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昀芹,瞿瑋
(1.江西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江西南昌 330027;2.江西師范大學軟件學院,江西南昌 330022)
“網紅”一詞源于互聯網,泛指在現實或者網絡生活中因為某事或者某行為,被廣大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
“網紅”作為當下熱門群體,具備幾項較明顯特征:第一,大多數“網紅”性格開朗,敢于面對鏡頭展示自己。雖然“網紅”不是明星,但他們擁有一定的粉絲量。第二,“網紅”通常有一定的才藝、特長,例如:游戲、美妝、吐槽等,并以此吸引觀眾的眼球,博取關注。第三,“網紅”為了實現最終的商業化目的,一般在粉絲量累計到一定程度時,會與“網紅產品”掛鉤,使資本變現。
據2019年2月CNNIC發布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大學本科及以上網民占9.9%,即大學本科及以上網民約8 000萬人,幾乎100.0%的大學生都是網民。筆者對江西某高校學生做了一項關于大學生和“網紅”的調查訪問,調查表明,31.2%的大學生每天會主動關注“網紅”,通常表現為翻閱“網紅”的微博或瀏覽“網紅”的公眾號。在受訪者中,有84.3%的大學生認為“網紅”是一個熱門群體,其中有14.6%的大學生表示有意愿接觸或進入“網紅圈”,有4.2%的大學生表示已經接觸或正在做“網紅”。“網紅”現象對高校學生的影響頗深,有利有弊,值得探究。
(1)促進多樣化發展。當今社會,既是一個發展迅速的社會,也是一個需要多樣化人才的社會。互聯網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幾乎所有的網民都會通過各種途徑主動或被動地關注“網紅”。而每一個“網紅”都必須擁有成為紅人的“核心資本”——能夠吸引網民的某種技能。“網紅”的技能必須是獨特的、有創意的,才能讓“網紅”在迅猛發展、變化萬千的網絡社會中占據一席之地。例如,說到短視頻自媒體,大家會想到“Papi醬”;提到云南美食傳播者,大家會想到“滇西小哥”。每一個“網紅”都必須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創作,呈現不同的作品,才能降低自己的被其他“網紅”替代的可能性。因此,“網紅”現象給大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之一便是促進大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
(2)增強思維創新意識。“網紅”的最終目的是商業化與資本變現。不論是意外走紅、自我打造還是團隊策劃,“網紅”想要將自己的形象品牌化,長期在網絡上擁有較高的粉絲量,就必須不斷創新表現形式,將自己的特長通過不同的方式呈現給大眾。例如,某網紅婦科男醫生的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內容中包含大量漫畫、動圖,文章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科普婦科醫學知識。截至2019年6月,該公眾號發布的文章平均點擊率為“10萬+”,廣告收入不菲。諸如此類的“知識網紅”,可對高校大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
(3)提供才藝展示平臺。網絡世界盡管紛繁復雜,但不可否認,網絡世界人人平等。各類網絡平臺,包括社交平臺、直播平臺、自媒體平臺等,都為大學生的個人才藝提供了一個盡情展示的舞臺。大學生可通過這些平臺,加入自己感興趣的網絡社區并與志同道合的網友一起交流學習。如在某知名互動平臺中,設立了文化、行攝、娛樂、時尚、生活等幾十個研討小組,大量用戶在自己感興趣的小組里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與志同道合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讓大學生足不出戶就能展示一技之長,同時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
(1)扭曲大學生消費觀念。“網紅”現象帶給大學生最明顯的消極影響之一即扭曲大學生的消費觀。大學生因“網紅”現象造成的支出一般包括對主播進行打賞及跟風購買“網紅”推銷的產品,受影響群體中,前者男性占比較高,后者女性占比較高。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一方面,男大學生觀看網絡直播并進行打賞的時間通常是凌晨之后,打賞的對象一般是游戲主播、吃播或女主播。部分男生表示,次日醒來,會對前夜的打賞行為產生悔意,但夜間的自控意識比較薄弱,看到彈幕上其他網民都在打賞,自己也忍不住點擊打賞按鈕。另一方面,女大學生在濾鏡和修圖的誤導下,往往沖動消費,購買了一些與實際不符的產品。與此同時,部分“帶動產品銷售”的網紅在銷售過程中用夸張的語言、表情和肢體動作所表現出來的銷售手段不斷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造成消費過剩。在某高校畢業季的跳蚤市場中,許多大學生出售自己曾經購買過的“網紅產品”,并對曾經的沖動購物行為深表悔意。
