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積淀下無數燦爛文化。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便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便放眼世界文明史,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仍舊十分耀眼,歷經歲月洗禮,在歷史的孕育與萃取下流傳至今依舊熠熠生輝。其厚重的歷史感與深邃的意境就是中華民族特有文化基礎和架構的代表。當今,正處在百年變革的新時期,堅定“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增強文化自信中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新時期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本文就中國傳統音樂傳承與鋼琴藝術的共通點進行概述,結合鋼琴教學在國內開展的狀況及鋼琴教育的多元性、廣泛性特征進行分析,圍繞當前高校鋼琴教學和社會鋼琴教學的開展實際,以及相關教學工作的升級價值與相關路徑展開研討,為鋼琴教學在點燃與傳承中國傳統音樂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鋼琴教學;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 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1-0145-03
【本文著錄格式】林別嘉.鋼琴教學在點燃與傳承中國傳統音樂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20,11(21):145-147.
引言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積淀下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綜合。所謂的文化傳承就是指在一個民族共同體內的所有成員,以接力棒的形式進行文化的縱向交接。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文化本身也會經歷一定的發展與創新,這也是文化能夠有效地適應每一個發展階段,始終保持勃勃生機的重要原因。我國有著幾千年的光輝歷史,我國傳統文化在這悠久的歲月里也在不斷地演變和淬煉。時至今日,民族傳統文化已在每一個中國人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當前錯綜復雜的社會形勢又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新的挑戰,學生階段是感受和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時期,接受藝術教育越來越多從幼兒學習鋼琴開始,鋼琴教學的普及與優化將促進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無疑也是對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點燃。
一、鋼琴教育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價值分析
(一)鋼琴本身具有的強大藝術感染力與生命力
鋼琴被譽為樂器之王,其復雜的結構、寬廣的音域,在眾多樂器中具備獨特的優勢。現代鋼琴音律之精準以及轉調之迅速,也讓鋼琴演奏具備更為鮮活的生命力和表現力。鋼琴本身還是一種十分理想的和聲樂器,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鋼琴憑借其優異性能對復雜多變的和聲需求予以滿足。在平衡交響樂團以及模擬其他樂器等方面也都表現出不俗的價值。正是因為鋼琴自身的性能特點與我國傳統音樂之間的融合也出現了無限的空間。自19世紀第一架雙重擒縱裝置鋼琴問世以來,世界范圍內也相繼出現了一大批的鋼琴奇才,他們憑借自身的靈感和對鋼琴嫻熟地駕馭,為整個人類的文明之樹進行了耀眼裝扮。直到今天,鋼琴仍舊憑借其不可替代的音樂價值在影響著世界文化。
(二)鋼琴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正因為鋼琴的全面性,決定了它在音樂教學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不論是作曲、視唱練耳還是聲樂、器樂,鋼琴都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鋼琴也正在逐步走入越來越多的百姓家中,更多的人開始接觸鋼琴、欣賞鋼琴藝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鋼琴藝術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校園以及社會中,很容易能夠接觸到因各種契機而與鋼琴結緣的學生,他們或許并不是藝術專業的學生,但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于鋼琴的接觸與喜愛,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內心深處的那顆藝術萌芽。
(三)在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道路上,鋼琴的作用不可或缺
早在上個世紀初,由蕭友梅、蔡元培先生所創辦的上海國立音樂院便提出了“輸入世界音樂,從事整理國樂”“培植國民‘美與‘和神志”的教學目標。所以鋼琴藝術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發展也不過在近一百年。中國的鋼琴演奏家們在錘煉自身的鋼琴演奏技藝過程中,不僅充分汲取了歐洲鋼琴藝術的發展精髓,也在積極地同我國傳統文化精華相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鋼琴藝術的迅速發展,中國也成為了一個當之無愧的鋼琴大國。
從某一角度上說,鋼琴藝術文化與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早在1955年的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傅聰獲獎后,其父親傅雷就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傅聰在鋼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與體會。”。時至今日,鋼琴藝術與我國傳統音樂之間的融合也締造出了豐碩的果實,例如《百鳥朝鳳》《二泉映月》以及《夕陽簫鼓》等一大批優秀的作品,都在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與鋼琴融合的魅力。這些作品通過鋼琴精妙技巧的表演,使得我國的民間韻律煥發出了別樣的生機,這無疑為鋼琴教學指明了一條典型的發展路徑。
二、高校鋼琴教學中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必要性及路徑
(一)必要性
1.有助于教學改革的升級
