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天姥閣 這座晚唐風格的樓閣,與天姥山遙相呼應,也可俯瞰新昌縣城,遠眺天姥風光。
行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在沖刺“最后一公里”的同時,浙江省新昌縣還肩負一項項重要使命——浙江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區。這意味著,與全省、全國其他區域相比,新昌建設的小康社會必須更加“高水平”、更具“創新性”和“含金量”。
“新昌在創新治理能力、工作機制和發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改革成果,有力地促進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形成了‘小縣大創新的縣域創新發展典型模式。”新昌縣委書記李寧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專訪時介紹說,新昌的創新不僅僅體現在科技領域,也體現在通過推進“百村成景、百業增效、百姓致富”的“三百工程”實現生態興縣、旅游富民的路徑探索上,“‘三百工程讓我們找到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金鑰匙。”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作為山區縣的新昌,無論是區域面積還是人口占比,農村都占了大頭,曾經面臨較重的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鄉村能否振興,決定了新昌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實現程度。
2016年,新昌發布《新昌縣鄉村旅游發展三年計劃(2016-2018)》,打造特色旅游鄉鎮、村莊,把鄉村旅游培育成為促進鄉村生態環境美化、農村集體經濟增收、農民就業創業致富和農村生活品質提升的產業。從那之后,新昌以旅游為抓手,開始了大規模、成體系的鄉村“變形記”,引領了浙江全省的萬村景區化工作。
2020年8月9號晚上9點半,浙江衛視首創的文旅實踐節目《還有詩和遠方》正式開播。第一期的目的地就是新昌。酈波、張紹剛、尚雯婕、華少和胡海泉5位嘉賓當晚住宿的地方不在城里的星級酒店,而選擇了下巖貝村的民宿——山中來信。
下巖貝村,新昌第一批旅游特色試點村。這里是穿巖十九峰、百里丹霞的最佳觀景點。“光有自然景觀吸引不了游客,當時村里的環境、基礎設施、服務配套都跟不上。村民家里的垃圾隨手扔,路邊、樹下瓶瓶罐罐扎堆。”村黨支部書記趙永汀回憶說,匱乏的旅游配套設施,雜亂無序的違章建筑,讓當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夢想難成現實。除了環境要改善,趙永汀還點出了用地指標緊張的關鍵問題,能夠向旅游傾斜的用地指標捉襟見肘。
如何改變現狀?2017年,下巖貝村開展土地利用規劃、村莊規劃、鄉村旅游規劃“三規合一”試點,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定位為“茗香小村”,大力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我們拆除了違章建筑,拓寬村道,修繕庭院,埋設電線,整治茶園,并對地災隱患點上的10多戶村民進行搬遷。”趙永汀說,為了擺脫“千村一面”的現象,他們沒有選擇大拆大建,而是依據當地村莊的特色,以點狀供地的方式,布建農房,盡可能保留村莊的原生態。通過整治,下巖貝村54.3畝的土地潛力被激活,村內入口景觀小品、生態停車場、露營木棧道、觀景平臺等一系列公共配套設施相繼建成。
“整治之后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而且優化了村莊布局和村容村貌,為全域旅游騰出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讓我們發展農家樂、民宿有了底氣。” 趙永汀說。
為了豐富游客體驗,下巖貝村依托1300多畝連片茶園打造“茶鄉體驗游”項目,建設茶園騎行綠道、茶園露營基地。星空露營、戶外瑜伽、篝火晚會、納涼看戲等一系列體驗活動被列入游客行程單里。有了體驗,如何讓游客留下來?下巖貝村把重點瞄向民宿。
村民周百超是第一個在村里發展農家樂民宿的人。隨著他回鄉開民宿,在城里開店的妻子、大學畢業的女兒也紛紛回歸。外鄉人吳鑫鑫2017年在下巖貝村開起了第一家東眉悅居民宿。剛開業那會兒,他和母親兩人燒菜張羅。有客人來了,他會免費送他們去周邊玩,給他們拍照。“今年我重新考了駕照,買了輛17座的大車,接送方便。”吳鑫鑫的真誠和超出預期的民宿服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國慶期間,東眉悅居二店生意也十分火爆。
