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工作在精準扶貧中的地位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力量理應在社會扶貧中發揮更大作用。為使社會工作更好地介入脫貧攻堅,國家扶貧辦、民政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支持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指導意見》。A大學作為安徽省內首批參與“社會工作教育對口扶貧計劃”的五所高校之一,赴Y縣開展服務。一方面,服務成效深入人心,建立了良好的專業形象;另一方面,無論是整個項目設計與運行,還是服務團隊水平與能力,都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本文梳理了項目執行過程中的不足,基于對A大學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面的反思,認為A大學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應在現有的基礎上,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專業社會工作價值觀教學體系,將“批判精神”納入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中,并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和課程考核,注重“貧困與反貧困”知識方面的培養,為社會工作介入教育扶貧培養高度匹配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社會工作;教育扶貧;人才培養
一、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力量介入教育扶貧背景
(一)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力量介入教育扶貧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反貧困步伐加快,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轉型關鍵時期,農村反貧困工作更是艱巨。2017年,民政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在《關于支持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扶貧工作的指導意見》(民發[2017]119號)中提出了“實施社會工作教育對口扶貧計劃”,其目的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將脫貧攻堅任務貫徹到底。[1]為給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參與消除貧困提供行動指南,2017年11月,國務院扶貧辦、民政部共同制定了《社會工作教育對口扶貧計劃實施細則方案》。[2]為鼓勵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師生走出課堂,走近貧困,利用專業知識參與社會扶貧任務,同年12月,“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百校對口扶貧計劃”正式啟動。由此,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如何為反貧困工作增添一份力量。
本文參考A大學項目執行團隊開展“社會工作教育對口扶貧計劃”實際情況,旨在探討當前國情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中有關反貧困及其相關知識之不足,分析問題產生原因,結合計劃執行情況提供意見和建議。
(二)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力量介入教育扶貧的專業優勢
早在2006年,政府部門就明確指出要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2008年,國家開始組織社會工作者專業水平考試,截至2017年底,通過考試獲得社會工作者專業水平證書的人數已達32.7萬余人。
首先,社會工作基于專業價值理念指導。在貧困地區,貧困者家庭條件簡陋、居住環境差、貧困者本身存有自卑心理等現象實屬常見,而社會工作者能最大限度的接納貧困者,照顧其感受,尊重其想法,幫助其走出困境,邁入新生活。
其次,社會工作者能充分運用其特有方法及其具體技巧,針對不同貧困地區、不同貧困者狀況,使精準扶貧更好落地與實施。
最后,當前我國反貧困實踐中存在大量“返貧”現象。而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力量介入教育扶貧過程中,幫助貧困者完成從“他助”到“自助”的轉變。
(三)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教育扶貧的現實意義
一是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力量能發揮其知識優勢,對貧困地區干部進行知識輸出,為扶貧組織及其人員增能。
二是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力量介入教育扶貧有利于完善社會政策,推動解決社會問題,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可以積極研究貧困政策,進行政策倡導。
三是反貧困工作介入能促進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育進步。相關院校可以此為契機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實訓基地,開展實務教學,在理論與實踐的交替下助其成才。
四是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力量走進貧困地區利于縮小社會工作教育區域差距。
二、A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力量介入教育扶貧實踐
(一)A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力量介入“教育扶貧計劃”項目介紹
2017年,“社會工作教育對口扶貧計劃”正式啟動。[3]作為安徽省首批項目執行院校,A大學在安徽省社會工作(者)協會組織下于Y縣開展了項目計劃。其中,A大學項目執行團隊共計19人,含督導教師4人及項目志愿者15人。項目服務為期兩個月,項目期間執行小組開展了8次個案服務,平均每人提供9次服務;2次團體活動,平均每個小組8次;3次社區活動,服務人數超過200人;3次基層反貧困人員培訓。最終,項目任務超額完成,服務人數及人次均超過實施方案要求,且服務成效深入人心,當然,無論是項目整體設計與運行,還是服務團隊水平與能力都存在諸多問題。如項目時長不足致使社會工作專業特長未充分發揮、服務方案設計未完全考慮農村居民特點、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及對貧困與反貧困的認識有待提升。
(二)A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力量介入教育扶貧反思
1、缺乏批判精神培養
何謂批判精神?吳朝輝[4]指出不能將批判簡單歸結為唱反調、不贊成,而應看到其審視、反思、超越及創新等內在意義。從扶貧項目過程來看,項目執行團隊成員批判精神并未充分展現。究其原因,A大學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案中,少有或未有提及對學生批判精神的培養。
2、缺乏實務操作能力培養
在實地參與過程中,團隊成員在挖掘案主,確認服務對象需求,與案主溝通過程中,明顯表現出專業知識運用不到位,出現“學未所用”的情況。一方面,團隊成員專業知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A大學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表現出缺乏實習資源、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問題。
3、缺乏“貧困與反貧困”相關課程設置
當前反貧困工作已成為國家工作焦點,為配合國家發展,反貧困會一直持續下去。這從A大學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案中可見,其缺乏“貧困與反貧困”相關課程設置。
三、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力量介入教育扶貧路徑分析
(一)注重批判,全面構建特色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教學體系
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教學體系,將“批判精神”納入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教育中。
(二)優化教學,深入推進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扶貧實踐
教學應側重于學生實務操作能力培養,充分給予學生走出教室、自主實踐的機會。A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可將“社會工作教育對口扶貧計劃”長久落實在當地,這樣亦可為學生多提供一份走出課堂、親身實踐的機會。
(三)開設課程,精準把握“貧困與反貧困”動向
“貧困”概念本身就具有動態性,如在每隔十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世界銀行都會對“貧困”一詞做出相對權威的解釋。從《1980年世界發展報告》[5]、《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6]與《2018年世界發展報告》[7]的對比中,可以清楚看到貧困內涵從物質資源匱乏逐漸過渡到發展能力缺失。因此,社會工作作為一門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服務的職業,對貧困的動態認知能幫助社會工作者改及時更新服務理念、完善服務內容。
參考文獻:
[1]圖片新聞[J].中國社會工作,2018(22):2.
[2]陳曉東,侯勇.社會工作教育介入本土扶貧實踐與反思——以S高校為例[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5] [5]版),2019,15(04):462-467+479.
[3]資訊[J].中國社會工作,2017(34):4-5.
[4]吳朝輝.批判精神與質疑精神及其培養方式舉隅[J].化學教學,2018(07):32-35+39.
[5]世界銀行.1980年世界發展報告[R].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0.
[6]世界銀行.1980年世界發展報告[R].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7]劉驥.如何應對全球學習危機?——世界銀行《2018世界發展報告》述評[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6):3-14.
作者簡介:
胡京京,女,安徽馬鞍山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