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敏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31)
傣族歷史文化悠久,伴隨農業而發展起來的制陶、織錦、竹編等手工藝技術較為成熟。芒市軒崗鄉芒巷村的傣族制陶,有獨有的天然制陶原料“黑膠泥”,古老的技藝方式保存完好。近年來,政府在芒巷村加大投入力度,用制陶業帶動旅游業,以旅游業促進傣族制陶業發展。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李思聰和錢古訓《百夷傳》對德宏傣族使用陶器都有描述,大同小異。錢文說:“所用多陶器,惟宣慰用金銀玻璃,部酋間用金銀酒器”。李文說:“器皿丑拙尤甚,無水桶、木甑、水盆之類,唯陶冶之器是用。其宣慰用金銀、玻璃、琉璃等,其下亦以金銀為之。”陶器以陶土為原材料,比較易得,捏塑成型,經曬干、燒制以后,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可用于盛水、儲食。從《百夷傳》的描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代傣族社會的階級分層明顯,貴族階層較少使用陶器,顯然陶這種粗疏的容器在平民階層的使用頻率較高。
傣族制陶素以“慢輪制陶”著稱,這是區別于漢族的快輪制陶來說的。“慢輪”“低溫”“平地堆燒”是傣族制陶的三個主要特點,這樣的制陶方式,其成品率較低,質量水平不高。對于這種具有歷史感和文化內涵的制陶方式,如果在此基礎上多加雕琢,也可以成為一種代表原始美、粗獷美的藝術品或生活用品。但芒巷村的制作面較為單一:最主要用于花盆。據當地手工藝人所說:“沒有釉,可以讓栽的花更肥。”花盆產品已經是面向市場需求而特意制作的形制,因為在以前,芒巷村的陶主要是用作鍋、水甕等炊具和生活用品。
芒巷村的制陶方式有不同于其他傣族慢輪制陶的地方。比如,他們不采用泥條盤筑的方法,主要靠手捏成型。相比于西雙版納的電動或腳踩輪盤,芒巷村的輪盤更小、更慢。不施用任何的“釉”,陶土也比較特殊,是一種黑色膠泥。因為這種做陶專用的“黑膠泥”,芒巷村成為整個芒市為數不多集中經營制陶業的寨子之一。據村民講,近幾年實施扶貧開發政策,政府撥款100多萬建設了一個現代化的二層小樓,用于生產、經營陶業。雖尚未完工,但基本的生產經營場所還是成型的。
芒巷村的傣族制陶,是云南省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經過德宏州文物所的發現和挖掘,以及芒市非遺辦的集中搶救性保護被重新傳承下來。現在的傳承人為70多歲的傣族女性葉板和岳孟團,葉板為省級傳承人,岳孟團為州級傳承人,兩位都是向90多歲的老人咩軟雙直接學習的。咩軟雙老人去年已逝世,她的技藝來自世代相傳。

圖1 制陶原料

圖2 和料用的木槌
制陶的步驟分為了采土、和料、中空塑形、拍打固形、晾曬、堆燒這幾個基本步驟。這些步驟沒有特殊的地方,可以說是簡單易做,但想要真正做好卻很難。筆者體驗了一次做陶,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很容易讓陶開裂,水分的拿捏和成型之間的平衡很難掌握。
采土的原料在村西邊的山上,那里有政府幫助搭建的磚瓦大棚,不過現在還沒有投入使用。地上挖了一個大坑,旁邊堆放著一些翻出來的灰色的土。據做陶的手藝人說,真正的“黑膠泥”不是這些,而是在深處地下,每一次都要用挖機才可以刨上來。租用挖機的價格是一小時200元,挖一次可以用大概三個月的時間。“黑膠泥”只有芒巷村才有,別的地方沒有。就連版納地區的陶土也是一般的土黃色,沒有這種“黑膠泥”。
和料又被分為舂土、篩土、拌沙、摻水,需要很大的體力,要在“黑膠泥”當中按5∶1的比例摻入有顆粒感的沙土,再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后用長木槌反復敲打、捶捏。如此反復之后,放進麻袋里面扎口保濕保存。這個時候的泥料就完全是純黑色的,需要做陶就從麻袋里面隨取隨用。
中空塑形這個步驟是芒巷村制陶的特點所在,不是用其他傣族地區常用的“泥條盤筑”法,而是用大拇指在泥坨坨中間按壓一個洞,再逐漸把這個洞擴大。
拍打固形:手藝人會用竹板、木片來調整整個陶罐的厚薄程度。在這個過程中會頻繁使用小濕巾,給陶罐保濕,防止它開裂變形。陶料上的水分本來不多,在用手揉捏的過程中,極容易被手吸收水分,暴露出顆粒狀的砂石。但是加水過多,又會容易讓陶土軟塌塌的,成不了形。手藝人不會在有風的日子做陶,因為風也極容易帶走陶土的水分,使其開裂變形。
整個塑形和固形的工作在一塊圓形木板上完成,木板下有一塊凸出的小塊,用來插進地上中空的竹筒中,這樣就使得圓形木板可以調整和轉動。芒巷村做得最多的還是花盆,因此每一個陶罐都要在底部的位置用大拇指戳通一個小洞。