(2)影響大學生行為習慣。不論是成為“網紅”,還是關注“網紅”,“網紅”對大學生行為習慣所產生的影響亦不可忽略。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在接觸“網紅”群體或進入“網紅”圈子的過程中,由最初的“才藝展示”到靠“無下限”成名的例子不勝枚舉。這個圈子很復雜,大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常常因觀看“網紅”而不停地刷手機,養成了熬夜、上課不聽講的惡習,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3)拉低大學生審美水平。“網紅”現象對大學生的審美影響體現為外在和內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因為長期關注并盲從“網紅”,認為通過整容或化妝之后展現出來的“大眼睛、高鼻梁、錐子臉、尖下巴”才是“高顏值”,認為通過濾鏡、修圖之后呈現出來的“照騙”才是美圖。因此,美圖軟件成了大學生手機里的必帶軟件,甚至有少部分大學生已經開始以“網紅”為模板進行整容。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或困難時,容易模仿某些“網紅”的行為,通過自黑、自毀、自我貶低等方式處理問題,認為這種方式才是“酷”的方式,殊不知此類行為正在盲目迎合他人的“審丑心態”,是對自身精神審美的傷害。因此,“網紅”現象對大學生審美能力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4)影響大學生就業選擇。“‘網紅’的門檻較低,一旦成名,名利雙收不是夢。”在筆者調研的過程中,有一位大學生說,這是一個專業打造“網紅”的公司在招聘過程中常說的一句話,許多畢業生因此心動不已。因此,在大學生擇業、就業之際,面對誘惑,往往將成功定義為“金錢”“物質”“粉絲數量”,遺忘了大學生應當承擔的歷史使命,思想理念一旦出現偏差,就容易被虛榮腐蝕,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行為產生偏差。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因此,在“網紅”現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引導策略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
面對“網紅”現象,高校應對大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大學生的“三觀教育”。首先,要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學生的主要收入是父母給予的生活費,更不應隨意揮霍。因此,大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紅”現象,應當避免盲從,理性消費。其次,要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功觀,積極正面地引導大學生擇業、就業。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看你賺取了多少金錢,而是看你為社會做出了多少貢獻。作為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大學生就業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國家哪里有號召,大學生就該往哪里行動。再次,要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名觀。大學生應當意識到快速成名背后的虛假性,認識到成名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商業化,而是為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最后,要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中華傳統之美,美在自然,美在大氣。中國人常說,相由心生,心慈則貌美,腹有詩書氣自華。真正的美不是靠手術刀雕刻出來的,而是靠自身內在修養體現出來的。
高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應當積極抓住青年群體特征,搶先占領網絡教育新陣地。大學生做“網紅”,未必要通過外界商業機構的打造,高校亦可開辟一條塑造正能量“校園網紅”的渠道。因此,高校應當充分利用校內、校外的新媒體平臺,例如,校內的官方媒體賬號、校外的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創作雅俗共賞的作品,打造并宣傳一批批自帶正能量氣場的高校領導、教職工或大學生的真實事跡,讓這些被宣傳對象成為“校園網紅”,成為大學生的榜樣。在高校中形成“關注‘校園網紅’,爭當‘校園網紅’”的積極氛圍。
思政教育課堂是引導和促進大學生塑造正確三觀的主要渠道,但目前高校思政課堂普遍存在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等問題。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大學生對“網紅課堂”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高校應打造一系列大學思政“網紅精品課程”,改善思政課堂教學效果。一方面,高校應優化思政教育隊伍,將思政教育教師輸送到各類思政教育模范高校進行學習培訓,提高思政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另一方面,高校應結合各地區特色,形成“網紅精品課程”研討開發小組,創新教學形式,將豐富有趣的課程內容形成教學方案、課件或視頻,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學習過程中學到知識,進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