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艷 王育娜 周曉君 陳雪冬
摘? ? 要: “新農科”建設要求培育卓越農林人才,打造人才培養新模式,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科研素養,培養出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的創新型人才。產學研融合有利于高校和企業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深度融合、共同發展,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有效形式。洛陽師范學院作為地方高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積極探索實踐“新農科”建設背景下的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課程理論、實踐訓練和生產實習進行多方面產學研融合,夯實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符合“新農科”建設需求的合格人才,服務農業產業發展。
關鍵詞:新農科;產學研;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0.11.01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SHI Mingyan, WANG Yuna,ZHOU Xiaojun, CHEN Xued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934,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requires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the creation of a new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 number of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is conducive to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resource advantages, deep integra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It is an effective form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 local university, with the goal of serving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ctively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reform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 And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from the curriculum theory,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is also carried out to consolid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in order to cultivate qualified personnel who meet the needs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talent development
農業是國家發展百年大計之本,鄉村振興和建設需要科學技術、農業人才等多方面的深化改革。加快建設新時代新農科,是高等教育踐行習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指示的一個戰略舉措。“新農科”建設要求培育卓越農林人才,打造人才培養新模式,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科研素養,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的創新型人才[1-2]。涉農高校為鄉村振興承擔著培養高層次人才、提供智力支撐的重要使命,但在實際人才培育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人才培養目標偏離社會實際需求,畢業生缺乏實踐應用技能,教學內容缺乏對區域農業產業的融入,尤其是現在農業物聯網技術、智慧農業的廣泛運用,給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新挑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探索人才培養方式。地方院校農業專業是服務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積極發揮學校的教育資源和智庫作用推動農業發展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正是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實現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統一的積極探索[3]。所謂“產學研”(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產”就是industry,即產業,企業;“學”就是university,即學校、學生,同時也是學校培養人才的計劃;“研”就是research,即科研、研發。產學研相結合就是這三者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發揮各自的優勢,結合彼此的優勢資源共同為社會服務[4-5]。產學研融合有利于高校和企業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深度融合、共同發展,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有效形式[6]。洛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以“新農科”建設人才需求為目標,積極探索實踐產學研融合育人新模式,培育合格的農林人才。
1 高校產學研融合的必要性
1.1 國家教育政策引導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加快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也重申“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7]。因此,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是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內在要求,為高校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拓寬了渠道。
1.2 原有培養模式急需轉變
原有的培養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1)“重理論,輕實踐”,人才培養偏離社會需求;(2)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動力不足,缺乏將科研項目轉化為農業生產領域的實用技術,難以真正服務于鄉村振興;(3)協同發展和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區域合作缺乏針對性,合作內容粗淺,合作模式簡單,缺乏可持續發展基石。
2 “新農科”背景下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案
2.1 與時俱進更新指導思想和明確培養目標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以及河南省2015年啟動的高校分類發展計劃等文件精神,并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趨勢需要,與時俱進更新專業辦學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培養總體目標是堅持“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培養總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專業基礎扎實,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系統地掌握專業基本知識體系和實驗技能,能夠勝任農業領域相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經營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2 多角度不斷深化課程建設
課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橋梁,課程建設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培養目標的達成。在課程設置方面,學院建立“加強基礎、分流培養”的模式,結合市場需求,抓住學生考研、就業的主方向,本科前兩年夯實專業基礎課程,進行專業滲透,并注重基礎知識和實驗、實踐技能培養,拓寬學生知識面,后兩年強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實行分流,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就業打下良好基礎。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方式改革,同時與企業聯合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引入花卉育種、紅棗加工、大鯢養殖、納米生物材料開發等真實項目,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問題導向式、項目驅動式等教學方法,將教學與科研、生產、實踐有機結合,探索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
