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艷
近日,“會喊救命的廁所”登上了熱搜。上海閔行區顓橋鎮鑫都路水文化公園里的智慧公廁新近投入運行,如廁者發生意外或如廁時間超過15分鐘,廁所就會自動報警。此前多次發生老人“因如廁時間長導致腿腳麻木、站不起來”的情況,因為有了智能報警系統而改觀,只要按下報警按鈕,保潔管理人員就能及時進行安全提醒和幫助。在智慧廁所的建設上,不得不說,上海又起到了表率和榜樣的作用!
廁所的發展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廁所從秦朝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公廁大范圍的建立,也不過百多年。在古代,上廁所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得時時注意安全。《左傳·成公十年》記載:“晉景公如廁,陷而卒。”春秋時的晉景公,就是上廁時掉進糞坑淹死的。堂堂一國之君主,居然溺死在廁所,真是令人尷尬至極。如果那個時候能有“會喊救命的廁所”,晉景公也許還能多活上幾十年。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自古以來,民生問題就被認為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問題。“吃喝拉撒”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內容,每一項的質量都關乎著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一個國家的發達與否,首先要從它民生的配套設施上考量。“物質文明看廚房,精神文明看茅房”,廁所,已經不僅僅是解決“基本問題”的設施,而是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經濟狀況、文明程度以及全民素質的地方。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品質和靈魂,而廁所的文明則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一座城市,不僅要外表光鮮亮麗,更要內在整潔干凈。城市的文明進展正在推動城市公廁從“解困型”和“經濟型”向“舒適型“和“智慧型”轉變,由此可以折射出城市發展的勃勃生機。
21世紀是城市發展和城市競爭的時代,以城市文明為主要標志的新一輪競爭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現在,各個城市之間的競爭已不僅是經濟實力、區位優勢的競爭,同時也是文明環境、市民素質的競爭,還包括了生態、人居和創業環境的競爭。文明城市是指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治安良好、環境整潔優美、管理科學有序、交通便捷暢通、教育文化發達的現代化城市。自1995年開始至今已經進行了六屆 “全國文明城市”評選活動,實質上是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各個城市快速、全面地發展。
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帶來人類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和人文關懷意識的逐漸強化,人性化需求日益增強。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其核心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最能體現人們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對于城市建設而言,人文關懷就是要以人為本,從人類的角度來營造適宜生活的棲居之地。其中,人性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時代的潮流與趨勢,是人與設施、自然的完美和諧的結合。
除了“會報警的廁所”還有“會說話的信號燈”。“您已闖紅燈,為了您的安全,請退回安全區域。”不少城市如今都在紅綠燈路口安裝“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語音警示器”,可識別路人是否有闖紅燈行為,并予以自動語音提示,助力文明交通。我們可以看到,將科技化、人性化融入到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中,給城市帶來了秩序、和諧、效率和安全。
小廁所,大民生;小廁所,大文明。城市的文明滲透在人們生活的點滴之間,對人性化的更多尊重和滿足,是一個城市生命力和溫度的體現。希望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不再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更細致、更完善、更智能的服務才是一個城市先進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