國家教育改革的發展已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予以高度強調,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已成為一個重要的途徑,也是教育改革并實現國家教育目標的手段之一。
鋼琴教學長期以來積極嘗試與中國傳統音樂的有機融合,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并推動深層次地挖掘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隨著中國傳統音樂對鋼琴教學的滲透,也將有助于教學改革的深入。
2.應對傳統文化危機
早在六十多年前,王廣祈先生便發出了“登昆侖之巔,吹黃鐘之律”的吶喊。在這振聾發聵的聲音背后,想必也一定充滿著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凋零現實的痛惜。其實,我國近代民族音樂的發展也是在本土音樂元素和西方音樂技法、音樂思維相融合一路走來,并非一帆風順。時至今日,在經濟全球化以及網絡科技高度發展的背景下,音樂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對某些民族民間傳統音樂將面臨消失的風險。此刻,西方音樂文化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合之路該何去何從,國人對文化自信如何堅守,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如何傳承與發揚,解決這些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一個國家被他人征服了,還可以通過抗爭去實現解放。但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如果凋零了,那么這個國家所面對的,必將是分崩離析。
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發展的棟梁,認識高校階段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高校教學平臺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傳承作用,應該成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識。鋼琴教學因其豐富的表現形式,決定了鋼琴教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過程中的重要性。利用鋼琴教學去進一步鞏固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這應該是每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承擔的責任。
(二)傳承路徑
1.積極營造校園文化
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教師要積極利用校內外各種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平臺。例如可以組織中國傳統鋼琴作品的演出,讓更多的同學切身實地地感受到傳統音樂與鋼琴演奏融合的精妙。還可以通過組織文化沙龍的形式,讓學生以交流、演奏等方法參與其中,去表達和分享自己對于傳統音樂作品理解以及相應的彈奏技巧。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有助于校園文化的豐富,也能夠促進參與者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與感受。
教師也要加強與校外機構的聯系,密切關注相關的鋼琴比賽或演出。甄選出其中適宜學生的活動并鼓勵學生他們積極參與。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與不同表演者之間的切磋交流,也有助于學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養。這對于鋼琴藝術的發展以及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弘揚都起到有效地推動作用。
2.注重教學方法的升級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的神韻就在于其內涵及含蓄的感受,這份神韻能夠給欣賞者以美的感受,但是這對于學生的練習而言無疑也帶來了極大地挑戰。如何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和感受傳統音樂作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通過教學方法的優化去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
以支架教學法為例,該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需由教師拋出一個教學主題。而后圍繞這個主題去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讓學生在學習和參與的過程中有具體的目標和對象,借助于“教師引導”這一支點,去逐步的攻克目標道路上的難點與問題。以這種半自主地學習方式去參與其中,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經驗的積累和豐富,同時也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參與感和有效性。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該教學方法的關鍵就在于巧妙地選擇撤去“教師”這一支點的時間。
還可以通過課外演出或是創作活動等豐富學生的教學內容。當學生逐步掌握并鞏固一定的學習基礎后,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去選擇自己心儀的民族音樂曲目進行改編、配伴奏或者是進一步創作。我們經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置,促進鋼琴教學方法的升級,也引導推動學生在學習鋼琴藝術和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三、社會鋼琴教學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傳承實踐
(一)確立民族思想、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音樂作品作為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象征,作品本身也具有濃烈的民族性。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揚,要求在組織和進行社會鋼琴教育培訓時,一方面秉持優秀的民族音樂傳統,另一提方面也要正確科學地融合西方鋼琴演奏的技法。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注重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的應用。
