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少數民族大都能歌善舞,具有優秀的音樂文化傳統。他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創作了大量優美動人的民間音樂作品。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對本民族有重要的價值,應加強保護。同時,為了更好地傳承還應加強對其的管理,要協調好傳承和管理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少數民族 音樂 傳承 管理 長調
一、蒙古族長調民歌發展現狀
蒙古族長調在蒙古語中稱為“烏日圖道”,意為長歌。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族對歷史文化、風俗習慣、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隨著內蒙古地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音樂文化越來越多元化,出現了新的音樂形式和傳播方式,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慢慢占據了主導地位,所以長調作為蒙古族民歌的地位變得邊緣化。
通過教育傳承長調是有效的手段,但在教育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其一,當前很多不同的音樂題材形式共存,在這種大的音樂環境背景下,勢必會影響年輕人的審美傾向,慢慢對老一輩的長調民歌失去興趣。其二,現在從中小學到高校的音樂教師都是受過專業教育甚至可能在西方國家有過學習經歷,這種情況下其所教授的音樂內容是否還有蒙古族長調獨有的歌唱特點尚未可知。其三,現在的學生都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以往傳統的拜師學藝方式越來越少。師傅沒有了徒弟,傳統的長調傳承就會受到影響,這也同時反映出長調傳承人不斷減少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流行音樂逐漸在人民群眾中占據主流地位。而蒙古族長調音樂面臨著地域特色沒落,同時在異軍突起的現代音樂中面臨后繼乏人的問題。蒙古族長調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困境,歸根結底在于它如何融入現代生活。
二、蒙古族長調民歌的傳承和管理路徑
少數民族的音樂傳承和管理保護是一個老生常談的事情,有的民族保護得很好,有的卻不盡人意。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央視紀錄片《傳承》第二季第六集《流變》的主題故事講的就是內蒙古長調歌唱家、內蒙古安達樂隊主唱其其格瑪的藝術生涯。其其格瑪在節目中表示,自己的長調是從媽媽那里傳承來的,她演唱的長調有幾百首了。長調贊美山川河流、歌頌愛情和友誼,也表達了我們對命運的思索和感悟。在非遺保護的大背景下,長調音樂的傳承受到了各方的關注,管理工作方面也得到進一步落實。但是傳承和管理不應該只是口頭上的,還要落到實處。通過查閱資料,在這里淺談一下筆者的看法。
首先,政府應該制定宏觀的政策,這有利于創造一個傳承和管理的和諧環境。光有政策是遠遠不夠的,相關部門要拿出方案和相應的資金來支持長調的傳承,制定管理條例,建立收集長調音樂的機制,專門保存長調民歌史料、歌譜、音像等資料。
其次,發揮基層協會和社團的作用,定期舉辦相關的文化活動如比賽等,政府部門要積極參與,給予相應的物質支持和精神的獎勵,使舉辦活動成為既定管理政策,并要長期發展下去。沒有長效的機制就形成不了區域文化氛圍,沒有濃厚的氛圍長調音樂的傳承勢必受到影響。
最后,長調音樂的傳承要進課堂。當前,學校音樂教育的統一發聲練習,不利于長調民歌原生性的傳承。學校教務部門應找到適合課堂傳承本民族藝術的形式,如每學期帶領學生下到基層去學習農牧民原生態的演唱,使他們耳濡目染長調音樂藝術,提高他們的審美品位。學校還可以組織校園合唱團,吸收愛好長調音樂的學子參加合唱。另外,學校還要聘請長調民歌優秀演唱者來校園教長調音樂,包括器樂的學習,為民族藝術的傳承搭建嶄新的平臺。
三、結語
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管理從來都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學科、一個團隊或一個學者的事情。我們應該集各方力量于一處,為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創造更好的條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管理可以從多方面、多維度去進行創新,口號和管理制度不能成為擺設,每個人都要帶著熱情和使命感去學習和工作。
參考文獻:
[1]博特樂圖.當代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多元結構及其處境[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03).
[2]博特樂圖.蒙古族長調的傳承與保護[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1(06).
[3]容蓮.黑龍江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音樂的比較研究及傳承策略[J].北方音樂,2019(07).
(作者簡介:李鵬,男,碩士研究生,河北傳媒學院,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