2.3 多層次提升和深化實踐教學體系
對于校內實驗課程,考慮到專業實驗課程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構建實驗基礎技能——學科基礎技能——初級專業技能——高級專業技能四層實驗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采用“一個中心,兩個發展點”新的實驗課程教學模式即在堅持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的總原則的前提下,執行增強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熱情、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因材施教,分層培養等4項改革原則,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能力為中心(一個中心),鼓勵和重視發展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兩個發展點),同時為保障教學效果在實驗課程中和課程之間實行技能達標考核機制;還在實驗室開放管理、相關素質課程開設與調整、創新機制的建立、與其他實踐教學環節關系等方面予以相關的措施配套。
對于校外實踐課程,為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努力合作高質量的專業實習基地。實習基地選派專門的專業教師負責現場輔導和與企業溝通,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和培養的目標,安排到生產、質檢、研發等企業多個部門進行輪崗實習,使半年的生產實習能夠真正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和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獲得就業的基本經驗。
2.4 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根據新農科建設新要求,遵循雙導師制和小班化的原則,形成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第一階段:經學生自愿報名和考核選拔等方式從農學專業二年級學生中選拔成立“新農科拔尖創新班”,實施農科教結合培養創新型高端農業技術人才。根據企業需求結合本校導師課題,從二年級進入畢業論文選題階段,實施“科研導師制”。根據具體需求任務,為學生量身定制相應的研究計劃,全方位培養學生,使得學生的專業興趣得到提升,增強師生關系。
第二階段:大三學年開始,把部分課堂轉移到企業及課外,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課堂的轉換改變課內教學的單項灌輸性,又增強了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階段:大四學年的暑假開始,組織選拔專業能力強、學業成績好的學生參加國家重點農業大學相關專業的夏令營活動,有針對性地提前介入研究生培養工作。最終實現想就業的同學通過校企聯合實現高質量就業,想深造的同學通過夏令營等活動能繼續深造,增強新農科學生的專業自豪感。
2.5 多舉措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專業的師資隊伍是保障產學研融合高效實施的首要條件。學院堅持以平臺建設為重點,以科研隊伍建設為核心,以科學研究為引領,優化科研人員結構和科研資源配置,培育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以院外特聘和院內培育相結合,全方位吸引創新人才。同時充分發揮現有人才資源優勢,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養、改造和鍛煉,鼓勵教師外出進行學術交流、短期培訓、進修和訪學,引入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大對優秀人才、創新成果的資助獎勵力度,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此外,還積極邀請相關知名專家學者來校做學術報告和學術交流,鼓勵和選派教師到生物農業類企業鍛煉,并邀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到學院進行授課,增加企業與專業教師的互動交流,合作申報科研項目,聯合研發關鍵技術,促成“項目引領”的合作模式,推動和促進產學研融合發展的持續性、穩定性、高效性。
2.6 建設產學研融合研發平臺和實踐基地
為了增加實踐機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院拓展了多個農學專業實踐平臺的建設。目前,已形成納米生物材料河南省工程實驗室等4個省級研發平臺和洛陽市納米生物材料重點實驗室等3個市級重點實驗室為核心,配合建設有棗科學研究應用中心,從事棗樹病育種、棗活性物質提取和棗樹病蟲害方面的研究,河南省冷水魚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冷水魚的養殖與技術推廣,其他羊肚菌果蔬種植,牛羊養殖等20多個實踐基地的實踐教學體系;重點建設了洛陽潤竹特色高效農業產教融合實訓示范基地、洛陽龍門海洋館產教融合示范基地,作為課堂教育的拓展與延伸,在專業技能訓練、專業綜合訓練、職業技能培訓及鑒定中起到應有的作用。與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重點涉農高校合作建立穩固的研究生生源基地,為其提供高質量研究生生源。
2.7 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扶貧
鼓勵學院科技專家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創新創業,帶領學生深入一線實習見習,為當地農民提供果蔬種植技術(棗樹,南瓜,煙草,辣椒,白菜,桃樹,牡丹、藍莓、種植技術)、蔬菜有機種植技術及冷水魚養殖技術培訓,著力科技扶貧、智力扶貧,增強對口扶貧地區造血功能,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脫貧提供科技人才支持,量身制定實施特色產業脫貧方案,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為鄉村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
3 “新農科”背景下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成效
洛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強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抓手,切實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生物類應用型專業校企聯盟協同育人平臺”入選洛陽師范學院首批協同育人平臺重點建設項目;建立了一批高質量實踐教學與就業基地,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率高達96%以上。在高層次人才輸送方面,連續6年研究生錄取率均位于全校第一。學生在省級、國家級的師范生生物教學技能大賽、生物學實驗技能大賽、“創青春”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學院學子每年均獲得近10項的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及獎勵,立項及獲獎數名列全校前茅。
4 結 語
隨著產學研合作的不斷發展,通過整合合作各方力量構建長期、深度的合作模式逐漸成為產學研融合發展的新態勢。未來還要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搭建協同創新、有效運轉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實現高校與企業“雙主體”育人模式,促進學校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服務農業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呂新,張澤,侯彤瑜,等.“新農科”背景下農學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68):16-18.
[2]劉竹青.“新農科” :歷史演進、內涵與建設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 2018(1):15-21,92.
[3]孫丹丹.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性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37(3):32-36.
[4]丁金昌.基于產學研結合的高職教育辦學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14-120.
[5]宗成倩.產學研融合培養創新創業型職業技能人才[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23):135-137.
[6]張文彬.產學研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 2017(24):67-70.
[7]陳藝璇.廣西應用技術大學校企產學研深度融合途徑探索[J].輕工科技,2018,34(11):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