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鴻章 張玉平 溫樹權 吳詢
世界范圍內每年與癌癥相關的死亡病例最多的是肺癌,每年新確診癌癥病例中肺癌新確診病例也是占比最多的癌種[1-2],其中非小細胞肺癌最常見,占所有肺癌種類的85%左右[3]。非小細胞肺癌早期癥狀不明顯,確診是大部分已處于晚期,這也是造成非小細胞肺癌死亡率較高的重要原因[4-5]。由于近年來高危人群早篩查技術水平的提升和普及,越來越多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被早期確診,為手術診療創造了時機[6]。對于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是首選方案,五年生存率可達73%,但還是會有27%的患者由于復發而死亡[7]。所以分析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后復發影響因素,圍手術期給予干預,對減少術后復發以及提升生存時間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4 年6 月-2017 年5 月本院收治并行手術治療的100 例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 年6 月-2017 年5 月本院收治的行手術治療并配合規律復查的100 例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資料。(1)納入標準:①Ⅰ期非小細胞肺癌;②接受肺葉切除+縱隔淋巴結清掃術;③病理檢查顯示支氣管切緣為陰性;④術后3 年隨訪、復查記錄完整[7-8]。(2)排除標準:①病理類型為原位腺癌及微浸潤腺癌;②術前接受過其他治療。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納入研究的100 例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病歷資料,記錄并統計納入研究患者的年齡、性別、腫瘤組織分型、腫瘤最大直徑、胸膜侵犯、脈管癌栓、腫瘤分化程度、血清CEA、淋巴結清掃個數及手術術式。隨訪3 年,術后第1 年,每3 個月復查1 次;第2 年,每半年復查1 次;以后每年復查1 次,持續終生。統計患者術后復發情況,是否復發通過胸部CT、腹部B 超、MRI、病理檢查確診[7]。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二項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入組患者基本情況 男61 例,女39 例;年齡43~78 歲,平均(56.8±8.1)歲,其中>65 歲29 例,50~65 歲52 例,<50 歲19 例;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亞型方面:腺癌56 例,鱗狀細胞癌32 例,其他類型12 例;45 例術前存在胸膜侵犯,19 例術前存在脈管癌栓;腫瘤最大直徑>3 cm 的34 例,≤3 cm 的66 例;腫瘤分化程度高25 例,分化程度中46 例,分化程度低29 例;血清CEA>5 ng/mL的21 例,≤5 ng/mL 的79 例;淋巴結清掃個數>15個的74 例,≤15 個的26 例;手術術式為根治性切除術46 例,姑息性切除術54 例;吸煙史為從不吸煙的42 例,既往吸煙的58 例。
2.2 術后復發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入組的100 例患者中,復發38 例,復發率為38.0%。單因素分析顯示,術前有脈管癌栓的患者復發率顯著高于無脈管癌栓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2);術中淋巴結清掃個數≤15 個的患者復發率顯著高于術中淋巴結清掃個數>15 個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4);術前血清CEA>5 ng/mL 的患者復發率顯著高于術前血清CEA≤5 ng/mL 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1);術前有吸煙史的患者復發率顯著高于術前無吸煙史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8)。見表1。
2.3 術后復發因素的二項logistic 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4 個因素進行二項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脈管癌栓、血清CEA是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P<0.05);淋巴結清掃個數是術后復發的保護因素(P<0.05)。見表2。

表1 術后復發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表2 術后復發因素的二項logistic回歸分析
隨著近幾十年來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也加劇了空氣的污染[8-9],加上我國是煙草大國,具有龐大的吸煙人群[10],另外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等因素[11]。肺癌在我癌癥新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中均是最高的癌種,臨床上較為常見[12-13],其中非小細胞肺癌最為常見,且由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特異性癥狀不明顯,70%左右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所以非小細胞肺癌危害性和致死率較高[14-15]。對于確診時為早期,特別是Ⅰ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具備良好的根治手術條件,具有較高的5 年生存率[16-17]。但是仍然有部分患者由于各種因素手術后復發[18-19]。所以專家共識建議,早期肺癌手術后前需每6 個月復查一次是否有復發[20]。
已有的研究表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手術后復發受術前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果對這些復發因素進行分析,并在術前早識別、早重視,將有利于減少復發或者及時監測發現復發。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4 年6 月-2017 年5 月本院收治的行手術治療并配合規律復查的100 例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資料,其中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有脈管癌栓、淋巴結清掃個數>15 個、血清CEA>5 ng/mL、有吸煙史等因素是術后復發影響因素(P<0.05)。而多因素二項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有脈管癌栓、血清CEA>5 ng/mL均是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P<0.05);淋巴結清掃個數>15 個是術后復發的保護因素(P<0.05)。這與文獻[7-8]報道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脈管栓癌是腫瘤細胞傳播的傳播途徑,腫瘤細胞在生成以及轉移的過程中,同纖維蛋白沉積物等形成癌栓并利用靜脈系統完成全身的轉移。往往CEA 的過度表達對于腫瘤細胞起到保護作用,可避免腫瘤細胞的凋亡,因此其高水平的表達意味著腫瘤的復發風險增高。淋巴清掃數量增多代表患者癌細胞轉移的通路被限制,同時也將已經發生轉移的淋巴更加徹底的清除。
綜上所述,脈管癌栓、淋巴結清掃個數、血清CEA、吸煙史等因素是Ⅰ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后復發影響因素,特別是脈管癌栓、淋巴結清掃個數、血清CEA,注意在圍手術期關注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這3 個因素,并及時進行術后復查。本研究由于樣本量較小,且為回顧性分析,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Ⅰ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后復發因素分析有待大樣本、前瞻性的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