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融合在新舊媒體的交織交融中逐漸成熟,新媒體融合的趨勢也愈加明顯,在推動各行各業變革發展的同時也受到一定的阻礙。在此背景下,學術期刊的新媒體融合建設成為必然。當前我國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建設面臨理念、人才、技術和傳播平臺及方式等方面的挑戰,只有從問題出發進行策略研究,才能積極推進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建設,擴大自身影響力。
【關? 鍵? 詞】學術期刊;新媒體;媒體融合;融合發展;內容渠道
【作者單位】韓宜軒,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2.012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對各行各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5G應用的全面鋪開,勢必給信息的傳播方式帶來更深層次的變革。學術期刊作為展示研究領域成果、傳遞知識與交流學習的重要平臺,一直以來向社會輸送了大量的文獻知識,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各行各業知識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同時在人才培養上也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學術期刊應當緊隨時代的發展,積極調整傳播的渠道和形式,結合新媒體傳播的優勢,及時有效地整合資源,創新傳播形式。
盡管目前絕大多數學術期刊已經在積極探索新媒體融合建設的渠道和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學術期刊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融合建設發展速度仍然過慢,絕大多數局限于線下紙質版期刊,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困難。本文從當前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建設的現狀入手,著重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和策略,以期對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建設起到實質性的幫助和改善作用。
一、 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建設的現狀及優勢
媒體融合不僅極大提升了學術期刊信息的傳播速度,也改變了用戶接收信息的方式,使信息流轉有了更加系統、精準、高效的傳播渠道。2014年,中央就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做出重要指示,并對全媒體傳播做出了重大戰略決策。自此,學術期刊開始積極探索新媒體融合建設的方向與道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形成了一些全新的模式,如刊網融合模式、微信公眾號出版模式、域出版模式、數據出版模式及交叉融合模式。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建設得到初步發展,正是憑借互聯網市場的巨大優勢。
1.降低了運營成本
萬物皆媒的趨勢導致紙質刊物的出版和發行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和越來越高的成本,而收益和回報率卻越來越低,高成本低回報的運營模式使得學術期刊發展更加步履維艱。學術期刊進行新媒體融合建設能夠快速降低運營成本,如自行建立網站,或與知名網站如中國知網、萬方等平臺進行合作形成刊網融合的模式。隨著電子版發行量的增加,學術刊物可以適當降低紙質版的發行量,逐漸向數字化靠攏,以降低運營成本。
運營成本的降低并非僅僅體現在紙質版刊物發行量降低這一指標上,還體現在學術刊物的整體運營成本上,其中包括出版、發行、宣傳以及管理等多個環節。學術刊物從各個方面節省下來的成本能夠更好地投入融合建設和內容研究,以此提升刊物的整體質量。
2.拓展了傳播渠道
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建設打破了傳統期刊的傳播方式,從以往的“等讀者”轉向如今的“到讀者中去”。傳播的主動性增強,傳播渠道也在增加,期刊的曝光率越來越高。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不僅要牢牢鞏固傳統的有效傳播渠道,還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實現全覆蓋。在互聯網發展迅猛的形勢下,大力提倡全媒體出版和跨媒體傳播,可拓寬學術期刊的傳播渠道,使小眾學術期刊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受眾知曉,使期刊宣傳邁向更高的層面。受眾面的擴寬不僅提高了學術期刊的瀏覽率,也提升了學術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實現精準傳播內容
