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劉鵬宇
(黑龍江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隨著信息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新媒體是一種以互動傳播為特點、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創新型媒體[1-2]。新媒體背景下的藝術設計,以其創作虛擬現實化、綜合化、多元化等優勢引領潮流[3]。品牌設計教學應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積極研究品牌設計教學的模式和發展趨勢。這里探討的,就是如何從冰雪文化符號設計入手,實現高校品牌設計教學改革與創新。
哈爾濱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獨一無二的冰雕產業。哈爾濱的氣候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松花江沿岸冬季風雪比較大,為冰燈藝術創造了條件。在古代松花江流域,牧民夜間喂馬、漁民夜間捕魚都需要照明工具,多用冰鑿成燈籠形狀、內置蠟燭,即冰燈。勤勞智慧的哈爾濱人利用當地冰雪自然優勢,取天下勝景、聚天地靈氣,以天然冰和人造冰為材料,精心雕琢出晶瑩剔透的冰雕。
隨著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不斷融合,哈爾濱冰雕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創造出形態萬千的冰雕藝術品。從1990年以來,哈爾濱冰雕陸續在世界各地展示,經過多年打造愈加成熟。如今,哈爾濱冰燈名揚中外、飲譽華夏,在國際上與日本、加拿大齊名。匯集在太陽島雪博會的冰雕,在精鑿細造下充滿童趣,是冰天雪地的迪斯尼。每到冰雪節時,藝術家們用冰塊打造出成千上萬的冰雕藝術作品,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為整個城市增添了斑斕色彩。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為世界四大冰雪主題公園之一,每年接待數百萬中外游客,僅2015年第一個月的門票就突破近三億人民幣。哈爾濱冰燈游園會已舉辦41屆,累計接待了數億游客。近年來,“北冰南移”的冰雪熱更給冰雪產業帶來蓬勃發展的商機。
冰燈經歷了半個世紀,人們越來越關注冰雪藝術水平,新一代人的審美和價值觀發生了很大改變。目前,我國的冰燈冰雕無論是規模、技術還是藝術形式都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從事冰燈制作技藝的人才人日益減少、后繼乏人,如何創新冰燈藝術和技術,是新一代冰燈藝術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問題。冰雪藝術是一種綜合的藝術門類,不僅要不斷創新研究造型藝術,也要推動、聲、光電等科學技術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成立專門機構迫在眉睫。
通過國家藝術基金“冰燈冰雕藝術設計與實踐人才培養項目”,匯集了冰雪藝術行業最強大師資陣容,其中有黑龍江省“非遺”傳承人、冰雪藝術大師、雕塑家,還有多位雙師型大學教師。他們都是從事多年冰燈冰雕藝術、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其中最長的達五十年、最短的也有十幾年),形成了老、中、青結構合理的師資梯隊。黑龍江大學作為省屬高校科研的“領頭羊”,應將全省冰雪藝術師資凝聚在一起,為培養高端冰雪藝術人才儲備雄厚的師資力量。
通過國家級項目的實施,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與教學資源,其中包括一系列影像資料、大量的優秀設計以及成熟的人才培養方案,還有教學大綱和教學形式。其內容先進,聚集了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冰雪設計與制作人才,培養形式集課堂、實踐、導師制、專題、成果于一體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在科研方面,依托項目繼續冰雪藝術文化傳播、冰雪藝術造型、冰雪景觀規劃、城市冰雪旅游、冰雪品牌打造等科研方向。
黑龍江大學教學硬件完備,實踐場所不占用其它教學資源,有5000平方米的室外實踐場地。在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也為學校創造了校園旅游資源,建設冰庫也可提供室內實踐場所。2009年黑龍江大學曾為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承接了所有管理工作(包括運動員的生活、餐飲和住宿)。因此黑龍江大學具備建立冰雪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的實力,在教學環境、安置培訓學員生活等方面都能提供全方位保障。同時,冰雪文化藝術研究項目可招收社會助手,并可通過橫向課題和成果轉化進行“冰雪藝術設計與施工”,為有需求的企業和單位提供服務、創造效益。
在新媒體背景下,通過冰雪藝術符號助力品牌設計教學應注意以下內容:1.冰雪藝術視覺符號藝術文化形式分類;2.傳統冰雪藝術視覺符號的代表性類型;3.現代設計與傳統冰雪藝術視覺符號元素的融合分析和交叉研究;4.傳統冰雪藝術視覺符號的藝術傳播特點;5.傳統冰雪藝術視覺符號藝術品牌打造;6.傳統冰雪藝術視覺符號傳播戰略特點。
新媒體時代,設計范圍擴大,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靜態媒體多元化,是視覺傳達設計的教育目標[6]。所謂視覺表現力,是基于靜態視覺基礎上的動態演繹。如果靜態設覺設計差強人意,動態設計再武藝超群也不可能設計出好的作品[4]。視覺傳達需要利用視覺媒介把可視化的信息傳遞給觀眾,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可以發揮其靜態視覺形式美的優勢,青年冰雪設計者輔以數字設計能力[5];只有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展教學,才能不斷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積累。
為加強教師隊伍培養,應讓老師參與冰雪旅游與城市牌設計相關工作,將實際項目帶入課堂;教師應定期去科技企業參觀學習,開拓自己的眼界、開拓學生的眼界。當前視覺傳達設計教育在內容及方法上出現了許多新的元素,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所以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推進教學方式創新和教師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