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周雪妮

試點 始版橋未來社區被納入浙江省首批24個未來社區試點之一。圖為始版橋未來社區概念圖。
西子東畔、皇城故地、運河穿城、錢塘奔流,作為杭州市區位最中心、歷史最悠久的城區,上城區承擔著連接“西湖時代”和“錢塘江時代”發展通道的重要歷史責任。
空間、產業、人,這是城市發展的三大重要籌碼。“上城區是全市轄區面積最小的城區,16平方千米的用地中,建成區比例高達85%,又疊加了西湖、皇城、歷史街區等保護要求。”上城區委書記陳瑾介紹說,上城要實現有限空間、無限發展,必須要不斷找尋突破口,“建設未來社區是一個重要抓手”。
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未來社區”,繼特色小鎮之后的這一概念被視為浙江“十三五”期間最具比較優勢、最能帶動全局的重大創新舉措之一。于是,以高密度“舊城中心區改造”為代表的上城區始版橋未來社區抓住了歷史機遇,在規劃之初就對標“浙江‘未來社區的國際化樣板區”來打造,被納入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示的浙江省首批24個未來社區試點之一。
位于望江地塊的始版橋,因畢昇在杭州發明第一塊膠泥活字印版而得名。翻開始版橋未來社區的規劃藍圖可以看到,這里一面連接著西湖與錢塘江,一面坐擁南宋皇城遺址與錢江新城,同時緊挨著杭州城站火車站的地標樞紐,其所蘊含的能量,足以成為撬動整個上城區發展的支點。
望江指揮部副總指揮魯軍回憶說,提及杭州望江街道始版橋一帶,罐頭廠、煙囪、鍋爐房……充滿市井氣息的元素令人印象深刻。但交通擁堵、基礎設施缺乏、居住環境臟亂差等問題也令當地居民深受困擾。自2016年以來,望江地區投入資金380億元開展城中村改造,征遷數量突破14000戶,其中始版橋社區就是城中村改造升級中的“核心樞紐”。
騰挪出了空間,未來社區究竟該建成什么樣?“我們以立體市井、立體花園、立體聯通為特色,提出‘上城之上、空中坊巷的設計思路,打造‘一主三副九街區。”魯軍在始版橋未來社區沙盤前向記者介紹說,未來社區并不是簡單造房子,在設計規劃時就應統籌考慮空間配置、資源集聚、治理機制三篇文章。
“空中坊巷、立體市井這兩個概念都是為了解決‘高密度和延續街坊鄰里溫情這兩大問題。”始版橋項目總規劃師、中國美術學院國際聯合學院院長俞堅介紹說,這就像把原先橫向的市井生活向空中縱向延伸。
這一設計理念之下,未來的始版橋社區構建了三層空間。底層全部開放,打造成繁華的城市商業街巷;二層架空,做鄰里公共設施,生活社區診所、老年活動中心、托兒所、幼教機構,同時為老百姓提供茶室、棋牌、居民互助交往空間,方便居民生活;頂層長廊空間提供居民、辦公者和游客的休閑空間。
“立體花園”更有畫面感。始版橋未來社區將采用垂直綠化設計,在地面、屋面、立面、頂面都進行綠化,不僅樓房有屋頂花園和農場,家家戶戶還有自留的“花草陽臺”。更有趣的是,項目還設計了一個屋頂農場。如果蔬菜產量可觀,自己家里吃不完,還可以拿到底層的“無人智能菜場”和“小販市集”售賣。廚房垃圾則通過回收處理,轉化成綠化肥料。
“立體聯通”首先是空間聯通。除此之外,信息化的互聯互通則是更為重要的體現。建筑的生態化、服務的人性化,都需要智能化的支撐。在始版橋未來社區的負一樓,將建設智能化管理集成系統作為整個社區實現智能化管理的“中樞大腦”。
始版橋未來社區摒棄“打補丁”式的修修補補、堅決全拆重建的決定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超強的運作能力。既要引入社會資本,又要按照“系統設計、去房地產化”的原則推進房地產開發模式從“造房子”向“造社區、造生活”轉型。
“土地出讓必須帶方案、帶規劃、帶項目。”魯軍介紹說,未來社區在進行土地出讓時,并非一昧價高者得,還要考慮是不是符合符合上城區的發展戰略,符合區域的文化特性,符合杭州乃至浙江未來的發展趨勢,比如新世界集團、永安國富和娃哈哈。
“杭州的望江項目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把商業中心、瑰麗酒店、K11 ARTUS服務式公寓、K11 ATELIER 高端寫字樓、國際社區五大品牌放在一塊兒的綜合體。”新世界中國行政總裁黃少媚介紹說,這些都將帶動上城區商、旅、文、居融合發展。
