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北 王冠宇
摘要:話劇創作不僅要對戲劇情節進行挖掘研究,更要對劇中角色進行深度塑造。我們所說的舞臺表演的基本目的,就是演員根據所飾演的角色在舞臺上塑造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這其中存在兩個對立又統一的因素——演員和角色。每個演員都是獨立個體,而每個角色也是編劇所創作出來的獨立的個體,這兩個獨立的個體無論多么相似,卻還是存在著不同,所以要想在舞臺上把角色演繹得更立體、更生動,就要通過多種方式來使這兩個獨立的個體統一為一個整體。這樣才能使得角色在舞臺上是立體的、鮮活的、真實存在的。本文將重點探討筆者對角色塑造的理解和看法。
關鍵詞:深度塑造 個體 矛盾 “規定的情境”
一、引言
演員塑造一個角色的過程包括從最初的認識到實踐,從體現到體驗等一系列的過程。也就是說,包括演員從最初拿到劇本,在劇本中得到對角色的片面認識,發展到充分認識,從充分認識中體驗并且體現角色的過程。演員塑造角色的過程,經歷著由實踐到片面認識,到充分認識,再到實踐的反復的歷程。
二、演員如何準備角色
演員的任務是在舞臺上塑造一個鮮活的人物,而不是表演一種思想,所以,演員在拿到劇本的時候不要急于刻意追尋劇本的主題,而應當在拿到劇本后去體會劇中角色的生活形態和角色復雜的心理。慢慢地,我們的腦海中會形成一種思維,在反復閱讀劇本和分析劇本的過程中,這種思維會變得更加清晰。這種思維大致上就是劇本的主題。理性的主題可以成為我們創作過程中的向導,但不能塑造一個角色復雜的心理活動。
有些角色會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在閱讀時我們會與它產生共鳴,從而跟角色一同去感覺。但有的角色卻不容易引起我們的興趣,更談不上體會和體驗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要比相對普通的角色更加努力地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中,讓這個角色“復活”。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把與自己性格有差異的角色演好,就是因為我們欠缺與這個角色相同的“信息”。如果我們不能充分地了解角色所發生的感情,我們還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或者間接的信息資源去熟悉、了解角色。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對一個角色的初步認識,隨后我們要進行的工作便是整體地、準確地、具體地、鮮明地認識角色的全貌。
如何進行這項工作呢?我們在閱讀完劇本之后,便對角色有了大致的了解。隨后,在對詞、排練和日常生活中會得到部分靈感。在進行角色分析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從角色性格和影響其行為、情感和思想的環境以及社會因素來研究。這種因素是編劇所規定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之為“規定的情境”。編劇將角色的詳細綱目交付給演員,而演員的任務就是要塑造出完整的角色。如果僅僅是表演出編劇所給的“原料”,那這樣的角色無疑是沒有靈魂的。接下來,我們要以自己的心理經驗作為一道橋梁,過渡到角色“規定的情境”中去,這樣才能逐漸習慣新的情境。在演員塑造角色的過程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演員與角色的情感達到了統一,喜人物之所喜,悲人物之所悲。但是要達到這種狀態,其過程是極為艱難的,不是演員在演每一個角色時都可以遇到的。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無論如何尋找和探索也無法得到統一。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演員生活積累太少。只有熟悉了劇中的生活和劇中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去尋找創作的方法,只有找到了正確的創作方法,才能突破自我,達到演員與角色的統一。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演員千萬不要被迫地拿別人的觀念、概念、情緒記憶或情感來果腹。……這些經驗是屬于他個人的,并且與他所描繪的人物的經驗相符合——這點是很重要的。一個演員不能夠讓別人喂得像一只閹雞一樣。一定要把他自己的胃口勾引起來。當胃口被引起時,他將尋求它用以完成種種簡單動作所需要的材料,之后他將吸收那些給予他的東西,而使其成為自己的。導演的職責在于使演員要求并探索那些可以使他的角色有生命的細節。”能做到這樣,這個角色就不單單是編劇創造的了,同時也是演員自己的了,這個角色的內心和形體的創作也都是演員自行豐富的,角色也因演員而得到生命。
三、演員如何安排角色
經歷了充分的準備后,演員開始進入排演階段了。這一階段意味著演員要把所掌握的形象基調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一部戲中,導演的職責不僅是幫助個別演員去塑造形象,還要把各方面的工作落實。在排練過程中,導演會將整出戲分成幾個段落來排。而演員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按照導演分出的段落在規定的場景中走位。
如何在規定的場景中排練動作呢?有的導演會將自己想好的動作定死后附加給演員,有的導演會要求演員放心大膽地去發揮。前者略顯不妥當,但后者聽任演員自由發揮卻也不是什么好辦法。筆者認為,大動作由導演提供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如何使這些動作既能表達導演的意圖,又能與演員的意向相吻合,這一點至關重要。不同的演員對相同角色的體會必然是不同的,要是把導演體會的動作和演員體會的動作相比較,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是有所差別的。所以導演規定的動作不可以帶著強制的性質,只能作為一種建議,一定要通過演員自身的體會去融合。
一般來說,導演在初期提供的動作和走位,使演員一走起來就舒服是很困難的,要走過幾遍并經過導演的解說和啟發之后,這種不舒服的情況才會有所好轉。演員的內心有所體會,導演將其體會用動作表達出來,這樣的動作會很快被演員所接受,演員不必強記動作,只要他這樣感覺,便會自然而然地走位和做動作。
演員的創作素材大多數來源于演員的潛意識,當演員看過劇本后,會感覺這個角色似曾相識。仔細一想,他可能回想起身邊的某人或在曾經看過的戲或影片中出現過的類似的人。漸漸地,演員會想起關于這個類似角色的一切細節,并下意識地去借鑒。演員的創造素材也可以源于想象。但有時候我們儲藏的素材會出現資源不充足的時候,這時就很難進行創造,于是我們可以用發掘和觀察生活中類似的例子等其他方式去為角色發掘資料。
起初,我們為了排練上的方便,將整部戲分為若干個階段,在各個階段任務完成后,我們再將它重新結合起來。全劇便變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之后便只剩最高任務了,編劇透過人物的行動去體現主題思想,所以,要深刻地發掘劇本的內在含義,就得更深刻地發掘人物最高任務的含義。準確地發現最高任務,便是創造角色的精髓。當演員已生活在角色的世界,充分與角色達到了統一與融合,角色便誕生了。
四、結語
在塑造角色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應體會角色的生活形態和復雜的心理關系,通過多種方式來把人物角色表現得更鮮活、更生動,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并且感同身受。切記不可急于求成,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善于觀察并積累,以應對各種角色的設定。要了解編劇的意圖,與導演配合,以便更好地去體會角色,充分達到與角色的統一與融合,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
參考文獻:
[1]鄭君里.角色的誕生[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
[2][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的自我修養[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李兆北,男,吉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戲劇;王冠宇,女,吉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影視理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