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大快朵頤享受美食的時候,感染性腹瀉這個“小怪物”或許已經蠢蠢欲動。俗話說“病從口入”,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微生物可以引起感染性腹瀉呢?
引起感染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這些病原體的名字聽起來很陌生,實際上,臨床常見的致病菌和病毒主要有以下幾種。
1.志賀氏菌屬
志賀氏菌屬是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的腸道致病菌,主要流行于發展中國家,通稱痢疾桿菌,可引起細菌性痢疾。
2.致瀉性大腸桿菌
埃希菌屬桿菌為腸道正常菌群的重要成分,大腸桿菌為其代表菌種。正常情況下大腸桿菌不致病,但當體內出現菌群失調,大腸桿菌大量繁殖就會引起腹瀉。致瀉性大腸桿菌也是5歲以上幼兒及外出旅行者腹瀉的主要病原菌。
3.空腸、結腸彎曲菌
空腸、結腸彎曲菌引起的腸炎分布較廣,可影響人類以及一些家畜或家禽。這種腸炎與細菌性痢疾相似,但病情較輕。主要癥狀有發熱、腹瀉和腹痛,少數伴有嘔吐。
4.沙門氏菌屬
沙門氏菌屬于腸桿菌科沙門菌族。多數沙門氏菌的感染是由于吃了不衛生的食物或是喝了不潔凈的水導致的。感染沙門氏菌后,患者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癥狀。某些菌型可致急性腹瀉和食物中毒。
目前全球已發現2000多個沙門氏菌菌型,我國至少已檢出255個菌型及變異型。其中,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遍及全國各地,有報告稱該菌可在醫院兒科、產科嬰兒室引起交叉感染。
5.霍亂弧菌
霍亂弧菌是人類霍亂的病原體。霍亂是一種古老且流行廣泛的烈性傳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死亡率高,屬于國際檢疫傳染病,主要表現為劇烈的嘔吐、腹瀉、失水。
6.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之一,主要感染小腸上皮細胞,從而造成細胞損傷,引起腹瀉。輪狀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
7.諾如病毒
諾如病毒是一種引起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的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和快速傳播能力,常在學校、醫院、養老院和幼兒園等人員密集的場所引起聚集性疫情,秋冬季是感染高發期。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會在短時間內自愈。
日常生活中防范微生物進入體內,要做到以下幾點:提倡喝開水,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食品;保護水源,保證飲用水衛生;改善居住條件,保持環境衛生;養成勤洗手習慣,飯前便后用流動水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減少細菌在皮膚表面的數量;盡可能不吃剩飯剩菜,減少病毒及細菌感染率;嬰幼兒以母乳喂養為主,對病原體形成一定的免疫力;嬰幼兒奶瓶等要定期消毒;周圍兒童出現感染性腹瀉,要注意小范圍隔離,減少交叉感染風險;易感兒童可考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等進行主動干預。
1.腹瀉輕癥患者,可在家中治療,繼續清淡飲食,最重要的是防止脫水。如果口干、尿量比平日減少即存在脫水,輕者可口服糖鹽水、補液鹽。
2.益生菌不僅對人體健康有益,還可以用于治療腹瀉病,能有效減少腹瀉的發生,能顯著降低艱難梭菌感染。益生菌盡可能避免與抗菌藥物同時使用。
3.腹瀉嚴重者應該及時就醫,以免因大量丟失水、電解質而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
4.日常護理。注意飲食衛生,飯前便后洗手;外出就餐自備碗筷或使用一次性餐具;隔夜食物要充分加熱煮沸后再吃;廚房所用砧板要生、熟分開,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
5.加強鍛煉,注意保暖。多運動,增強身體免疫力。夏秋季節天氣變化嚴重,適時增減衣物,尤其是進入秋季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