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黎華
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對中職學生加強學習能力培養應是教學的首要目標。如何提升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要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多元才能為抓手,組織“做中學”的學習活動。
根據專業課程標準和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任務驅動為主線”的教學思想,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要結合學情進行項目化驅動任務設計。比如,在“離心泵”教學中,設計從“認識離心泵”到“離心泵選用”為主線的五個學習項目:項目一、二認識離心泵,主要學習內容為離心泵結構、原理、性能;項目三、四、五為離心泵選用的實踐任務,主要包括離心泵選型、流量調節、安裝、操作和故障處理等。項目任務構建、實施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和化工單元操作崗位職能。
項目化教學任務構建,要深入剖析教學的需求側,驅動任務的設計要以“適合”為前提,以學生“做”為中心。項目子任務設計要適宜、有梯度,在實踐層面具有可操作性,易于學生構建新知和掌握解決問題新的方法。
除積極依托企業資源、實物資源優勢外,還要重視信息化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仿真實訓軟件、手機App等教育平臺和信息軟件,立足構建理、實、虛多維度信息化教學課堂,通過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設計混合式教學活動。
學生是資源采集的主體。離心泵是工業、農業、能源等領域廣泛采用的通用液體輸送機械,依托企業資源、網絡信息平臺,離心泵學習資源極其豐富。課前,學生根據預習任務要求,多途徑選擇、采集和制作圖片、視頻、動畫、文字素材等學習資源,經學習小組討論、教師甄別后成為課堂教學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習小組按照離心泵項目任務要求,制訂學習方案、計劃;結合教師的點評對方案進行完善,在小組決策的基礎上形成共識,進行展示、實踐操作。教師在教學中僅起組織、引導、促進、咨詢的作用。
學生是教學平臺的主人。教學平臺是課前預習、課后交流的主陣地,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撰寫離心泵項目學習過程感悟,借助教學平臺持續開展課后學習輔導,結合學生交流完善教學設計。
在離心泵項目三、四教學中,選取生產故障“真案例”。教師帶學生參觀校企合作單位,采集管路布置“真數據”,繪制流體輸送草圖。各小組結合生產任務,通過管路特性和離心泵性能分析、適宜工作點確立、汽蝕成因等探究學習,組織開展離心泵操作及產生故障的“真討論”,讓學生掌握離心泵選型步驟及安裝高度的計算方法。“三真”教學活動可以有效調動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的因素,幫助學生樹立崗位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
教師要立足整體,著眼個體,對課堂教學進行預設,實施中根據課堂動態即時調整教學內容,以達到有效調控課堂教學的目的。比如離心泵選擇任務,各小組所選泵的結果是預設環節,學習小組實際匯報的結果是動態生成的,當匯報與預設不一致時,教師應即時調整預設內容。
為對接崗位要求,提升學生實踐技能,項目五增設了離心泵性能仿真測定實驗。學生通過原理學習、設備操控練習獲得技能體驗;通過仿真考核強化技能;結合評分記錄、故障成因分析,樹立規范操作意識。“學、練、考、析”四步法,讓學生掌握了職業技能學習方法。
教學評價由追求結果轉向關注過程,構建學生個體的學習積分量化體系。學習積分由活動得分和教師考核獎勵構成。學習活動包括:課前預習階段,依據學生在學習平臺上完成的預習任務數量、預習時長,對上傳教學資源被采納數量、預習檢測結果等進行積分賦值;課堂活動階段,依照學生參與活動形式、完成質量進行積分賦值,具體維度包括發言情況、課堂演示、活動獻策、實踐技能考核、課堂檢測結果等;課后延伸階段,依據學生在教學平臺上學習感悟交流情況、課后作業質量和作業完成時效進行積分賦值。教師依據學習小組在項目任務探究過程中的活動氛圍、協作成效,對團隊進行獎勵賦分。團隊獲得的獎勵積分由小組結合各成員表現、貢獻度進行合理分配。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的發展。在學習積分量化體系中,學生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積分一般占總積分的40%~50%,而學習活動中,促進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的各項活動任務,依照學生完成數量、質量進行賦分,其“量”約占總積分的50%~60%。
學習積分的量化數據為學生學習能力的診斷與改進提供評判依據。對于學生個體,通過橫向觀察,利用積分值分析學生各項學習核心能力是否得到均衡發展。同時,經過多個項目探究學習后,分析學生同項學習核心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對于學生群體,通過縱向分析,發現學生個體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為學習團隊組建、成員角色分工提供依據。同時,讓學生客觀地開展自我評價,有針對性地實施學習核心能力的專項強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