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貞
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是擺在我們語文老師面前的一道非解不可的難題。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教學必需加強學生相關的閱讀策略指導與訓練。
在小學階段,是學生閱讀起步也是起飛的階段,在實際閱讀中,老師應該懂得并指導他們掌握的閱讀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語境即語言環境,語境聯系策略就是我們常說的聯系上下文,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來解釋詞語、句子的意思,《課標》中關于詞句的要求有“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可見,聯系語境策略,是學生理解詞語、句子的一個重要方法。如:“味道”一詞,在“在這部電視劇越看越有味道”中和在“他身上有一股難聞的味道”中,意思是不一樣的,前一個是指“趣味、情趣”,而第二個則指“氣味”。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要在詞與詞、句、段、篇的聯系中揣摩出來。例如《貓》這篇課文的第一句“貓的性格實在古怪。”“古怪”一詞,離開課文就不容易理解。如果聯系課文中所講的,貓既貪玩,又盡職;既什么都怕,又很勇猛……對“古怪”的含義就清楚了。
此策略多用于詞語和句子的理解當中,其中包括“同義換詞策略”和“句子異同比較策略”。
1.同義換詞策略,即找出與所要理解的詞語相應又比較常見的同義詞或近義詞來代替理解。如“瑰麗”可用近義詞絢麗、美麗等替換理解,形容異常美麗;“豐盛”可用豐富;“別致”可用新穎替代理解。
2.句子異同比較策略,主要是在于理解體會用詞的韻味、準確性和不同句式的句子不同表達效果。具體做法有以下兩種。
第一,將提取出的近義詞和原詞分別放到同一語言環境中讀一讀,目的是比較一下,二者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重在體味其不同處,再進一步推敲究竟用哪一個詞好?從而達到了在閱讀體會到詞的韻味,在寫作時達到用詞準確,增強表達效果的目的。例如:《鄉下人家》一文中,在描寫雨后春筍時有這樣一句話“幾場春雨過后,到那時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边@里的“探”字用得生動傳神,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此法體會。換用其同義詞“冒”“鉆”“露”等在原句中讀一讀,在比較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感受雨后春筍爭相從土里鉆出來時的可愛的動態的美。
第二,讓學生采用換句式的方法來比較句子在表達效果及表達側重點上的異同,從而精確地理解原句的含義。例如:《再見了親人》一文中,有這樣句子:“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懷?”這里體味反問句用得精當,就可以引導學生采取異同比較法??梢宰寣W生換用肯定句來比較,在反復品讀中比較這兩個句子的表達效果,就會發現原句更能表現出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感謝,更能表現出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友誼。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根據已知的內容和信息,預測和想象后面可能出現的信息,或猜測作者的真正的寫作意圖等,叫推想?!墩n標》中關于閱讀的要求也指出:“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語文閱讀中,在判斷文章的主旨大意,判斷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詞句的意思、事情發展的結果以及文章接下來將討論的內容等,都需要用到推想策略。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這樣來培養學生的推想策略,一是根據題目中的字眼來推想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表達意圖,二是抓重點句中的關鍵詞推想其意思和表達效果。
質疑是以追問“為什么”,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已有的事物,達到對事物的深層次理解。質疑的實質是內隱的精加工,從表現形式上介紹兩種質疑策略。
1.自我提問策略
自我提問,也就是在閱讀中或閱讀后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學生自我能夠提出問題,能促進新舊知識的聯系。
在閱讀中怎樣進行自我提問,我們為學生提供了自我提問的問題類型及陳述方法。在閱讀后給出自我提問問題單。
(1)是否理清了課文思路?
(2)是否體味了關鍵詞句的意義、作用?
(3)是否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
(4)是否明白了作者要表達的中心?
(5)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有哪些是值得學習的?