2019年12月18日,民宿著名品牌“藍蓮花開”與浙旅集團旗下浙江省古村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基金、東茗鄉村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在下巖貝村打造升級版民宿“山中來信”。民宿背靠澄潭茶廠的標準化廠房,左右擁抱綠油油的茶園,面朝左于江峽谷,12個精品客房都是全景落地式窗。內設無邊泳池、親子互動區、手工坊、多功能廳、餐廳、樊登書店、云端咖啡館、茶空間等。
“我在各地開有10多家民宿,新昌這一家是開得最順利的,從選址到開業僅僅用時一年時間,這與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和農村居民淳樸可愛的村風有莫大的關系。”藍蓮花開創始人段金虎在開業儀式上說。
下巖貝村的蛻變是新昌“百村成景”工程的一個縮影。三年多來,新昌縣強化黨建引領,由縣委組織部牽頭在農村全面開展以黨建星、富裕星、美麗星、和諧星、文明星和3A級景區村為主要內容的“五星達標、3A爭創”活動,落實智庫會商機制、過程精細管控機制、領導聯系機制、月度督查機制、季度考評機制和招商選資機制等6項工作機制,有序推進了景區村莊創建。
高水平全面小康,不僅要補短板,更要尋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從全省污染監管重點縣到國家級生態縣,新昌用了10年時間;從浙江省次貧縣到全國百強縣,新昌用了11年時間。依靠科技創新的新昌,為中國縣域高質量發展貢獻出了寶貴的“新昌模式”。
“新昌到了從主要依靠工業‘一條腿走路,到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與工業一起實現‘兩條腿走路的階段。” 新昌縣委書記李寧表示,將旅游業與各行業的融合,是推動新昌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近40年來,竺岳兵老先生將一腔心血都付諸于‘浙東唐詩之路的研究上,連續出版了《浙東唐詩之路唐代詩人行跡考》《浙東唐詩之路》等10余部研究著作,發表論文100多篇。由于有這樣扎實的基礎,以及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我縣在唐詩之路方面的有關研究和開發,可以說是始終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的。”新昌縣首批文化名家、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唐詩之路研究會副秘書長徐躍龍說。
今年65歲的徐躍龍,是新昌白云書院院長,2017年退休的他,卻始終未停歇挖掘新昌本地文化的腳步。通過梳理大量史料,他建構出新昌傳統文化體系,提出“天姥山文化”概念,推動新昌地方文史研究從零散走向系統。
學術研究和理論支撐成為新昌發展唐詩之路的底氣。“研究是為了更好的轉化。” 新昌縣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高雪軍說,“文旅的結合,就是要將詩中‘夢游地,變為令游客向往的‘實景地,將唐詩文化的挖掘和提煉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去,讓‘詩逐漸轉化為一種新的發展動能。”
2019年,浙江省發布實施《浙江省詩路文化發展規劃》,2020年又印發實施了《浙東唐詩之路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浙東唐詩之路建設的目標、要求及路徑。2020年8月28日,新昌縣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正式發布“浙東唐詩之路”新昌天姥山旅游區總體規劃。
百業增效,不僅僅體現在文旅融合上。新昌還做深“文旅+工業”文章,圍繞達利絲綢世界旅游景區、智能裝備小鎮、萬豐航空小鎮,開發民俗文化游、航空體驗游等產品;做深“文旅+鄉農”文章,利用高山臺地、有機農業等資源優勢,開發觀光旅游、體驗旅游、茶飲料等產品;做深“文旅+體育”文章,依托特色小鎮、流溪綠道等載體,開發巧英馬拉松比賽、唐詩之路越野賽、自行車休閑游、房車旅游等產品;做深“文旅+教育”文章,依托生態鄉村資源優勢和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優勢,培育農事體驗教學、寫生創作、紅色旅游和廉政基地等研學旅游產品;做深“文旅+健康”產業,依托世豪中醫藥養生基地、馨馨養老家園等平臺,開發中醫藥旅游、養生養老旅游等產品……讓原有產業在疊加旅游功能后增加附加值,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
“新昌之所以能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百業增效,增加產業附加值,主要是因為發展理念的更新。”新昌縣副縣長胡玲萍向記者解釋說,新昌善于去掉行業門檻、割除行業藩籬、打破行業邊界,向全社會開放資源、開放市場、開放服務,讓各個部門、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能夠參與旅游業發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旅游業發展的社會機制和意識氛圍,“比如各個部門在相關規劃編制和項目建設時,都會想到如何與全域旅游相結合,如何融入景觀元素、休閑元素。”
