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樵楚 王 鵬
(黃山學院 安徽 黃山 245041;河北美術學院 河北 新樂 050700)
合肥環城公園位于合肥市舊城區,由包河景區、銀河景區、西山景區、環西景區、環東景區等部分組成。這些景區特色不一,分布在環城的不同位置,將老城區環抱于懷。每處景區擁有不同的歷史人文要素,其中包括包河景區內的包公園、環東景區的逍遙津、環西景區的杏花公園、銀河景區的赤闌橋、西山景區的稻香樓等等。這些地方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元素,也是合肥市發展文化旅游的優勢資源。
在20世紀50年代初,古時圍繞護城河修建的城墻被拆除,人們在此基礎上改建環城馬路,并在四周廣植樹木。三十多年后,這里樹林蔥翠、鳥語花香,環城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在1979年,時任安徽省委書記萬里同志發起了建設環城公園倡議。1984年,合肥環城公園開始全面興建。兩年后,這座全長8.7公里、占地約137.6公頃的環城公園被評為中國優秀設計、優質工程一等獎,合肥也因此被選為全國首批三個“園林城市”。
今日在合肥環城的東側,有一座昂首卓立的九獅雕塑,這里曾是九獅河與南淝河交匯的地方;因為水流干涸,九獅河已經消失,現在這里是合肥環城公園的起點。在九獅雕塑正前方的黑色石碑上,“環城公園”四個大字是萬里同志親自題寫的,這是萬里同志一生中的第一次題字[1]。
包公園位于合肥環城東南側,得名于包孝肅公祠。包河,原是廬州城的一段護城河,整座公園環繞包河而建。據歷史記載,在包拯晚年,宋仁宗有感于包拯一生為官清廉,于是決定將廬州城之一半賜予他[2]。但是包公堅決不受,出于對圣上天恩的感謝,只要了一渠護城河。因為河道難以分割,從而避免后代分田分地的惡習,可以長久保留包家清廉之名。
包拯,字希仁。包拯一生為人正直,秉公執法,百姓都尊稱他為“包公”“包青天”。合肥有著“東鄉出相,西鄉出將”的說法,合肥東鄉就是指今天的肥東縣,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包拯就在這里出生。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中進士,開始了官場生涯。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因病溘然長逝,謚號為孝肅。第二年,包拯的女婿文效護送其靈柩運回家鄉,歸葬合肥故里。
包公園內的包公祠最有人文要素。包公祠位于園內正中的一處沙洲上,這處沙洲名為香花墩,據《廬州府志》記載:“香花墩,位于城東南門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讀書處。”[3]明弘治年間,廬州知府宋鑒見這里環境優美安靜,于是在此修建“包公書院”,嘉靖年間,御史楊瞻重新整修書院,并改名為“包孝肅公祠”。然而,包公祠在太平天國時期遭到毀壞,光緒八年李鴻章籌資白銀千兩進行重建。在祠堂東面有一座六角小亭,亭內正中有一口水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這口井也被賦予了許多神秘的傳說。有傳言稱,好人清官飲用此水沒事,而貪官和不肖子孫喝了會產生頭痛,因此人們將這口井命名為“廉泉”。
包公清廉直道的精神本色在歷朝歷代都備受推崇,這種廉正的包公精神作為一種文化遺產,一直都受到合肥市乃至全國的重視。包公在合肥人的心目中擁有極高的地位。包公園所在的合肥轄區名為包河區,離包公園不遠處,有一處跨河老橋;人們為了紀念包公,將此橋更名為孝肅橋,足以看出合肥人對包公的敬仰。
逍遙津位于環城東北角,這里原為三國時期的戰場,因合肥之戰而聞名。合肥地處江淮之中,地理位置顯赫,被譽為“淮右襟喉,江南唇齒”,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孫權趁曹操西征張魯,兵力空虛之時攻打合肥,合肥之戰由此爆發。
吳魏逍遙津之戰在《三國志·張樂于張徐傳》和《三國志·孫權傳》等文獻中都有記載[4]。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率領十萬精兵北上攻打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勇士大破吳軍,險些生擒孫權。魏文帝曹丕曾下召寫道:“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5]張遼在這場戰役中表現驍勇,威震逍遙津,此役之后,東吳流傳著“張遼止啼”的傳說,即每當夜晚有小孩子哭鬧,大人就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小孩一聽到張遼的名字,就立刻停止了哭鬧。這則傳言也足以見證張遼之威。
在今天的逍遙津公園內,有一處石橋。在合肥之戰后期,張遼發動突襲,孫權在眾將士守護下逃到一座橋邊,但是此橋橋面已被曹軍拆除。此時牙將谷利趕到,急忙讓孫權將馬后退幾步,同時執鞭猛抽馬背,孫權胯下坐騎縱身一跳,飛躍斷橋,成功脫離險境,為此留下了“退后著鞭馳駿騎,逍遙津上玉龍飛”的詩句,“飛騎橋”因此得名。
