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歌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地方文化特色,是各族人民創作并傳唱的歌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歌曲應用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可以提高學生漢語學習興趣,輔助漢語語音教學,增進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其教學實施已經具有一定的經驗和可行性。教學環節包括文化背景知識介紹、演唱教學和作業布置,教師要注意選取合適的民歌、朗誦和演唱結合以及糾錯技巧。
【關鍵詞】民族歌曲;漢語國際教育;文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J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1-0025-03
【本文著錄格式】熊世怡.民族歌曲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分析[J].北方音樂,2020,11(21):25-27.
基金項目:2019年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文化自信視閾下中華美育在華文教育中的創新性實施研究”(項目編號19JY15)。本論文在江西理工大學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王曉明博士的指導下完成。
漢語國際教育是語言教育學科下具有交叉性質的學科,將語言學、文化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各種學科綜合交叉起來,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國際學生具有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順暢交際的能力,本質任務是語言教育,肩負一定的文化傳播功能。要學好一門語言,必須了解與其有關的文化知識。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中的一些文化教學項目,主要是單純的涉及到中國文化知識層面內容,在文化和語言教學的銜接性方面仍有欠缺。民族歌曲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藝術門類,在語言和文化的緊密結合教學中具有優勢,當前在我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中的運用正處在發展階段,作為一門國際漢語教學輔助形式還有待于深入和系統研究。
一、民族歌曲簡介
民族歌曲是我國優秀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數量繁多、種類豐富,是我國人文歷史在音樂上的體現。早在原始社會,中國的民族歌曲就產生于先民的社會生活和勞動之中了,對此《淮南子》中的《邪許》有所記載。從原始的狩獵祭祀歌謠到《詩經》、漢樂府民歌、宋詞、元明清民間歌謠曲調,再到現當代創新性民歌,都深深打上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烙印,傳達著真摯深刻的民族情感。民歌以強勁的延續力朝著未來生生不息的世代傳承,是廣大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共性特征。由于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氣候差異大,不同地區的人民在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等方面具有差異,從而使得民歌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中國民族歌曲按照地域可分為六大區,西南高原原始文化民歌區、藏族民歌區、新疆民歌區、狩獵文化民歌區、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和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如果粗略的以南北分界來看,北方的民歌熱烈奔放、雄渾豪邁,具有壯美磅礴的氣勢;南方的民歌委婉曲折、清新雋永,具有秀美靈動的情調。在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孕育中,中國民族歌曲百花齊放、爭奇斗艷。
二、民族歌曲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意義及可行性
(一)民族歌曲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意義
1.提高學習漢語的興趣
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學習動機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學生有積極的動機時就會對這門課程保持跟進的態度,反之則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甚至可能產生消極的情緒。學習動機是一個可以調整的因素,教學活動的設計在直接增強學習動機方面是有明顯作用的。國際漢語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案(包括模式、方法、教育技術等)來滿足學生的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通常學生學習漢語時,會對中華文化也產生認知和體驗需求,在這方面,中國民族歌曲教學就可以成為兼具文化性、審美性和趣味性的一種教學形式。國際漢語教學課堂中引入民族歌曲,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歌唱實踐,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漢語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漢語是一種旋律音樂型的語言,聲調本身的抑揚起伏具有音樂美感,歌唱對國際學生深入理解漢語之美有重要意義。
2.輔助漢語語音教學