“我們希望文旅融合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富民增收方面能夠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李寧說,發展全域旅游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為此,新昌探索了多途徑的強村富民之路,其中激活閑置農房、創新多元經營、引導共建共享,成為百姓致富的三大秘笈。
“塵囂漸盡處,悠然見安山,安山村有多處閑置小院,靜待您的認購投資……”2018年9月9日,鏡嶺鎮安山村公布了“安山小院”招商推介計劃,為村里15個農家小院找“主人”。“招商計劃一公布,我的電話就被打‘爆了,不少杭州、上海、寧波的投資客商前來詢問相關事宜。”村黨支部書記丁錦偉介紹說,很快,15個農家小院都找到了“主人”。
安山村依山而建,地形地貌猶如重慶,有“江南小重慶”之稱。村內古樹成林、間隔有亭,卵石鋪路、青板成道,泉井密布、溝渠縱橫。但早些年,“窮”是外界對于安山村的第一印象,偏遠的地理位置曾一度成為安山村消滅薄弱村的最大瓶頸。“很多人到我們村里后說,你們村環境是好的,但只給自己看太可惜了,應該讓城里人也來看看,享受享受。”丁錦偉回憶道。
想要發展鄉村旅游,資金是擺在面前的第一道難題。怎么招商引資?拿什么招商引資?安山村把主意打到了村里的10多間閑置農房上。
“每個小院都有自己的故事,改造后的小院也可以有自己的特點,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丁錦偉告訴記者,院子有大有小,各不相同,比如位于一株古香榧樹下的小院,占地面積170平方米,在保留原來的石頭墻體等基本風貌的基礎上,可以自由打造。每個院子租期20年,年租金2000元到10000元不等。有過民宿經營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樣的租金可謂“白菜價”。丁錦偉解釋,他們看中的并不是短期的租金,而是小院成批得到規劃利用后形成的規模效應、集聚的休閑人氣。
為了使招商推介更具說服力,在鏡嶺鎮政府的推動下,安山村打造了一個“樣板房”——“安山小院一號”。小院位于村中央,原是一處泥墻老房,設計施工人員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基礎上做了一些“加法”:門口有了別致的小庭院,農舍一樓改造成了靜雅的茶室,二樓則是客房。此外,小院擁有廚房、衛生間等完善的配套設施。游客入住后,可以以主人的身份獨享整個小院,感受安山村風土人情。“自助共享小院”還充分挖掘游客的自助服務體驗,對完成垃圾分類、餐具清洗、設施歸位等任務的游客給予房費優惠,并對住宿時間較長的游客贈送不同天數的體驗券。
不僅是打造“安山小院”,安山村深度推進“企業化管理”模式,成立了安山旅游開發有限司,并開發經營了“安山泉”、六谷馃等旅游產品,鼓勵茶葉炒制、六谷馃、夾蛋卷、搗麻糍、磨豆腐等小吃制作和木匠、石匠等傳統匠人到旅游環線周邊開設情景作坊,并定期舉辦茶文化節、豆腐宴、白鶴誕、胡公廟會等特色節慶活動,推出安山自主品牌的伴手禮,推動安山旅游產品市場化、常態化、品牌化。
以企業的管理理念改造農村、以企業的管理方式管理農村、以企業的經營模式經營農村發展中的安山村,不再固守粗放單一的農家樂模式,走出了內涵式、參與式的融合發展之路。2019年1—7月,安山村累計接待游客8.3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30余萬元。
通過激活閑置資源加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案例在新昌還有很多。近三年全縣累計激活閑置農房37.4萬平方米,吸引社會資本10.4億元,實施項目338個,每年帶動村集體和農戶增收近8000萬元。
除此之外,2019年,新昌縣全面消除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低于20萬元、經營性收入低于6萬元的薄弱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14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新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1.98:1,小于浙江全省的2.01:1。
“新昌堅持走生態立縣、旅游富民之路,大力實施‘三百工程,走出了一條科技強、產業興、生態好的發展新路,成為全省的先進典型,為浙江的文化旅游發展也創造了新鮮經驗。”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褚子育表示,文化旅游一定能成為繼“科技新昌”之后的又一張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