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軒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敦煌舞蹈,是一種獨具藝術魅力的舞蹈,吸收敦煌莫高窟藝術壁畫中飛天動作的藝術精華;更是敦煌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飛天”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內涵,其源自于敦煌壁畫上佛教中的天人,反映了人們對天空、對美好的向往之情。
敦煌舞來源于莫高窟壁畫,其人物形象都是根據壁畫中的各種人物形象來編排的,編導們通過修飾和加工,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敦煌舞。
“飛天”在中國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內涵,人們在莫高窟的洞壁上發現“飛天”的人物造型,并稱之為樂神,這個神仙在佛教中的任務是奏樂歌舞,反映了人們對天空的一種向往之情,好比佛教中的化羽成仙與人死后就生活在天上的說法相通。
《大飛天》的編導是高金榮先生,在高老師的心目中,長綢是敦煌舞飛天的一種突出的特征,是石窟壁畫中飛天意象描畫的載體。但是在壁畫中人們所看到的飛天意象是靜態的,無法感受長綢飛舞的動感之美,為了讓人們感受更逼真的飛天意象,高老師根據敦煌壁畫中的一些飛天造型,創編其動作及韻律,將長綢與人體婀娜多姿的肢體動作完美融合,從而創作了《大飛天》這個作品,它也是敦煌舞的代表作之一[1]。
在敦煌舞《大飛天》的舞蹈形式中,引人注目的要屬長綢技法的運用了。在敦煌壁畫的挖掘中,發現不同時期的壁畫展現的舞蹈體態有所差異,例如唐朝中期的壁畫,這個時期的壁畫展現的舞蹈是樂師伴隨在舞蹈演員旁邊,演員身體稍傾斜,手腳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手拿長巾揮舞,表演神情溫柔,將敦煌舞的藝術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敦煌舞的表演,對舞蹈演員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舞者必須有穩定的下盤和協調的四肢,對于長綢的表演技法也要求掌握熟練。
敦煌舞《大飛天》的誕生使敦煌壁畫有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其動作在表演時要求動靜結合,給觀者形成視覺上的沖擊,主要以人體的曲線為美的最高追求,所以敦煌舞的最大藝術特點就是舞蹈的“曲線之美”,主要體現在舞者的腰部線條和手臂動作。要求演員盡可能表現出身體的S體態,利用自己身體的柔軟度表現出動作的線條,展現敦煌舞柔和唯美的藝術特點。除了“曲線之美”,“變化之美”也是敦煌舞《大飛天》的藝術特點之一,舞蹈《大飛天》是女子群舞,一開始只有兩位主要演員拿著長綢作為舞蹈的背景,在群舞演員身后飄過,舞蹈中S型的體態特征正是根據敦煌壁畫中的人物體態創新而來,給人傳遞了飛天的一種意象畫面。身體保持S型形態對舞者的平衡力要求較高,也是對舞者基本功的測驗,我認為最難的動作就是一條腿單獨站立,另一條腿控制在空中保持S型的體態,雙手還要保持合十的狀態,這個動作像是仙女在天空中飛翔時的身體姿態,使人浮想出“飛天”的意境。《大飛天》不同于其他舞蹈編排,其藝術靈感,舞蹈姿態等元素脫胎于敦煌壁畫,具有獨一無二的表現能力。因為是壁畫的集合,所以不僅需要舞者對于身體節奏嚴格要求,對于靜態動作也需進行明確規范,要求每一幀畫面都能夠展現出舞蹈的美感。該舞蹈中最常出現的是S型體態,動作優雅,定格瞬間能夠給予觀眾驚艷的視覺感,但對于舞者自身的要求極高。
壁畫雖然優美,但是歸根結底依舊是靜態的,人們在對飛天靜態造型進行了解認知的同時,對于飛天如何舞動的過程難以把握,這就為舞蹈《大飛天》提出了一定要求。舞蹈編導以飛天壁畫作為核心,輔以生活認知和藝術啟迪,最終實現了飛天舞蹈的完美呈現,將中國傳統佛學意境和飛天壁畫的神秘感體現得淋漓盡致。《大飛天》將壁畫中“S”“U”“L”等極具代表性的動作加以表現,讓人如入飛天之境不可自拔,慢板靜若處子優雅動人,快板動如脫兔目不暇接,長綢舞蹈營造出神秘莫測而又優美動人的舞姿,作品層層推進,情緒節節高升,讓人沉浸其中不可自拔[2]。
中國古代舞蹈意境的完美塑造,離不開對于道具、背景、服飾、頭飾等的應用。《大飛天》的成功,得益于長綢表現出的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長綢作為飛天形象的標志性道具,能夠化靜態為動態,展示飛天形象的靈動,編導將長綢尺寸加長到二十四米,極大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效果,讓觀眾感受到其中精彩紛呈的表現力和想象力,對于舞蹈效果的提高意義重大。
《大飛天》對于長綢技巧的應用體現在各個舞蹈環節之中,例如筒圓繞花、八字綢花、翻花、波浪綢、立圓翻身綢等等,對于舞蹈氣質和飛天形象進行有機呈現,取得了較為突出的舞蹈效果。長綢需手持綢棍,由內而外,氣帶動腰發力,腰帶動大臂,再由手腕挑動手中綢棍,其發力與運行軌跡需要更夸張、更飽滿。需借助舞者巧力對其進行控制,表現出千姿百態的藝術形式。
《大飛天》長綢一般都是以黃藍色為主,既展現中國古代的文化元素,又能夠給予觀眾精彩紛呈的視覺沖擊。“筒圓繞花”技巧對于顏色的應用更為巧妙,仿佛象征著天與地的無往不復,飽含著“飛天”的歷史印記與對生命的歌頌,為作品增添了飛天的意象效果。舞者在長綢襯托下宛如仙女下凡,令人耳目一新、嘆為觀止,而“飛”的形象決定了舞蹈“飛天”獨有的動勢特征:首先是舞蹈的氣勢,舞者進行舞蹈時,長綢舞動,旋轉跳躍,完全展示出飛天的靈動與氣勢。其次是舞蹈的意境,長綢的變化讓靜態的畫面更加豐滿,時而浮游直上,時而沉斂靜謐,極大程度提高了舞蹈意境和表現形式[3]。
八字綢花由雙綢順勢和逆勢交替,夢幻般的變化使人目不睱接,像是仙女在天空中俯視人間,波浪綢則化為花的意象,這兩個長綢技法相結合,給人一種仙女散花祈福人間的感覺,譜寫出超脫浪漫的“飛天”意象。
《大飛天》中,舞者受到自身限制,表達能力有限,長綢彌補了舞者缺陷,極大提高了舞臺張力和舞臺表現。綢布凝聚著舞者的靈魂,隨著舞者的舞姿而變化,翻花這個長綢技巧如仙女回天,立圓翻身綢像是化作七彩虹橋讓舞者嬉戲躍過,將“飛天”的主題思想再次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