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鋼
由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教育局承擔的“區域青少年綜合素質拓展教育行動研究”,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 年的重點資助項目,前后進行了五年的區域研究與探索,形成了系統化的認識和實踐成果。筆者把這項成果概括為一句話:發展素質教育的有效實踐,而推動“發展”的主詞毫無疑問是“區域”,即區域設計、區域建設、區域行動、區域共享。圍繞這句話,筆者形成了以下三個判斷和評價。
素質教育是中國基礎教育本土性、原創性的發明,既針對了中國教育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又符合國際教育發展的趨勢,更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和理想。起始于20 世紀80 年代末的中國素質教育伴隨著時代發展也在不斷發展,不斷增添了新內涵和新意義,處于不斷“改寫”“探索”“建構”的發展中。
無錫市濱湖區教育局著眼于基礎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針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偏重應試、偏重書本、偏重學科,忽視能力、忽視實踐、忽視綜合素質的現狀,明確指向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而我們現在所提出的核心素養無論是關鍵能力還是必備品格,都具有“綜合素質”的鮮明特征;針對學校教育中偏重課堂而忽視生活和社會的問題,建構“拓展教育課程體系”,使學校教育走進生活、走向社區、走近社會,這既是一種學習空間的“拓展”,也是一種學習時間的“拓展”,回歸到學習真正發生的原點和起點。
本項目的最大特點是一種區域教育的“行動研究”,即所有的理念和口號都必須落實到區域和學校的行動上,所有的研究和建構都是為了實現一種新的行動和行為:通過學習行為的變化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通過五年的研究和探索,濱湖區教育的最大成效是促進了區域教育行為的改變,學校教育行為的改變,師生行為的改變。
要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固然需要在分科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在學校教育的現有課程的框架內實現滲透、添加、整合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建構一個區域與學校聯動的課程載體,從而積極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說,濱湖區在本項目中的最大努力且最有成效的工作,就是建構了區域(學校)拓展教育的課程體系。
課程設計形成了先進而完整的理念和思路:如體現“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追求“三個統一”:知識學習與品行修養的統一,學科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以“延展學習空間”為主線,體現“三個走向”的課程開發原則,即“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形成了“區域+學校”的開放、完整、系統課程體系:橫向結構包括學科延伸、綜合實踐和“211”特長三大類課程,縱向結構為“三段九級”,全面覆蓋義務教育各個年齡段的學生,體現了素質教育一貫強調的“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每一個兒童”的理念,并通過課程實施落實到位,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整個課程體系既強調區域的統整性和一致性,又強調學校的靈活性和特色性,充分而有效地解決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掣肘因素:即重視程度缺乏、缺少區域統一規劃、各校之間發展不平衡、缺少課程載體和學習資源等,建構了區域層面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開放、穩定、持續、長效的運行機制。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部位,通常與教學緊密相關,課程實施的主要方式就是教學。然而,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主要目標的拓展教育課程體系的實施,應如何教學?與常規的學科教學是一樣的教學嗎?
濱湖區教育人的回答很有意思,也很有新意,他們的表述是相互關聯的三個概念:一是“玩美空間”,二是“玩美學習”,三是“玩美童年”,而這三者之間具有明顯的遞進關系。
就“玩美空間”而言,是說課程與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超越課堂、超越學校,并將課堂、學校與家庭、社區、社會相連接的大空間,是生活的空間也是社會的空間,是以兒童為中心建構的“玩”的空間也是“學”的空間,而支撐這個空間的是拓展教育的課程體系及其豐富而有效的學習資源。
就“玩美學習”而言,以提升綜合素質為主旨的拓展教育課程的實施,是以兒童和兒童學習為中心和主線的課程實施,“學習”突顯出來,“教學”退隱幕后,而且是在玩中學,邊玩邊學,以玩促學,以學促玩,這樣才能玩出品位、學出格調、升華情趣,很有美感!
在“玩美空間”中的玩美學習,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了一種“玩美”的學習經歷和學習體驗,使兒童及其團隊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充分顯現,感受著充分的快樂(是深刻的而不是膚淺的)和深刻美感(是終身影響而不是短期的影響),這就是“玩美兒童”的寓意。“玩美兒童”與“完美兒童”諧音,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想追求,是在“完美空間”中通過“玩美學習”逐步實現的,是讓兒童成為兒童、健康成長、實現自我的重要途徑。
盡管自稱“玩美”有點成人的自戀(當然也體現了自信),若是能夠提供兒童真實感受到的“玩美”證據,則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完美”。但我相信,這樣的教育追求和課程實施,一定會為兒童成長提供“玩美”的學習和成長,一定會植入學生的文化基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文化記憶并影響學生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