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歡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其構建的文學意境和思想世界多姿多彩。《莊子》一書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對中國文藝審美和政治思想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徐復觀認為:“老、莊的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有其理論性的一面,也有其藝術性的一面。在老子,則前者的意味重于后者;在莊子,則后者的意味重于前者。由藝術的人生觀,發而為藝術的政治觀,乃極自然之事?!保ㄐ鞆陀^《中國藝術精神》第68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莊子·內篇》中對政治邏輯的藝術性構想,是以《逍遙游》為起點的,理解《莊子》中政治構想的邏輯,首先要將我們的思維世界融入其政治構想的時空之中。
《逍遙游》開篇以鯤鵬等為喻,將我們投入一個跨越萬里、穿越千年的時空之中,促使我們跳出自身的常規思維,以說明“小大之辯”。如果不能理解“小大之辯”,不能擺脫常規思維路徑的束縛,就會陷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困境。莊子進而指出:“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因此,理解《莊子·內篇》的政治邏輯,如果只著意于一世的政治治理,就不能從更宏闊的時空中去衡量政治的發展。
在莊子看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理想的政治人物往往呈現出這種超脫現實政治的精神風貌。莊子以“堯讓天下于許由”為例,說明圣人對治理天下的態度,即許由所說:“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通常認為,這里是說圣人疏離現實政治,乃至達到忘我的狀態,實則莊子是以“庖人”和“尸祝”為隱喻,說明一世的天子和萬世的圣人都參與社會的政治治理,只是有著分工的截然不同。主持祭祀的“尸?!笔秦撠熡^天文、人文,溝通天地人神的人,掌管的是天下的文化命脈,其政治效用的發揮,主要體現在文化的影響力上。
圣人治理萬世的關鍵,在于發揮文化的“無用之大用”。莊子以樗為例,說明這棵大樹雖然沒有具體用處,但可以讓人“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人們也不會去主動加害它;這就是無用之大用的奧妙。因而,《逍遙游》的旨歸不是謀求圣人個體的逍遙,而是謀求使天下人逍遙的方法。治理天下的理想境界是“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辭下》),而不是越俎代庖,這也正是《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深層內涵。圣人通過在宏闊的時空中發揮其文化的影響力,達到治理萬世之天下,使天下人達到逍遙之境,這正是《逍遙游》中對政治邏輯的藝術性構想。
《逍遙游》以寓言的形式,藝術化地闡明了宏闊時空維度上的政治邏輯。而《齊物論》開篇便借南郭子綦說:“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笨梢娗f子默認讀者的思維經過《逍遙游》的洗禮,已經產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因而,《齊物論》進入了其對政治理想的藝術性構想,只是它的思想卻往往被解讀為混同是非的相對主義。
《齊物論》對政治理想的藝術性構想,首先是以掌握萬物的存在和運化規律為前提的。從根本上說,萬物存在的狀態是“道通為一”。圣人有了“道通為一”的認識,就會將自己的作為寄藏在萬事萬物的自然運化之中,從而產生“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身心體驗。有了這種體驗,圣人對天地萬物的存在狀況以及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都會產生認識上的根本改觀。《齊物論》中說:“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试晦q也者有不見也。”莊子在此徹底否定了儒墨等各家進行爭辯的必要性,認為圣人對世俗事務的態度是:“圣人不從事于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边_到這種境界,圣人就能夠超越生與死、夢與醒的分別。后世之人如果能夠覺解圣人的狀態,那么兩者在自然時空序列中產生的分際,就會在精神視域的相互交融中彌合了。
為了整治天下大亂、百家爭辯不休的社會狀況,莊子對理想的政治狀態進行了構想?!稇弁酢分姓f:“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圣人正是在恬淡的心境中,順物自然而無私意,以無為的狀態,使天下得到大治的。莊子借助老聃之口,說明了“明王之治”的情狀:“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泵魍醮偈固煜碌玫街卫?,但絲毫不以此為功;使萬物得到安頓,但并不得到百姓的仰賴;完成治理天下的事業,但名聲不會顯露;百姓自得其樂,圣人也功成身退——這才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這正是對《道德經》“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的繼承和發揮。
可見,莊子政治理想的藝術性構想,是一種圣人超然自處,通于天地萬物,使天下得到大治,萬物各得其所,百家紛爭止息,民眾安居樂業的狀態。為了使這一政治理想變為現實,從《養生主》開始,莊子對政治實踐的方案展開了藝術性構想。
莊子對參與政治實踐的前提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那就是要保養自身。《養生主》開篇就明確指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養生的根本原則是遵守中道,這樣不僅可以保存自身,還可以贍養雙親,盡己之天年。通過踐行莊子的養生法則,盡管個體的肉體生命終將消亡,但是精神卻可以不斷地流傳下去,文化的影響力會持久存在。因此莊子說:“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蓖ㄟ^這種方式,才有可能解決世風日下,“道術將為天下裂”的問題。
在保養自身的前提下,莊子對治理天下的策略展開了分析?!度碎g世》中說:“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莊子認為,挽救天下的策略不能是雜多的,否則就會引起紛亂,帶來憂患。同時,能夠挽救天下的至人,一定要先修養自身的德性。如果自身德性不足,而想拯救天下,其效果將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這樣不僅不能拯救天下,反而會使天下更加紛亂,其人也必然是“死于暴人之前矣”。對于評估自身德性的方法,《德充符》指出:“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钡滦猿渥愕娜司拖耢o止的水一樣,力量不顯揚、不外露,但他內部是充滿張力的。德性修養到了這個地步,萬物都不會離開他,這才是達到了內圣外王的境界。
此外,莊子還要求德性圓滿的圣人明天人之際,這樣的圣人也就是真人。《大宗師》中說,真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因此,真人參與政治實踐時,“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鼽。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真人在實際的政治實踐中,其心志安定,容貌安靜,行動質樸。他的喜怒通于四時的變化,能夠與萬物的發展都恰當地配合而沒有分際。因而,真人即使動用軍事力量,亡他人之國,也不至于喪失人心,他的恩澤可以施于萬世,并且能夠做到讓百姓自然發展。
總之,莊子政治實踐的藝術性構想,以保養自身、發揮文化的軟實力為起點,具體方案以簡練為原則,以修養自身的德性為途徑,以通天人之際為必要條件,以用兵為不得已的手段,以實現恩澤萬世的政治理想為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