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張笛揚 南方周末實習生 馬晨晨

范振喜
2018年,國家監察體制迎來重大變化,當年3月,國家監察委員會成立。作為加強外部監督的一項舉措,國家監委在當年年底聘請了首批50名特約監察員,河北灤平縣張百灣鎮周臺子村黨委書記范振喜是唯一的農民。
“拿我們挺當回事的。”2019年12月29日,談及一年來的特約監察員工作,農民范振喜覺得“壓力不小”。
一年前,這位河北承德灤平縣張百灣鎮周臺子村的黨委書記,被聘為國家監委首批特約監察員,那是一份“不是榮譽,而是責任”的兼職工作。
2018年3月,監察法通過,國家監察委員會揭牌成立。“留置”取代了“雙規”,“政紀處分”變為“政務處分”。半年后,國家監委印發特約監察員工作辦法,要求按一定程序聘請特約監察員。
范振喜是在2018年12月初正式接到聘任通知的,來電者聲稱是中紀委、國家監委的工作人員,告訴范振喜赴京參會、領取聘書所要做的準備工作。
到北京后,范振喜了解到,包括他在內,共有50人成了國家監委首批特約監察員,他是唯一的農民,他們的職責之一是監督監察委。
從“特邀”到“特約”
國家監委聘請特約監察員的工作啟動后,2018年9月初,河北承德市委組織部上報了范振喜的材料。
范振喜生于1962年,25歲那年被選為周臺子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當初的周臺子村一貧如洗,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體還欠了8萬元外債。在范振喜的帶領下,32年后,周臺子村全村固定資產已達8億元,人均年收入1.8萬元。
這些年間,范振喜的職務從村支書變成了村黨委書記,并先后當選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在國家監委工作人員給他打的那個電話中,他被告知是特約監察員中農村戰線的代表。
2018年12月17日,國家監委在北京國二招賓館召開了第一屆特約監察員聘請會議。作為唯一一位來自河北省的特約監察員,范振喜在會場上見到了央視主持人海霞、兼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的農民工巨曉林,都以特約監察員的身份出現在會場上,監察員中更多的是一些學者,如中國政法大學的卞建林、清華大學的周光權、中國人民大學的張翔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首任國家監委主任楊曉渡走到臺下給50人分別發放了聘書。這一細節讓范振喜感觸頗深。他回憶,楊曉渡在隨后的講話中專門解釋,自己走下去發聘書,而不是讓他們上臺領聘書,和特約監察員的身份性質有關。
在國家監委成立之前,監察機關就有聘請特邀監察員的制度。原監察部曾在2013年聘請了40名特邀監察員。這一次,名稱從“特邀”改成了“特約”。
“邀”顯得監察員是被邀請來的座上賓,容易導致履職意識不強、權責不清,而“約”則強調了契約關系,是應約履行責任的。范振喜說,楊曉渡專門強調了成為監察員“不是榮譽,而是責任”。
楊曉渡介紹了特約監察員的工作職責。范振喜的理解是“及時反映監委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巨曉林也是聽了楊曉渡的講話才明白,“我們不是幫國家監委監督別人,我們是去監督國家監委的。”
相關文件要求,特約監察員須履行的職責包括對紀檢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履行職責情況進行監督,提出加強和改進紀檢監察工作的意見、建議;對制定紀檢監察法律法規、出臺重大政策、起草重要文件、提出監察建議等提供咨詢意見;參加國家監委組織的調查研究、監督檢查、專項工作等。
會后,50名特約監察員簽署了履職承諾書,還被要求上報年度工作計劃,國家監委各種活動安排一直列到了2019年年底,讓他們選擇參加。
“誰來監督監督者”
監察體制改革前,紀檢部門的主要監督對象是黨員干部。整合了反腐力量的監察委員會,意在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實現監察“全覆蓋”。
組建過程中,政府的監察廳(局)、預防腐敗局和檢察院查處貪污賄賂、失職瀆職以及預防職務犯罪等部門的相關職能,整合至監委,監委與紀委合署辦公。
2019年1月,中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更新了組織機構圖,其內設職能部門由原來的27個增加到31個,達到史上最大規模。內設機構名稱也發生了變化,原來的第一至第十二紀檢監察室,被調整為第一至第十一監督檢查室、第十二至第十六審查調查室。
監察機關的監督范圍和職能擴大后,“誰來監督監督者”成了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范振喜認為,邀請他們做“監督員”,說明“監委有這個意識,他們知道自己需要監督”。
當上特約監察員后不久,范振喜參加過一次集中學習。一行人參觀了中紀委、國家監委各個部門處室,了解過各個部門的職責后,范振喜感到,國家監委并不是“一家獨大”,內部各部門之間也是相互獨立、相互制約的。
范振喜印象最深刻的是信件室,那里每天都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信訪舉報件,“信件的分發十分復雜,他們分發到各個室都有詳細的流程備案”。
出自農村的范振喜此前對紀檢監察工作并不熟悉,當特約監察員一年來,他“盡量在基層多了解監委方方面面的情況”。
成為特約監察員后,范振喜忙了許多,在市縣和村里,不少人向他反映紀檢監察方面的舉報事項。范振喜一般都建議他們通過正規渠道反映,“但如果他們的信訪件已經寄來了,我就幫忙反饋給國家監委信訪室。”
當然,特約監督員最重要的工作還是監督。幾乎每次范振喜參加特約監察員的相關活動,國家監委主任楊曉渡都會參加,而每位特約監察員也都要發言,對國家監委的工作提出意見。
范振喜向楊曉渡提過一條建議:監委尤其要注意“自身正”,“監委的權力那么大,必須秉公執法”。范振喜說楊曉渡對他的發言“很滿意”。
每次開會,發表意見最多的是特約監察員中的那些法學家,“他們對改進監察工作提的問題比較深刻。”一名國家監委特約監察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一次會議上,有監察員建議國家監委公開透明地處理所有案件,“讓大家都知道就心服口服了”。
巨曉林的印象中,還有特約監察員建議,對于就同一件事反復舉報的情況,監委可以不作回復了。但是國家監委的負責人表示,“我們必須對每一個舉報負責,就算查過了也要再核實。”
“國家監察委聘請第一屆特約監察員,體現了紀檢監察機關自覺接受外部監督的誠意,是加強外部監督的重要舉措。”2019年2月出版的《中國紀檢監察》雜志上,國家監委特約監察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翔撰文建議,還應該從更宏觀和全面的視角去思考“誰來監督監督者”的問題,推動“人大監督”和“外部監督”的常規化,建構全面立體的監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