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不斷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也是全面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決策部署的應有之義。
社會信用體系是以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為基礎,以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機制為核心,以信用服務市場的培育和形成為動力,以信用服務行業主體競爭力的不斷提高為支撐,以政府強有力的監管體系作保障的國家社會治理機制。可以說,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圍繞著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為進一步加強誠信建設,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11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完善失信約束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措施,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支撐。會議決定,堅持依法合規、保護權益、審慎適度、清單管理,規范和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有序健康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會議還明確了六個方面的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科學界定信用信息納入范圍和程序”“規范信用信息共享公開范圍和程序”“規范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標準,按照有關規定嚴格限定為嚴重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嚴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和社會正常秩序等方面的責任主體,不得擅自增加或擴展”“依法依規開展失信懲戒,確保過懲相當”“建立有利于自我糾錯的信用修復機制”“加強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等等。
近年來,我國雖然在扎實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探索實踐,但仍存在個別地方、個別領域信用信息記錄、失信名單認定、失信聯合懲戒范圍隨意擴大、泛化傾向,以及信用修復較難、權益保護不到位等問題,對企業和個人合法權益造成影響。11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發布《關于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收集轉辦部分意見建議情況的通報》,在關于完善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措施的意見建議方面指出:“進一步完善失信懲戒措施。部分督查組反映,一些地方信用體系建設標準多、認定寬泛,有的失信懲戒措施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據。企業列入失信名單容易,信用修復難,影響困難企業享受惠企政策,不利于企業開展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建議采取措施改善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不合理現象,研究制定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的文件,清理和修改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處罰措施?!?/p>
針對當前社會各界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來提出相應解決措施,必將有力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范有序進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斷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也是全面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決策部署的應有之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刊發的署名文章《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指出,要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結算體系建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瞄準更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全社會都要為社會信用體系不斷健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