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崢崢 劉 文 朱沛雨
“自我效能感”一詞最早由班杜拉提出,指的是“個體對自己能否勝任某種任務的知覺和判斷”。自我效能感降低會導致個體職業幸福感下降。在人格階段論視角下,了解鄉村教師自我效能感缺失現狀,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對于提升鄉村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進而增強其職業幸福感,具有一定的教育實踐意義。
對來自江蘇省各地區的46 位中小學鄉村教師進行一對一訪談,發現目前影響鄉村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因素之一是自我效能感缺失,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來自學生的評價直接影響鄉村教師對自身價值的判斷。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鄉村教師會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如希望學生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會批評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或打瞌睡的學生;會督促并提醒那些玩心較重的學生分清主次,以學習為重;會提醒有戀愛傾向或已戀愛的學生,正確看待情感與學習的關系。學生對此多表現出不理解,小學階段表現為敢怒不敢言,中學階段表現為在背后說老師壞話、公然與老師對抗。鄉村教師會感覺到教書育人行為不被學生理解與認可。
學生成績優異是鄉村教師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的來源之一。成績好的班級,任課教師對自身能力傾向于正面評價;反之則傾向于負面評價。小學高年級與中學階段,因為涉及升學,鄉村教師會對所教班級的成績進行詳細的量化評價,學校也會將同一年級所有班級的成績進行總體對比,并對排名倒數的班級進行提醒或批評。那些單科成績或總體成績比較靠后的班級,其任課教師與班主任會感覺所教學生成績較差,產生自卑感。
當學生出現貪玩、早戀、逆反、不注意聽講、行為懶散、作業態度不端等問題時,鄉村教師會通過批評、懲罰等方式管理學生,這可能會讓一些家長感到不滿,不配合教師的工作,甚至把問題的責任推卸到教師身上。
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讓鄉村教師很為難,有時一道題講解很多遍,學生還是不明白或不能有效地進行具體化遷移,這會讓鄉村教師感受到挫敗。當看到學生因聽不懂而厭學,甚至最終選擇輟學時,鄉村教師會因不能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而難過,在進行教學總結與反思時,會感覺自己的學科教學水平較低。
修己育人是大多數鄉村教師的教育理想。在鄉村教師的教學期待里,有對教學能力、學生學習能力的期待,也有對教學結果、學生學習結果的期待。當這些期待與結果不相吻合或差別較大時,鄉村教師的預設就會落空,會為難以實現教育理想而感到失落。常見的誘發事件有:部分學校的不公平教學推薦導致一些鄉村教師不能被選拔上公開課;感覺已得心應手的班級被調給別的教師去教;被安排教一門與自己所學專業不相關的學科等。
根據鄉村教師自我效能感的缺失現狀,從人格階段論視角進行分析,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如下:
鄉村教師要想獲得被學生認可的效能感,就要先讓學生感受到被接納、理解。小學生更需要群體歸屬感,中學生更需要與眾不同的獨特感。有些小學生看到別人舉手發言受表揚,也希望自己得到表揚,他們沒有舉手發言可能是還沒有鼓足勇氣。因此,不要輕易批評學生,可以找機會和學生談心,認可他愿意努力的動機,鼓勵他積極發言,并耐心等待他進步。有些中學生上課時不認真聽講,經常模仿他人,可能是出于對他人的好奇或欣賞,希望體驗不同的行為方式并借此來展現自己。對此需就事論事,不一定要給予學生負面評價,最好能深入了解其行為背后的動機,并引導學生用合適的行為來滿足合理動機。
對成績進行比較是為了促進學生進步,但橫向比較的結果易讓學生產生無助感,讓教師產生自卑感。鄉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潛意識里要求進步的心理規律,要求學生努力爭取進步;并在每次測試后進行學生個體成績、班級整體成績的前后對比。這樣能看到階段性教學的具體成果,既做到自我監督,又有助于自我成長,同時維護了師生的自我效能感。
鄉村教師在開學初會有各種教育、管理計劃,可在計劃中細化與家長溝通的內容及注意事項,并做到及時、詳細、持續地溝通。溝通內容可包括學生行為、心理、個性等,溝通形式可采用短信、電話與面談等形式,小事用網絡,大事當面談。溝通內容除了指出學生的問題,還應結合家長提供的信息探索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除了批評學生,還要讓家長感受到孩子平時的良好表現;除了與家長一起商討解決方案,還要結合實際發掘學生的成才之道。
鄉村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梳理學生的問題,并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對于非主觀的學習遲鈍與注意力分散的學生,需及時建議家長帶學生到醫院檢查;對于知識體系嚴重匱乏的學生,要詳細地檢測其學習的薄弱之處,并爭取家長協助,進行全面補課;對于上課認真聽講但對知識點運用能力較差的學生,可指導其做題方法與遷移技巧,并要求學生在作業中實踐、檢驗這些方法與技巧。
鄉村教師需結合自身實際在入職前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如1~2 年站穩講臺,做好教學工作;3~5 年站穩課堂,做好班主任工作;6~10年立足學生,靈活進行教書育人。另外,還需要制定每學期的具體工作細則并遵照執行,在不合適之處做出修正。教師的發展離不開學習,應多與優秀的、有經驗的同行切磋交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遇到不思進取的教育環境,可借機提醒周圍人繼續努力,或主動從自身做起來改變環境,最終通過提高自我效能感來提升職業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