媒體融合時代,“內容為王”仍是學術期刊賴以生存的準則。然而,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選擇面更加廣泛,無形中加大了學術期刊的競爭壓力。因此,不斷貼近受眾,生產高質量的內容成為學術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值得一提的是,內容的精準傳播是多向性的,除了學術期刊面向受眾讀者的內容,還包括投稿人面向學術期刊的內容。如《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 年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作者可實現精準在線投稿,隨時查閱稿件處理進度,與編輯在線溝通精準改稿,大大提升了審稿效率。學術期刊也可以通過讀者反饋,及時了解辦刊方面的不足或者文章中存在的錯誤,做到實時跟進,立即整改,全面提升了學術期刊的文章質量和整體水平。
4.提升了傳播效率
新媒體融合建設大大提升了學術期刊的傳播效率。首先,從傳播方向上來講,由單向傳播變成了多向傳播,受眾能夠將自己的看法反饋給學術期刊,志同道合的受眾之間也可以相互評論,從而提高內容的傳播率和關注度。其次,從傳播技術上來講,現如今網絡大數據的應用已經深入各行各業,對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實現了高度精準,盡管目前大數據在學術期刊內容傳播中的應用還未普及,但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粉絲的群聚效應已經說明了期刊在逐漸實現內容的分眾化傳播。隨著大數據在學術期刊中的進一步應用,學術期刊將實現受眾市場的超級細分。對學術期刊和受眾而言,傳播效率的提升將大大節省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內部資源重整將實現內容高度垂直,避免了資源匱乏或資源浪費。
二、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建設的挑戰
1.媒體融合理念不深
2014年被稱為媒體融合元年,媒體融合在傳媒界得到了充分探索,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與省級融媒體建設提上議程,內容融合與渠道融合并駕齊驅。但我們在媒體融合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傳統媒體人和傳統媒體行業對媒體融合理念的了解不深,這一問題在各行業探索媒體融合的過程中都有所體現。
一直以來,學術期刊是作為典型的傳統媒體存在且發展的,因此期刊管理者、編輯和作者思維較傳統且固化,媒體融合理念不深,在發展中創新性不足,導致學術期刊難以主導媒體融合。加上其本身的性質和市場定位模糊,人員定位和市場定位難以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出口。因此,學術期刊要想在新媒體融合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除了不斷嘗試與探索,更重要的是解決根源性的理念問題和思想問題。
2.媒介技術使用落后
媒介技術在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下逐漸走向智能化,傳統媒體已經感受到新媒體發展給其帶來的壓力,學術期刊也意識到轉型發展、媒介融合是其繼續發展的必然。然而,學術期刊對新媒體技術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更低,導致其在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和使用中表現滯后。
此外,學術期刊運營狀況也存在先天不足,從而導致其在新媒體融合建設中的關注度得不到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在新媒體時代不增反降。近些年來,我國學術期刊在媒體融合理念深入的背景下陸陸續續建設自己的新媒體平臺,但真正實現融合發展的少之又少,大多數新媒體平臺只是流于形式,實際上使用率不高,并未實現真正的融合。
3.復合型人才匱乏
內容是期刊生存的基石,編輯團隊是期刊穩定發展的關鍵,讀者受眾則是學術期刊發展的原生動力。目前學術期刊編輯在傳統編輯能力上占有一定優勢,對新媒體技術以及新媒體業務卻相當陌生,因此學術期刊在新媒體平臺建設中遇到了瓶頸。
技術人才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學術期刊新媒體平臺的建設,雖然很多學術期刊在技術人才引進上加大了投入,但媒體融合建設仍不盡如人意。畢竟技術人才只懂技術,面對專業學術問題時卻束手無策,與學術人才難以形成合力。因此,對學術期刊而言,人才缺失問題更多地指向復合型人才的匱乏。復合型人才既要在學術上有一定的造詣,對學術期刊有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又要有一定的新媒體建設和運營能力,目前這類型人才在各行各業都極度缺乏。
4.傳播方式轉變延緩
學術期刊作為傳統媒體的一員,一直以來都是按傳統方式運轉。而新媒體的出現,使媒體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也對學術期刊原有的傳播運營方式和受眾進行了解構。其碎片化的傳播模式和碎片化的閱讀習慣顛覆了以往學術期刊對傳播和受眾的認知,但學術期刊一時間還難以適應,從而使其在轉變傳播形態的過程中出現延遲。
雖然學術期刊在轉型過程中也進行了新平臺、新模式的探索,但面對受眾群體愈來愈龐大復雜的局面,傳播內容未能夠做到及時調整,要實現分眾化傳播以及受眾市場的超級細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些學術期刊希望借助大平臺的優勢擴大自身影響力,進而與大的網站和數據庫進行合作。但傳播渠道的相似性勢必引起傳播內容的重復性,由此導致的學術不端和學術水平下降也將成為制約學術期刊發展的一大隱患。