三國時期,逍遙津地區還屬于合肥城的外圍。到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淮西帥郭振擴大了合肥城的范圍,才將逍遙津劃歸到城內。明清時期,天下一統,逍遙津也成為私家花園,先是被明萬歷年間的官僚竇子偁占有,改名為“竇家池”;后在清乾隆和光緒年間,逍遙津兩次易主,最后成為合肥龔家的財產。
今日的逍遙津,已經成為對外免費開放的公園。正門牌匾“古逍遙津”四個大字為晚清狀元陸潤庠在光緒年間所題,并沿用至今。
杏花公園坐落于環城西北隅。清代中堂李鴻章的侄孫李國棟經常來此地游玩,并在周圍廣植杏樹,這一帶慢慢形成杏花村。
杏花公園內有兩處歷史古跡,但是如今已經全部湮沒。據《合肥縣志》記載:“水西門內舊有西水關連接金斗河,經箏笛浦、藏舟浦至東水關。”[6]相傳曹操曾攜歌女來此乘船游玩時不慎落水,后曹操被救起,而歌女被水流吞沒,后來這里經常能夠聽到箏笛弦節之聲,于是這里就被稱為“箏笛浦”。在箏笛浦附近,是三國時期張遼派人開鑿的“藏舟浦”,這里曾經蘆葦叢生,非常適合隱匿,合肥之戰前夕,張遼就曾將戰船藏匿于此。
杏花公園深處,一尊羅炳輝將軍銅像屹立在草地中央。羅炳輝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著名軍事家,他為江淮地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做出重大貢獻。這尊銅像原在合肥南門外,但是由于阻礙交通,在2005年政府將這尊銅像遷移至杏花公園內,供人們瞻仰。
今日的杏花公園充滿著生活氣息,成為人們享受美好時光的去處。杏花公園放棄了對三國文化的挖掘,開始大力推廣孝文化。園內四處都有二十四孝的主題海報和科普欄,希望以孝文化促進家庭和睦,提升民眾的幸福感。
赤闌橋位于環城南側的銀河景區,目前的銀河景區是一座占地面積不大的公園,這座赤闌橋將公園一分為二,分為東西兩處。赤闌橋,也稱為赤欄橋,從名字中可以看出原來這曾是一座紅色的橋梁,但是其古跡已經消失。現在的赤闌橋只是一座普通的跨河橋,用于通行車輛與行人,它以南宋詞人姜夔的赤闌情緣而被人們熟知。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他在《淡黃柳》中寫道:“客居合肥城南赤闌橋西,巷陌凄涼,與江左異。”[7]姜夔正是在這里結識了兩位善彈琵琶與古箏的歌女,從此結下了知音情緣。南宋屢遭金人入侵,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合肥沒有躲過戰火的摧殘,成為荒蕪凄清之地,人心惶惶。姜夔在《送范仲訥往合肥三首》中寫道:“我家曾住赤闌橋,鄰里相過不寂寥。”[8]姜夔流落江湖,一生以漂泊為主,但是他在年輕時曾五次客居合肥,當時戰爭不斷的合肥沒有江南美景可以留戀,也許正是因為這里有難以割舍的知音情誼,姜夔才對合肥如此魂牽夢繞。
合肥成為姜夔一生留念的地方。姜夔雖然多才多藝,但是由于仕途不順,只能四處輾轉,居無定所,這也使得他與合肥女子的愛戀難以持續下去。對于這段刻骨銘心的情愫,姜夔寫了二十多首與合肥有關的情詞,表達了自己對合肥女子真摯的情感,他們之間凄美的愛情被傳為佳話。安徽省著名編劇侯露女士創作了廬劇《赤闌橋遺夢》,將姜夔與合肥女子凄美的愛情故事傳唱至今,續寫了赤闌遺夢,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的好評。
位于合肥環城西南側的西山景區內,有一處三面臨水的水洲,稻香樓就坐落于此。
據《嘉慶八年刊·合肥縣志》記載:“稻香樓,在德勝門外偏西,龔鼎孠建,今舊基尚存。”[9]龔鼎孠,字季緒,他辭官歸鄉后修建了這座稻香樓。《廬州府志》對周圍環境這樣描述:“汀畦縹緲,仿佛蓬萊”,由此吸引了諸多文人墨客登樓參觀,吟詩作畫。
龔鼎孳,字孝升,是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也是龔鼎孠的哥哥。年輕時的龔鼎孳曾在金陵(今南京市)的眉樓上,遇見了秦淮八艷之一的顧眉,兩人一見鐘情。之后龔鼎孳花重金納顧眉為妾,改姓為徐,以表從良。龔鼎孳對顧眉寵愛有加,經常帶她回到故鄉的稻香樓居住,并與當地文人互相往來唱和。兩人郎才女貌,他們的風流愛情也被文人雅客們津津樂道,使稻香樓這個名字更加聲名遠揚。龔鼎孳與龔鼎孠二人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由于兄長經常借住在稻香樓中,而且名聲遠高于其弟,后人經常誤認為稻香樓是兄長龔鼎孳所建,其實并非如此。
但是稻香樓在清乾隆年間逐漸衰敗,清人邵陵曾經賦詩憑吊:“高樓不見人危倚,依舊西風送稻香。”今日的稻香樓已成為安徽省知名國賓館,曾接待過世界各地重要賓客。
每一片土地上都擁有獨特的文化元素,環城公園是合肥豐富歷史文化中的展現。合肥自秦設郡縣以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昔日環繞合肥的城墻,保衛著這座古邑的和平。今日這座環抱合肥的公園,是合肥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見證。這里曾經經歷過戰火的喧囂,一片荒涼景象;也經歷過盛世繁華,文人百官把酒言歡,談書論道。如今這里清靜悠然,時間在歷史的滄桑中慢慢沉淀,留下了安靜與祥和。這片土地承載著飽經千年風霜的優秀歷史文化,等待著有心人發掘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