中國傳統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鋼琴教學中以音樂作為載體表達作品的人文思想,通過音樂的包容性兼容并融合中國傳統音樂與世界音樂,對文化理解得以拓展與提升。
音樂文化是多種文化的載體,也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的直接反應。正是基于這一特性,才使得我國的音樂文化如此的絢麗多彩。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兼容并蓄,在社會鋼琴教學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對原曲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以及民俗等信息進行了解掌握。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更有效地促進鋼琴教學中傳統音樂的融入。
(二)建立民族化的教材體系
鋼琴教材是組織鋼琴教學的重要基礎,教材質量的優劣也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水平的高低。我國當前的鋼琴教育多是從西方鋼琴教學模式中脫離出的,在教學體系以及鋼琴教材等方面也都是照搬西方的資源。這種生搬硬套的模式,表面上能夠較快促進鋼琴教學的初步階段,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優化鋼琴教學體系的能力,直接影響了鋼琴教育植根本土的長遠前景。在鋼琴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首先要對鋼琴教材進行編創改革,要求高校與社會各級鋼琴培訓、考級機構密切合作,通過優勢互補的方式去加強教學體系的升級以及教材的改革開發。在鋼琴技能訓練的過程中,也可以選擇一些優秀的傳統音樂曲調去創編練習曲,通過各種不同方式在實踐中不斷積累與摸索,加快形成符合國情以及民情的鋼琴教材體系乃至鋼琴教學體系的完善。
(三)注重社會鋼琴教學的升級
近年來,隨著新時期文化藝術事業的蓬勃發展,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對學習鋼琴的學生而言,未來的就業選擇也將更加多元化。與之相匹配的便是鋼琴應用型人才的迅速培養,這也意味著在鋼琴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格外注重實際應用能力以及綜合藝術素質的培訓能力,加快形成系統的藝術職業教育體系,通過科學完善地設置相對應的課程去夯實學生綜合能力以及專業素質的提升基礎。
目前,社會鋼琴教學培訓機構的對象從幼兒、中小學生到成年教育,都缺乏完整的系統性,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素材同樣會對他們帶來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必須更加注重傳統音樂元素在社會鋼琴教學中的融合,不僅有助于青少年學生更好地接觸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也能夠為后續的高校鋼琴教學提供可靠的支持。
社會鋼琴教學要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升級與探索。以辛笛鋼琴教學法為例,通過開發鍵盤應用能力、即興伴奏能力及綜合創造能力三方面的教學實踐,開啟鋼琴應用型、綜合型人才培養的先河。又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由教師彈伴奏而由學生唱旋律,亦可由學生彈伴奏教師唱旋律,這種更傾向于互動式的彈唱教學方法,能夠極大突出師生平等的觀念。在這樣的模式下,不僅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激情,也能有效地提升學生彈唱之間的協調能力。當前很多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養成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通過組織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自身能力的養成往往也能超過學習鋼琴彈奏技巧本身。
辛笛教學法還利用獨具中國傳統音樂特色的樂曲、歌曲,設計了《應用鋼琴彈唱教程》、《應用鋼琴基礎課程》等本土教材對學生進行鋼琴教學的同時,培養了他們喜愛并實踐中國傳統音樂的意識,促進鋼琴音樂向中國民族化方向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總體而言,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在新時期的發展背景下被予以高度關注。在鋼琴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點燃融合與滲透,不僅是新時期鋼琴教學事業的發展需要,也是當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路徑。本文以此為出發點,立足于高校鋼琴教學以及社會鋼琴教育的開展實際,就鋼琴教學與中國傳統音樂傳承融合的路徑進行簡要探析。
參考文獻
[1]劉方.在高師鋼琴教學實踐中融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意義[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6(11):365.
[2]王旭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比重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6(6):247-248.
[3]毛毳.傳承與發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地最佳載體——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改編鋼琴曲的文化價值[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4]李劍.傳統音樂在高校鋼琴教育中地位與作用[J].音樂時空,2014(21):90.
[5]劉方.在高師鋼琴教學實踐中融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意義[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1):365.
[6]楊樹.簡論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意義[J].中國音樂,2009(2):195-196,200.
[7]韓興.論高校音樂教育在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J].藝術評鑒,2017(4):177-179.
作者簡介:林別嘉(1983—),女,漢族,福州,碩士,講師,福建藝術職業學院,鋼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