三、 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建設的策略
1.強化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理念
媒體融合理念的深入是學術期刊在新媒體融合建設的第一步,然而大多數學術期刊在新媒體融合建設初期忽略了理念和意識的重要性,投入精力不足。理論知識的豐富和理念的植入,能夠將學術期刊帶上融合發展的軌道。這不僅需要學術期刊對媒體融合的相關知識進行系統梳理,也要向一些轉型發展成功的期刊學習,汲取它們媒體融合的理念以及創新方法。現在不少期刊都開始用融合思維辦刊,試圖把線下影響力帶到線上,在線上擴大影響之后再引流到線下,從而實現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如《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在融合之前就確定了融合的理念和方式,將網站作為信息入口,利用兩微進行受眾維護,再由社群維護轉向集群發展,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加大媒介技術的資金投入
學術期刊新媒體發展,一方面受限于新媒體技術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受困于資金的投入。因此,為了盡快促使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建設進入正軌,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盡管很多新媒體平臺的搭建是低成本的,如微博賬號及微信公眾號的開通都只要極低的成本,但后期的運營維護及學術期刊數據庫的搭建都需要費用支撐。學術期刊可以向相關部門申請項目費用,做到專款專用,以確保升級學術期刊的硬件設備與技術設施,從而提升辦刊水平。
3.大力培育、引進復合型人才
首先,學術期刊要高薪引進一批復合型人才,并讓這批人才成為期刊媒體融合建設的中堅力量,保證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和運營。其次,促使引進人才與原有的期刊編輯進行融合,通過人才融合促進學術期刊線上與線下的渠道融合及內容融合。再次,與高校進行人才合作培養。高校為學術期刊培育理論扎實、專業優秀的人才,學術期刊為高校提供專業實踐的渠道和機會,從而實現人才雙向培養,最終服務于學術期刊。最后,加強對現有編輯的培訓,將原有的專業編輯培養成符合新媒體融合建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如陜西省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借助高校優勢,加大對期刊的扶持力度,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組建了一支新媒體技術過硬、理論知識豐富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4.積極推進數字化出版傳播
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建設勢必要轉變經營模式,在融媒體和智媒體環境下,大數據的應用將會給學術期刊帶來更多思考。數字出版作為媒體融合的前提,不僅能夠高效推動學術期刊的傳播,也很好地迎合了當前受眾接受信息和閱讀的習慣。除此之外,數字出版還成為學術期刊和作者推出優質內容的推動力,不僅提高了學術信息傳播速度,而且覆蓋更廣泛多元的受眾,加強了受眾與學術期刊的交流和溝通,在思想碰撞中衍生出更加豐富的知識和新觀點。
如青年學術期刊集群通過平臺化傳播,重構學術期刊傳播模式,借助網絡媒介進行數字出版,這種多元化、集群化的辦刊模式有利于擴大各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中國青年研究》《中國青年社會科學》《青年探索》等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將其代表作品及時推向作者和讀者,提升了青年學術期刊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值得廣大學術期刊借鑒學習。
|參考文獻|
[1]廖先慧. 全媒體時代下的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探析[J]. 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20-23.
[2]鄭珊珊. 增強“四力”: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的轉型之路[J]. 中國編輯,2020(9):29-32.
[3]喬興媚,黎恩,林亮亮. 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建設的關鍵問題[J]. 新媒體研究,2020(15):82-84+93.
[4]陳佳佳. 媒體融合時代傳媒人才培養與課程思政建設[J]. 傳媒論壇,2020(14):22-23.
[5]靳虹舒. 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方法探究[J]. 傳媒論壇,2020(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