經常用這些問題進行自我提問,會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并強化思維的深刻性,從而達到使學生學會閱讀和激活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2.互相提問策略
“創造源于問題”,閱讀中除了自我提問,還可以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間相互提問,提問的策略與自我提問策略一樣,只是形式不同而已。這種互相提問策略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從關注問題的結果到關注產生問題的過程,同時也利于啟迪學生思維。
學生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應該學會品評其優劣,進而達到會選擇、會欣賞。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從以下幾方面來學習評價。
1.品評語言策略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就要認真引導揣摩文章的語言。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這樣去問學生“讀了課文,你最喜歡的語句是哪些?它好在哪里?”引導學生從用詞的準確性、生動性以及修辭的巧妙等方面去感受語言的美。
2.品評內容策略
沒有內容就沒有文章。教學一篇文章,應引導學生對文章所選擇的材料的優劣,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做出評價,即對作品表現的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內涵做出評價。例如在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我們可以這樣問學生“你贊同作者的觀點嗎?為什么?”引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批判性接受所學的知識,而不是只會一味地接受。
3.品評結構策略
文章不但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還要言之有序,即做到結構合理,條理清晰。引導品評一篇文章,光品評其內容與語言是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發現其結構上的特點,如其開頭、結尾、過渡、照應和詳略方面有什么特別之處,在文章的表達效果上起了什么作用。
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閱讀策略,就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訓練,使其熟練掌握,才能應用自如,形成能力。
這么多的策略,老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課標》的相關要求以及教材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分階段有重點地進行訓練。每一學段,每一學年,甚至每一學期,教師心中要清楚學段要求,更要清楚自己學生的特點,制定出每一學期的策略訓練目標。如《課標》在第二學段對閱讀提出的要求有“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如針對《課標》的要求,“自我提問策略”“聯結語境策略”和“概括策略”可作為四年級閱讀教學策略訓練的重點目標,有計劃地在課堂閱讀教學中進行閱讀策略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自我提問策略、語境聯結策略和概括的策略。
在閱讀策略的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為什么和什么時候他們應該運用閱讀策略,以采用什么策略和怎么使用這些策略。閱讀策略訓練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直接的闡釋
教師向學生解釋為什么閱讀策略能夠幫助提高理解能力和什么時候運用相應的策略。
2.教師示范
教師演示在閱讀過程中如何運用閱讀策略。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中的“應接不暇”一詞,指導學生運用語境聯系策略理解時,先是讓學生讀一讀描寫應接不暇的語段,然后說說是什么東西讓我應接不暇,最后找到具體描寫應接不暇的語句,使學生明白“應接不暇”一詞在此處的意思是因為鳥兒太多,讓我眼睛看都看不過來。更讓學生明白理解詞語運用語境聯系策略就要先找到與本詞語相關的語段,再找到具體的語句結合進行理解。
3.具體運用
教師幫助學生實際運用閱讀策略,直到他們能夠獨立運用為止。每一種策略在運用時,都需要教師進行反復不斷的訓練,才能真正學會運用。所以,我們在教學每一種閱讀策略前,都要在備課時加以落實,想清楚在哪一篇課文的教學中教給策略,哪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加強運用策略,做到心中有目標,這樣才能使訓練落到實處。
元認知指的是一個人對于他自己的思維或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教師在進行閱讀策略訓練的時候,要非常重視學生的元認知,引導學生運用元認知策略去思考閱讀內容和調控閱讀過程。使他們在閱讀之前,會確定明確的目的,預習課文;在閱讀過程中,能監控自己的理解,根據課文的難易程度適當調整閱讀速度,“鎖定”遇到的問題;在閱讀結束之后,會檢測自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閱讀理解的監控,是元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在閱讀研究中備受關注。
閱讀策略訓練旨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然而學生的個體是有差異的,教師在進行指導訓練時,應該靈活施教,如果有的學生在閱讀時,很難把握章節的主旨,教師就教他如何寫總結。如果有的學生已經閱讀了課文,但是不能回答課后問題,教師就著重指導他們學習回答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閱讀策略適用于所有類型的課文。很顯然,故事結構只有學生在閱讀故事時才能使用,而不能用于講授詩歌。當學生發現運用閱讀策略能對學習有幫助時,他們就會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并積極投入學習中去。相信,我們的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只要循序漸進,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相關的策略訓練,學生明天的閱讀理解能力定會有很大的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