚集區。推動家庭農場農產品銷售和內部社會化服務工作。
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規范。分步分批引導未經營的“空殼”合作社清理整頓。通過擴大財政扶持力度、開展“金陵惠農貸”、貸款貼息、輔導和宣傳、展示展銷等舉措,提升名錄社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各級示范社創建。引導合作社采取產業鏈協作方式擴大經營服務規模,實現合作社區域性、行業性和多主體的聯合壯大。進一步發揮村集體經濟“統”的功能,以村集體為主導領辦綜合性農民合作社,發揮其在發展現代農業、完善利益聯結、帶動集體和農戶增收的特殊作用,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村集體和內部村民普惠性受益。強化基層輔導員體系隊伍建設,探索制定內容完善、激勵正向、切實可行的輔導員管理考核辦法和入社指導條例。
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一是提升能力建設,推進產業化進程。通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營造環境和強化服務等措施,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打造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加工水平高、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農業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引進先進適用的生產加工設備,改造升級貯藏、保鮮、烘干、包裝等設施設備,合理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并鼓勵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2020年預計新增各類農業龍頭企業8家以上,新增1家市級產業化聯合體,實施農業產業化扶持項目5個以上。二是強化科技引領,推進創新驅動。注重深挖潛力,引導農業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和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精加工、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強化企校合作,發揮南京科研、高校優勢,搭建農業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平臺,提高企業研發能力。發揮區農業龍頭企業協會、農業企業商會等組織協調作用,每年組織企業負責人、高級管理人員開展集中交流學習活動2期。組織開展各類座談會,幫助研究解決農業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鼓勵“艾津農業”“天緯科技”“東晨鴿業”等與其他經營主體開展合作開發,打造區內“聯合品牌”。三是完善政策支持,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建立財政扶持機制,對新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農業龍頭企業稱號的企業,區財政分別獎勵20萬元、10萬元、2萬元、1萬元。區財政對農業企業在新三板掛牌的獎勵15萬元,在創業板上市的獎勵100萬元。對新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獎勵30萬元;對新獲得江蘇省著名商標或名牌農產品,以及南京市名牌農產品的,分別獎勵10萬元、5萬元。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農業龍頭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可以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農業龍頭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的2.5%的部分,可在企業所得稅前據實扣除。農業龍頭企業購置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專用設備,享受相關稅收政策優惠。強化金融支持。舉辦和組織銀企對接會,宣傳推介“金陵惠農貸”、貸款貼息、農業板掛牌等金融惠農政策和產品,推動銀行增加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授信額度,特別是幫助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龍頭企業緩解融資難等問題。對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從各商業銀行貸款產生的利息給予補貼,最高額度達40萬元。四是加大宣傳力度,推進品牌戰略建設。對返鄉下鄉創辦龍頭企業先進典型進行宣傳推介,發揮其由點帶面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更多有知識、懂技術、會管理的“新農人”返鄉入鄉創業創新。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各類品牌創建和農業“兩品一標”等認證,對創建或認證成功的龍頭企業落實補助政策。利用各種渠道做好宣傳推介,幫助企業培育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的品牌農產品。組織龍頭企業參加中國農交會,省農洽會、南京農業嘉年華等會展活動,幫助做好產品推介,擴大品牌知名度。
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多元發展。一是以推進中央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項目為抓手,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壯大。自推進2018年度中央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以來,新組建一批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服務方式不斷優化、服務領域逐步深化,通過2~3年的項目推進,逐步解決全區農業社會化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二是創新服務模式。目前,六合區被列為2019年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建設任務。通過構建1個核心成員(農機專業合作社)+N若干專業合作社(若干經營主體、小農戶)+X項服務功能的組織架構,細分內部功能模塊,構建“8+N”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建設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實現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到2021年底,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