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礦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人盡皆知的諺語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那就是語文的學習離不開閱讀。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在學生學習的課程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非常重要的途徑。而閱讀在語文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可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于在學習初期的小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可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事半功倍。因此,在平時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精心的備課給學生準備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通過創新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文學素養。
我們常常說的一句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那學生自會主動閱讀,尋找其中的樂趣和收獲。當學生對于閱讀產生興趣后,他們會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那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來進行閱讀興趣的培養。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對于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所以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這個特點,通過多媒體的手段,給學生展示一些生動的視頻動畫等,給學生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互動游戲或者角色扮演,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老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充分備課,利用多媒體、情景創設以及課前引導等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舉個例子,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由于很多學生沒有去過桂林,沒有親身體會過桂林山水的美麗,雖然通過課文的學習體會到了文字之美,但終歸腦海中沒有一個具體的印象。受助于現在網絡的發達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我們在講授這一課時,可以通過給學生展示桂林山水如畫的視頻,讓學生先通過視頻領略桂林山水的美麗,具體桂林的山與泰山有何不同,桂林的山到底有多奇有多秀;讓學生看到桂林的水到底有多靜、有多清、有多綠;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什么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再比如,在學習《月光曲》這篇課文時,可以先通過視頻短片讓學生了解一下貝多芬的人物介紹,讓學生先對貝多芬有一個了解,對他生活的年代、生活的環境產生一個直觀的印象,這非常有助于學生理解《月光曲》這篇課文。然后再給學生聽一聽月光曲這首曲子,讓學生聽一聽貝多芬的作品。然后再進行閱讀時,學生就能體會到貝多芬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中進行的月光曲創作,只有學生體會了貝多芬所處的月光如水銀瀉地般幽靜的環境中,面對目盲的少女和皮鞋匠這對兄妹,彈出了著名的曲子。通過多媒體來讓學生沉浸到作品環境中的教學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沉浸式的教學環境更容易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境,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
語文閱讀是有技巧可尋的,對于小學生來說,老師教導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可以讓孩子從小培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的閱讀高效又深刻。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該根據不同的文章給學生安排不同閱讀方法的訓練,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并且運用到學生以后的自主閱讀中。比如,在進行《桂林山水》和《七月的天山》這兩篇課文教學時,由于這兩篇課文的題材、描寫方法和寫作技巧比較近似,因此可以進行對比閱讀,通過對比來加深學生對于寫作技巧的學習,加深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樣是寫風景的文章,兩位作者都運用了何種寫作方式、運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手法,分別達到了什么樣的效果?通過一對比,學生對于寫作手法的理解就會達到更上一次層樓的效果。再比如,在進行古詩詞的閱讀學習時,可以進行探究式的閱讀方式。探究式閱讀方式就是讓學生先對作者的生平事跡進行調查,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生活環境進行調查,作者寫作這首詩詞時所處的環境、年齡、職位等等。當學生對作者所處的環境和境遇有所了解后,就對作者寫作這首詩想要表達的訴求有了深刻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加深學生的記憶。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閱讀同一篇文章得出的感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教師在教導學生進行閱讀時要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抽象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文章的重點和核心進行拓展,在理解了原文的意思之后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因為很多文章都是有留白的,本身就留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通過拓展和想象來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把閱讀讀活,讀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學的魅力所在。
比如,在教學《白楊》這個課文時,文中的結尾是父親摟著兩個孩子,看著窗外閃過去的一棵棵白楊,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絲微笑。這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發問,讓他們去拓展思維,去盡情地猜測和思考,思考爸爸在沉思什么事情?爸爸為什么嘴角又浮起了一絲微笑?他想到了什么事,會讓他微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想象和猜測,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感到非常新奇,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堂氛圍一下就熱鬧了起來。通過充分的想象,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提出了很多種的可能性,讓他們的思緒順著《白楊》這篇課文飄向了遠方。
例如,在學習《烏鴉喝水》這一課時,老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動畫播放的功能,配合舒緩的音樂給大家展示一只飛了很久的小烏鴉,又累又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裝著水的瓶子,但是由于只有半瓶水,它的喙又不夠長,所以喝不到瓶中的水。后來小烏鴉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石子放到瓶子里,這樣由于石子占據了一定的體積,水位就慢慢地升上來了。利用多媒體動畫可以生動的展示每進來一個石子,瓶子中水的液面就上升一點的動態過程,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在學習完這個故事的同時還不僅會為小烏鴉的智慧點贊。烏鴉喝水這篇課文也可以用來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如果學生是小烏鴉的話,他們會想到什么樣的好辦法去喝到水呢?
小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和學生的審美素養,積累豐富的語言基礎,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對優秀文化的學習,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懂得感受美、欣賞美。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現在的社會比較復雜,很多學生對于美的理解只停留在外表上。對于文學的學習也是,比起經典的文學作品來說,小學生更喜歡一些網上的言情小說和穿越劇情;相比傳統意義上的一些優美的語言學生更喜歡一些俏皮淺薄的網絡語言。因此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審美十分重要。例如,在學習《珍珠泉》這一課時,老師不要只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生詞和生字上,而是要讓學生去體會一潭深綠泉水周圍鑲嵌著不同大小的石頭,石頭上長滿了透綠的青苔,晶亮飽滿的水泡從碧潭中慢慢升起、變大最后冒出水面的美麗景象,讓學生體會這種細膩的美麗,清新的意境。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最好抓住身邊的東西進行教學,比如上課的時候如果恰好天邊有云彩,就可以讓學生立即進行云彩的觀察,看一看外面的云是什么樣的,具有什么樣的特點,讓同學盡情地表達出來。如果天邊沒有云彩,還可以觀察窗外的大樹或者花壇,看一看大樹有什么特點,柳樹、楊樹、槐樹等等,試著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這樣的課堂會比較有活力,現場讓學生進行身邊事物的描寫會很有新鮮感,有助于激發學生發現美的能力。
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逐步地培養學生的抓重點能力,培養學生對于文章重點中心的敏感度,通過捕捉質疑點抓住文章的重點和核心,要讓學生把問題問到點子上。比如,在進行《草船借箭》這堂課教學時,要問學生,為什么是借箭?可不可以把借字換成偷或者騙呢?換成了別的字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另外,要讓學生抓住文章的矛盾點,作者寫的矛盾點往往是文章的重點。比如,在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這堂課時,文中有一段話描寫的是一位毛發蒼蒼的老奶奶,腿腳都不利索了,但是她拄著拐杖來送總理了,她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又耐心地等待著。這里就是一個矛盾點,既然已經焦急了又怎么會耐心呢?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理解文中的矛盾點,往往理解了也就抓住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再者,可以讓學生試著仿寫或者更改原文的一詞一句,看看還能不能表達出作者原來的意思,這也是閱讀題中常見的題型。比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堂課時,原文是“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這個抽字能不能換成“長”?為什么?讓學生在學習時就主動地去思考,以后再碰到這道題就會回答得非常順其自然了。
總而言之,閱讀在語文學習中占得比重非常大,而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黃金階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對學生著重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為學生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從教材內容出發,對學生進行閱讀技巧的鍛煉;從學生的閱讀習慣出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領略并喜歡上閱讀;從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出發,培養學生抓重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