國際學生學習漢語的直接目的是為了交際,漢語語音在交際有效性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漢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發音和聲調問題是制約國際學生有效表達的因素,正確掌握的難度較大。基于此,尋找漢語語音的創新教學方法很有必要。漢語語音的一大特點在于較強的音律性,音高、音強、音長、音色四種物理特性與音樂都有關系。中國民族歌曲在編曲上通常會根據漢語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來編排曲調,一個漢字也能對應一個歌曲音節,幾個有聯系的字組合就能形成一組詞、一組音節,繼而音節組成不同的句子,形成停頓。國際學生可以借助民歌曲調和音節來學習歌詞詞組的發音和復雜句子的停頓。在課堂上應用民族歌曲,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聲調、句子停頓以及整體句調運用等漢語知識,分析漢語語音與民族歌曲的關系也可以為語音研究打開新思路。
3.增加對中國地域文化的了解
民族歌曲是中國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吸收不同地區的民俗特色而形成的音樂文化形式,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反映了各個地域的民眾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中的樣態,同時也體現出特定時代的生活風貌,是中國民風民俗文化的代表。現階段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內容及教材編寫等主要圍繞人們普遍的日常交際生活展開,對中國的地域差異文化呈現較少,由此造成國際學生在這方面文化知識和體驗的欠缺。通過中國民族歌曲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有效應用,可以在國際學生面前展現出一幅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畫卷,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到中國多樣的民風民俗特色,深入理解乃至熱愛中國文化。比如,學生在學習了中國民歌《茉莉花》后,很容易對曲調的發源地江蘇六合地區和中國茉莉花之鄉廣西橫縣產生向往之情,從而有助于其進一步自主學習中國文化。
(二)民族歌曲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可行性
1.民歌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實施已取得一定成果
我國民族歌曲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實施已經引起學者的關注。起初民歌的應用局限于教師自發設計的文化教學環節中,比較隨性。后來經過研討,學者對民歌的民俗知識及其它方面提出了具體定位——“不能過窄,也不能過寬”,就是指漢語國際教育中民族歌曲的應用要遵循適度原則,要圍繞和服務于語言教學。自此以后,民族歌曲的教學應用就從自發走向了自覺。《唱民歌學漢語》這本著作是此這方面教學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該書共選取新疆、陜西、四川、云南、河南、湖南、江蘇、臺灣等地區的15首民歌,一首民歌教學就是一課。每課有課文、生詞、注釋三部分。課文內容即為民歌歌詞;生詞是在課文里選出學生可能不熟悉的詞語,列成表格,標明詞性以及英文注解;注釋包括民歌簡介、歌曲背景、歌詞釋疑和歌詞賞析。除此之外,該書還附有10首賞析性歌曲及相關的民歌知識。這本書側重于培養學生漢語語言運用能力,適合中級水平的學習者。此外還有《邊學邊唱》《學唱中國歌》《唱歌學漢語》等相關書籍,在這里不作一一敘述。
2.相對其它中華文化體驗教學,民歌教學操作簡單
傳統的漢語國際教育文化教學課堂主要包括書法、繪畫、舞蹈等課程,通常需要或多或少的準備工作。如書法教學在課前需要準備好毛筆、宣紙、墨水等,學生在筆紙選擇時要花精力。在正式書法教學前要介紹毛筆使用、字帖選擇等,特別是書法藝術需要長期練習,幾次書法課學下來可能效果不明顯,需要學生持之以恒。民族歌曲學習則比較容易入門。首先,課前需要教師準備民族歌曲的音頻、視頻和相關文化知識等,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前期準備工作相對輕松。其次,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直接展開教學,播放民族歌曲,教師帶唱并讓學生跟唱,再布置自行練唱任務。這樣不需要花費太長時間,學生就能學會一首民歌。最后,在練唱中如果學生有不會的或是錯誤的地方,教師有充分時間給予指導,學生之間進度差別不大,不會挫傷學習信心。民族歌曲教學的簡單性使它具有在漢語國際教育中應用的可行性。
三、民族歌曲在漢語國際教育課堂中的應用分析
(一)主要教學環節
民族歌曲的教學是一種文化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在教學內容等方面既區別于語言教學,也要為語言教學服務。
1.文化背景知識介紹
民族歌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背景知識介紹必不可少。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如PPT、圖片、視頻等直觀手段,以及講述有趣的民歌故事等,這樣既可以完成文化教學的初始階段,又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接下來的民歌學習做好準備。教師可以按照中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行政劃分來選擇該地區相應的民歌,給國際學生搭建比較全面的民歌學習框架。
2.演唱教學
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理論,學習中的模仿非常重要。學習過程是一個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在民族歌曲的教學中則表現為:教師首先播放民族歌曲讓學生欣賞,在聽覺上受到刺激。隨后教師帶領學生朗讀歌詞,以集體和個別的方式模仿發音。繼而教師對生詞進行講解和正音糾錯,帶領演唱,進行強化。最后加上伴奏,教師領唱、學生跟唱以及學生獨立齊唱。由此學生學會演唱民歌,形成習慣,再反復練習強化。
3.課堂活動與課后作業