始版橋未來社區項目建成后,不僅將回遷安置原住民,還預計引進人才3800余人。如今,娃哈哈人才租賃房項目已正式動工。
除了引入社會資本布局產業,要實現未來社區的可持續營運,還要擁有源源不斷的“造血能力”,以實現資金的平衡。
魯軍給記者算了一筆始版橋的“收入”賬單:首先是優化控規指標,9個地塊均完成控規調整,容積率從2.9調到了3.5,與原先相比增加公共空間及配套用房約6萬方,為社區增加了養老、幼托、商業等業態的用地空間,兼顧居民居住體驗和盈利能力。其次是創新融資模式,探索企業債券發行等市場融資模式。成功注冊“2020望海潮公司債券”共30億元,后續還將發行浙江省首單未來社區項目收益專項公司債,為未來社區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眼下進入始版橋未來社區,雖然還是正在緊張建設的工地,但是社區建設給原住民的感覺始終是“看得見”“摸得著”“融得進”:VR影像提前“劇透”、智慧生活提前“模擬”、現場觀摩提前“踩點”等方式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8月25日,在始版橋未來社區展廳,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民情懇談會,十余名望江地區的居民代表、新鄉賢、設計方代表等集聚一堂,為未來社區以及周邊地塊的發展紛紛獻計獻策。“我看過了規劃圖,不僅有大面積的綠化,而且教育、醫療、養老設施都很齊全。想到未來能在社區里享受到這么便捷的服務,我就打心眼里高興。”在原始版橋住了20多年的潘順培大伯喜滋滋地說道。
事實上,始版橋未來社區項目自征遷起,就依托原有的民生議事廳、征遷圓桌會、物業咨詢臺等服務平臺,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強化預判研究,以期構建“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共同發展”的建設格局。而設計中涌現的不少“金點子”,正是出于對群眾建議的考慮。比如,通過智能綠道串聯貼沙河運動廣場、綠地健身空間與室內健身房,打造適合全齡段的運動活力空間;結合屋頂農場、小販市集和無人菜場等開放式場景圖,構筑一站式頤樂生活社交空間……
“我們今天來探討社區能力治理現代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我們的社區治理如何實現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另一個方面是要體現社區居民的互動性、共享性的可持續性。”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郁建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作為“數字經濟應用示范第一區”,近年來,上城區一直聚焦智慧城市建設精準施策,用大數據為城市治理“賦能”。通過結合綠城服務及阿里云技術,提前謀劃后期運營思路,始版橋在整個未來社區實施單元打造安全、快捷、綠色、宜居、宜業的五大數字治理一體化。依托“城市大腦”平臺,這里將打造社區智慧服務中樞,集CIM系統、能源管理系統、物業管理系統于一體,并整合智慧物業、智慧停車、智慧安防、智慧醫療等智能信息系統,為居民提供簡易化、精準化個性服務。基于阿里健康,連接本地優質醫療資源實現分級診療體系的未來社區,讓社區居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名醫名院的優質健康服務;以軟硬一體的“口碑菜食場”數字化系統,解決傳統菜場無法實現的信息化、智能化、可溯源的管理和經營問題……這些數字化應用場景都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
“最終將在2022年亞運會之前精彩亮相。”陳瑾坦言,未來社區建設并不是捷徑,而是上城為高密度老城區活力再生提供的先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