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紅 鄧金英 鄭學軍 吳新發
抑郁癥作為一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軀體癥狀、意志行為減退、思維遲緩、心境低落,常常伴性欲降低、睡眠障礙等癥狀[1]。抑郁癥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社會功能、思維認知功能以及生理功能,進而降低其生命質量,損傷其社會功能。因為抑郁癥的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以及自殺率較高,而且臨床自愈率則較低,所以人們也開始越來越關注抑郁癥[2]。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抑郁癥將在2020 年成為全球范圍內的第二大致殘疾病。所以選擇合理的方法來治療抑郁癥患者就顯得非常重要[3]。藥物是現階段臨床治療抑郁癥的主要方法,但是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4]。所以人們也開始更加關注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手段。本研究主要分析研究了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知行分析療法治療抑郁癥的療效,希望能為抑郁癥的臨床治療提供指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抑郁癥患者。納入標準:符合抑郁癥的相關診斷標準[5];年齡18~45 歲;受教育年限≥9 年;漢密爾頓抑郁量表24 項版(HAMD-24)評分>20 分;能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復發停藥時間超過1 個月或者首次發病并未接受任何藥物治療。排除標準:精神活性物質濫用或者依賴;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既往存在輕躁狂或躁狂表現;近1 個月內接受重復經顱磁刺激、抽搐電休克、系統心理治療。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5 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抗抑郁藥物治療,給予舍曲林(生產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80141,規格:50 mg)口服,初始給藥劑量為50 mg/次,1 次/d,2 周后根據患者病情對給藥劑量進行適當調整,最大給藥劑量50 mg/次,3 次/d,連續服用12 周。同時,對照組進行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心理健康教育治療。重復經顱磁刺激:選擇磁刺激治療儀對患者左背外側前額葉進行刺激,刺激頻率設置為10 Hz,初始階段的刺激強度為運動閾值的80%,然后結合患者耐受性逐漸提升刺激強度,最高不能超過運動閾值的110%,每一序列50 個刺激,中間間隔時間為15 s,共50 序列,每次治療持續20 min,每天治療1 次,每周進行5 次治療。心理健康教育:詳細講解抑郁癥的相關知識,提升患者認知水平,對患者不良情緒進行積極疏導等。觀察組進行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知行分析療法治療。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方法同對照組。知行分析療法:(1)覺察。對患者進行鼓勵,讓其察覺患病后的行為、情緒以及感知覺,與患者一起對其中的客觀性、主觀性成分進行共同分析,進而來對其中的不可控與可控部分進行分析,鼓勵患者能更加深刻理解病理性癥狀。(2)接納。對患者進行教育和鼓勵,讓其能積極接納不能通過努力或意志力消除的客觀存在的癥狀,如行為方面的不適、情緒改變、感知覺異常,嘗試著與其共處,讓患者的不正確應對行為和負性情緒得以消除或減少;針對可控部分的“行”“知”,嘗試共同商議有效、可行的訓練方法,對患者進行鼓勵,讓其不斷練習。(3)專注。與患者共同分析現階段其行為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中的正常部分,鼓勵患者對目標進行調整,專注于發揮正常功能,充分體現出自我價值和存在感。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抑郁癥狀評分。于治療前與治療8 周后,采用HAMD-24 對兩組抑郁癥狀進行評估,<8 分為正常,8~20 分可能有抑郁癥,20~35 分肯定有抑郁癥,>35 分嚴重抑郁癥,分值越高抑郁癥狀越嚴重[6]。(2)病恥感評分。于治療前與治療8 周后,采用曾慶枝等[7]編制的專門針對中國人的病恥感評估量表進行評分,包括治療、能力、社交三個維度,分值越高病恥感越嚴重。(3)治療依從性。于治療前與治療8 周后,采用Morisky 治療依從性問卷(MMAS-8)對兩組治療依從性進行評估,量表分值為0~8 分,依從性好為8 分,依從性中等為6~7 分,依從性差為小于6 分[8]。(4)認知功能。于治療前與治療8 周后,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CST)評估兩組認知功能,評估指標主要為完成分類數、持續錯誤數、隨機錯誤數、正確應答數及總應答數[9]。(5)臨床療效。于治療8 周后根據HAMD-24 減分率對臨床療效進行評估,HAMD-24 減分率=(治療前HAMD-24 總分-治療后HAMD-24 總分)/治療前總分×100%;痊愈為減分率≥75%;顯著進步為減分率為50%~74%;進步為減分率為25%~49%;無效為減分率<25%[10]。總有效=痊愈+顯著進步+進步。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11 例,女24 例;年齡18~45 歲,平均(36.1±10.2)歲。觀察組男13 例,女22 例;年齡18~45 歲,平均(36.7±9.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前后抑郁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D-24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8 周后HAMD-24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抑郁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抑郁癥狀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治療前后病恥感比較 治療前,兩組治療、能力、社交評分及病恥感評估量表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8 周后治療、能力、社交評分及病恥感評估量表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治療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治療前,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觀察組中依從性好者的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完成分類數、持續錯誤數、隨機錯誤數、正確應答數及總應答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8 周后完成分類數、持續錯誤數、隨機錯誤數、正確應答數及總應答數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6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14%,高于對照組的7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0.590 2,P<0.05),見表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病恥感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病恥感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例(%)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抗抑郁藥物是現階段臨床治療抑郁癥的主要手段之一,雖然各類抗抑郁藥物可改善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存在藥物副作用,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并不理想[11]。重復經顱磁刺激屬于神經刺激方法,在現階段抑郁癥等精神疾病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安全性、有效性也得到了證實[12]。經顱磁刺激具有直接作用、無創、安全等特點[13]。重復經顱磁刺激作為新型的神經電生理技術之一,是根據經顱磁刺激發展而形成的,也就是重復刺激某一特定的皮質部位。和單脈沖經顱磁刺激相比較,重復經顱磁刺激能有效激活神經元不應期,讓更多的神經元接收到興奮傳遞,重塑大腦皮質的神經網絡功能,最終治療抑郁癥[14]。
治療依從性和病恥感是影響患者臨床療效的主要原因[15]。病恥感是患者拒絕或者回避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會對患者治療依從性造成直接影響,進而降低臨床療效[16]。相關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和健康人群相比較,抑郁癥患者管理情緒的行為策略、社交行為能力更低,而情緒知覺則更高[17]。知行分析療法的重點是分析患者的癥狀,分別分析癥狀的可靠性以及主客觀性,接納、理解主客觀不可控的行為、情緒、思維,有計劃地矯正和訓練主客觀可控性的行為、情緒、思維,讓患者能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癥狀,有效區分正常情況與病理性行為、情緒、思維,讓患者能有效接納病理性癥狀,允許一段時間內所存在的病理性癥狀,集中自身注意力在能力所及的目標方面[18-20]。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8 周后的HAMD-24 評分、治療、能力、社交評分及病恥感評估量表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抑郁癥患者在接受常規抗抑郁藥物治療時,應用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知行分析療法,能對其抑郁癥狀和病恥感進行顯著改善。另外,觀察組治療8 周后治療依從性、完成分類數、持續錯誤數、隨機錯誤數、正確應答數、總應答數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知行分析療法能明顯提高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改善其認知功能。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14%,高于對照組的77.14%(P<0.05),結果表明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知行分析療法能明顯提高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知行分析療法能有效減輕抑郁癥患者抑郁癥狀和病恥感,提升患者的認知情況、治療依從性和臨床療效,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