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豪
數學作為知識點較為龐雜的一門學科,小學數學的知識點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有著密切聯系的。數學教學不僅能培養(yǎng)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而且還能使其更加有條理的思考問題。復習課作為數學課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其不僅是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的思考與鞏固,而且還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但是,當前的數學復習課教學中,教師通常是要求學生不斷地做練習題,課堂教學相對枯燥乏味,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復習知識的興趣,而且還會影響到學生自我學習與反思的能力培養(yǎng),從而影響到學生的長期發(fā)展。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需注重高段的復習課開展策略。
課堂復習通常對知識的梳理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數學教師在具體復習中需注重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對學習的知識進行分類、梳理、整合,以此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到知識之間的縱橫關聯。在對學生自主學習與整理知識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時,需貫徹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宗旨,并對知識結構實施整體完善,以實現知識系統(tǒng)的構建。數學教學中,大量的方法被運用在知識梳理中,如對知識先回顧再整理,或者是邊回顧邊整理,或是先整理再回顧強化。例如,學生可通過教師的指導,對四邊形的相關內容實施羅列,將四邊形的特點及其圖形構成等都標出來,以此對“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相關知識實施復習,學生就能夠根據圖形關系進行整理,并在具體整理中,穿插平行、畫高、垂直等知識點,從而形成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框架,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系統(tǒng)化了解與掌握,而且還能使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理解。
復習課之前,教師可布置學生搜集和課題相關的知識,以此讓學生明確知識點的具體意義,并通過表格、“樹枝圖”、圖畫等方式讓小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歸納整理,確保鮮明、簡單。在具體復習中,需引導學生實施小組交流,對搜集成果進行展示,實施查漏補缺,然后,全班學生實施交流,主要是對重難點、易混點、易錯點進行交流,而教師則是適時點撥。通過課內外的結合,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構建科學化知識網絡,以此使縱向的各知識點有效聯系起來,使橫向的各知識點分化開來,組成從簡單至復雜化的結構鏈,從而使分散的知識實現條理化、系統(tǒng)化。同時,在復習課中,數學教師可幫助與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想法與方法進行總結,并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與理解,以此提高知識的納入效率,并進行相應學習,更好的通過學習的知識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例如,在設計題目的時候,教師可讓學生通過2、3、4、6 等數字實施運算,保證計算的結果為24。當學生看到題目后,就會獲得不同的解題方式,如:(3-2)×4×6=24、4×3+2×6=24、4×6×(3-2)=24等等。然后,教師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運算的符號,使四個數字的計算結果為24。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就可以想到加減法與乘除法,并通過這些操作有效運用就能夠獲得更多解決方案與想法。通過該教學過程,教師通過巧妙的方式運用基礎的教學法,指導學生深入的了解自身的思維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得到有效發(fā)展。
小學數學的新課程標準當中要求小學數學的復習課目標為:存在價值的數學需人人學習,必需的數學知識需人人掌握,數學知識在不同人的身上通常會存有不同發(fā)展。因此,對數學知識進行拾遺補漏,不能只根據學生自身的技能與知識的掌握狀況,想要使更完善,還需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數學思維、自主學習的能力等進行拾遺補漏,以此使不同程度、類別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相應的發(fā)展與提升。例如,針對數學教學中“輕算理、重算法”現象,教師可在對“比與比例”的知識點進行復習時,以復習過程促使學生克服,并通過習題的設計方式,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有效改掉。通過該方法,不僅能使學生充分掌握學習的知識,而且還能通過知識體系的有效完善,深化學生對數學理論的有效理解。例如:2.25×0.4=0.45×2 可以改變該習題,(1)比例為( ),依據是( )。(2)此題的四位數構成比例,可表示成( ),通過比例的性質可檢驗成( )。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的復習課中,教師需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強化學生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在現實生活中逐漸發(fā)現與提出問題,以喚起學生回憶、搜索相關數學知識的欲望,并調動學生分析與解決相關數學問題的動力。和諧、愉悅的教學情境是實現高效復習的重要前提,生活情景的高效創(chuàng)設,才能使學生在數學復習課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fā)揮,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以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有效發(fā)展。例如,小學數學乘除法計算的復習課程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以下情境:媽媽到超市買了4 個果籃,每個果籃有5 個蘋果,請問共買了蘋果多少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指導學生對教材當中“份數×每份數量=”的公式進行練習與鞏固。又或者在對“時間×速度=路程”該公式實施復習的時候,教師可設置問題:“某人開車從家中到公司共需2 小時,如果其開車的速度為每小時60 公里,問家到公司的距離是多少?”與此同時,數學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對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舉例,促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效結合,其不僅可以使學生思維活躍的程度與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還能使課堂氣氛得到有效調節(jié)。
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高,通常可以從科學化的練習方法所獲得。小學數學的復習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整理習題過程中,促使知識水平的提高,增強綜合應用。教師主要是通過問題的綜合性應用,促使學生對問題解決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根據拓展練習和鞏固基礎,教師設計的習題需充分體現出數學方法、數學知識、數學思維,選擇的習題也需遵從開放性、綜合性、選擇性、針對性的原則。首先,教師首要需做的就是精心選題,數學教師需精心準備經典的、容易出錯的測試題,或者是有代表性、學習資料當中較為典型的好題,以及在期末考試當中經常會出現的試題作為選擇試題的依據。其次,選擇的練習題需具備層次性。數學教師需根據學生實際狀況以及教學目標,對復習題進行分層次的選擇,通過對知識點實施鞏固的復習課中,不僅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夠享受到學習的快樂,而且還能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都得到有效激發(fā)。最后,需注重調動學生復習中的積極性,數學教師可通過各種方法,吸引學生自身的注意力,例如,習題的多樣化呈現方式,且習題需具備趣味性、發(fā)展性、多樣性特征,從而使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內動力得到有效增強,并使學生的復習效率得到相應提高。
小學數學的學習中,課堂練習通常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具體復習中,教師不能按照常規(guī)的方法要求學生提出大量的問題,數學教師需及時地引導與總結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比如,復習課中,教師可通過教材內容實施研討會,以此使學生可以分享其自身的想法以及對問題進行解決的方法,并以相互學習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反省能力。復習課中,教師需能夠容忍錯誤,引導學生通過錯誤進行思考,并在錯誤中發(fā)現與獲取知識,并以此促使學生思考能力的提高,基于此,在教學新課的時候,教師需注重自省,學生也需具備相應的反省自己的能力。學習不僅是學生自己的事,而且還是學生實現知識內化的關鍵,教師在該過程中只是引導與幫助,以此使學生形成自律能力。面對學生學習的錯誤,教師需正確的處理學生學習、學習與思考產生錯誤的過程,即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思維,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推斷原先的錯誤,而且還能在該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處理經典問題的能力,并指導與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在具體學習中產生的錯誤得到有效糾正,并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小學數學的復習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其不僅是對已經學習知識的有效回顧與鞏固,而且還是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通過該方式,學生還能夠充分運用和掌握自身的錯誤習題,并使學生原先的錯誤逐漸轉變成實現正確知識學習的基石,并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高效記憶和掌握,從而使學生在面對錯誤習題時的心態(tài)得到有效改變。因此,小學數學的復習課中,“錯題”的運用通常是學生對自己錯誤進行思考的有效手段,其通常在學習復習中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在對錯題進行思考時,能夠反復與認真審題,最終實現自身解題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的復習課程充分表現出“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需注重自身角色的轉變,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而學生則是學習的主人,位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因此,在高段復習課中,教師需將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關注學生自身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積極把握自身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使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價值觀與情感態(tài)度,從而使學生實現持續(xù)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