情景練習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可給學生分組(每組3人為好),各組進行一定時長的民歌練唱。教師要注意走下講臺與學生互動,分組解答學生疑問,掌握學習程度并關注學生情感狀態。在練唱完畢后,教師可隨機抽選一組上臺表演并給予反饋。課后作業可以采用學生自由發揮的模式,讓學生使用原有的民歌伴奏自己填詞,培養漢語寫作能力,兼顧到漢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有利于學生漢語全面能力的發展。
(二)教學注意事項
1.選曲要符合學生特點
我國民族歌曲的種類和數量很多,運用到漢語國際教育中時要有所取舍。中國地方方言在民歌中有特殊表現,如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中,“山(shān)”在歌曲中唱為“sān”。對于國際學生,帶有方言的民歌可能會導致混淆漢字的發音,不符合漢語普通話標準的最好在教學中先排除。教師要注意學生母語民族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性,有的民歌可能會引起文化沖突。筆者推薦的民歌有《茉莉花》,溫柔悠揚的曲調體現出中國人民質樸的感情,受到海內外廣大民眾的喜愛,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此外還有《敖包相會》《龍船調》等。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文化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選取的民族歌曲要注意與學情相匹配,如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學習水平、學習需要、文化特征等,讓學生能夠在較小阻礙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中國文化知識。
2.注意練唱與朗讀相結合
民族歌曲在漢語國際教育課堂中的應用是一種文化教學,但其根本還是要為語言教學服務,如果一節課中只是專注于唱歌,那么就不屬于以語言能力為目標的文化教學了。教師可以把民族音樂教學與漢語語音教學結合起來,通過練唱和朗讀來促進學生掌握漢語的發音、聲調等。一般來說,歌曲都講求聲、韻、調的結合,練唱時注意發音配上歌曲的節拍,有助于學生對發音的記憶和掌握,整段的練唱還可以幫助掌握語句的連貫性,從整體上提高漢語發音準確性和語句流利性。朗讀歌詞則有助于學生在聲調和語調方面的學習,教師可以結合背景知識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歌詞,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豐富其對中國文化的情感。讀唱結合不僅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還能營造出一種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
3.采取正確的糾錯方法
學生在練唱或朗讀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教師應當注意采用適當的方法糾錯。對于學生單獨請教時或學生集體出現的錯誤,可以及時糾正,以免影響后續學習。當學生面對全班進行獨唱或者是小組集體演唱時,為了保護其自尊心以及保證歌唱的流利性,教師一般不要立即打斷糾正,而是應該記錄下其優點和錯誤,在表演完畢后,對其優點和不足進行客觀評價。特別是對于靦腆害羞、內向愛面子的學習者,可在課后單獨糾錯。教師糾錯可用的具體方式可以細分為啟發式、元語言反饋式、要求辨析式、復述式、翻譯式、直接式、打斷式、肢體語言式、轉移式等。其中直接式是教師直接糾正學生偏誤,如“你剛才說錯了。正確的說法是:‘《掀起你的蓋頭來》是中國新疆維吾爾族的民歌,你說成了‘是哈薩克斯坦族的民歌”。這樣的方式給學習者強勢的被糾錯體驗,使用時要注意具體場合。對于教學時發現的整體性偏誤或典型偏誤,最好及時糾正,并且在課程推進的過程中進行回顧強調,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果。
當前我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文化教學主要有理論和實踐兩種方式。以理論為主的教學指在課堂上傳授有關的文化知識,限于對文化表層的認知理解。實踐則是指在課堂或課外進行的一些文化活動,如課堂上的書法、剪紙、戲曲、武術文化體驗等,課外的中國傳統節日活動、文化博物館參觀等,比理論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更有助于激發學習積極性。民族歌曲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增加對中國地域文化的了解、輔助漢語語音教學、提高學習漢語的興趣和中華文化對外影響力。是否能夠較好地完成民族歌曲的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本身決定的。在文化教學越來越受重視的當代漢語國際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加強對民族歌曲演唱技巧和表演技能的學習,尋找到更多民族音樂與國際漢語教學的關聯性并嘗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漢語國際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華文教育中,中國民族歌曲教學具有更為持久深遠的意義,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起來。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王曉明.新時期華文教育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9.
[3]趙方禹.將中國民歌引入對外漢語教學[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2):3-5.
[4]白俊卿.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民歌傳播——山西民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18(23):26-27.
[5]王曉明.近三百年海外華文教育發展歷程勾勒與展望[J].文教資料,2019(8):93-94.
[6]陳揚.試論中國民歌在對外漢語聽說初級教學中的應用[J].農家參謀.2019,17,262.
作者簡介:熊世怡,女,江西人,在讀本科。
備注:以上藍色致謝文字請一定隨文章發出,學校審核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