圖3 中空塑形——拍打固形
晾曬的時候不能暴曬,只能陰干和風干,大概是六天的時間。最后的步驟就是燒陶了,時間點必須選在晚上,因為這個時候的風是最小的。燒陶的火勢可以控制,開裂的風險也可以降到最低。一次可以燒幾十個,焚燒的材料是稻草和麥秸稈,還有一些牛糞,非常環保天然。不同于其他上釉的粗陶,芒巷村的陶成品率很高。成品的陶變成天然的土黃色,沒有一絲黑色,看起來就像是其他陶的半成品一樣。

圖4 晾曬

圖5 堆燒

圖6 成品
芒巷村制陶業存在的問題,是缺少年輕傳人、產品文化附加值較低。芒巷村的手藝人都是清一色的傣族婦女,年齡在60到75歲之間。由于政策扶持(扶貧攻堅),她們專門從事制陶行業有3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很久以前也有老人在做。由于塑料容器便宜易得,除了滿足自用之外,并沒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制陶所產生的經濟價值不是很高,也不是一種穩定的經濟收入;而且,在傣族的文化習慣中,做陶是女人的事,而竹編則是男人的事,因此芒巷村的制陶手藝人只有一些年紀大的傣族婦女。而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多從事經濟產出更大的產業,例如收甘蔗、收土豆等,然后拿去賣。
芒巷村做陶步驟沿襲老一輩的方式,缺少了一定的創新,產品本身缺少文化附加。香格里拉的尼西黑陶,因為“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帶動了尼西黑陶整體產業文化價值和經濟附加值。尼西黑陶土鍋從之前的80元一個,漲價到現在的250元一個;現在的尼西黑陶也多是年輕人在做,有男也有女。
市場化的過程,就是市場需求得到刺激、文化價值附加得到認同的過程;文化的附加值可以帶來知名度,知名度可以刺激市場需求,從而提高制陶業的經濟價值,提高陶的文化價值,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芒巷村的制陶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芒巷村的土陶,基本上只有本地人知道,在外地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市場需求也沒有被刺激起來。其根本原因可能也是粗陶本身缺少被賦予的文化意義,產品的類型也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花盆。筆者實地走訪時遇到了一對夫妻來買花盆,他們是看朋友圈來的,準備回去種多肉,只花50快錢買到的罐子可以裝滿整個后備箱。
2005年,國家啟動“民族民間文化項目普查”以來,地方政府對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保護越來越重視,多部門聯合扶持芒巷村傣族制陶業發展。例如芒巷村中心的二層新樓,就是用民宗局申請到的民族文化保護項目資金建造的,價值100多萬。自從有了這個“標志性”建筑之后,陶罐的售賣和展示變得很集中,游客也很方便就能找到。芒巷村保留了很多德宏傣族傳統民居的建筑樣式,因此住建局準備申報芒巷村為傣族的“傳統古村落”。非遺辦為制陶手工藝人組織了集中培訓活動,在節假日還會到珠寶小鎮為民眾展示并講解傣族傳統技藝,促進當地人和外地游客對傣族文化的認識了解。
旅游產業是云南省的支柱產業,2019年云南省旅游業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五成。云南省旅游業應以民族文化內容體驗為主,實行“旅游+文化”的旅游業模式。芒市著力打造“面向西南的橋頭堡黃金中心口岸”地位,在整體發展構想上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城市”形象;從昆明到芒市的高鐵計劃于2022年通車,在芒賽村正在建設高鐵站。基于以上云南和芒市旅游業發展的背景,芒市芒巷村的旅游業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在這里游客可以體驗傣族文化特色,也可以集中體驗學習傣族制陶工藝。當芒巷村的整體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起來(比如停車場),旅游模式線路標準化(入戶、體驗、學習),會吸引更多的游客。制陶業是芒巷村特色,也會隨之發展起來。

圖7 半成品水壺(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秀美宜居軒崗”)

圖8 成品水罐(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秀美宜居軒崗”)
制陶產業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產業,中國是古老的陶瓷大國,業界有很多知名而成熟的產業集群,如景德鎮的陶溪川、建水紫陶一條街,都是優秀的產業范例。目前來看,芒巷村的傣族制陶還處于一個知名度較低和較初級的發展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傣族制陶在西雙版納也有呈現和發展,但芒巷村跟西雙版納的陶還是有很大區別。首先一點是取材上的特殊性,是當地特有的“黑膠泥”,其次是它的技藝更古樸、更慢,更簡單也更難,幾乎保留了新石器時代的方式,不用任何電,不關乎任何現代生產方式,而且芒巷村是德宏地區唯一保留土陶技藝的傣族村寨。傣族土陶跟景德鎮的陶瓷、建水紫陶也有很大的不同。傣族制陶不僅是為了陶器本身的功能性而存在,還有很大的文化內涵。在這方面可以結合兩者,以成功制陶業為范例,發展自身文化優勢,讓更多的力量參與進來,用制陶業來帶動旅游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