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燕平
摘 要:在新時代,高中要加強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從整體上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提升。高中美術鑒賞課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個性化發展的平臺。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入手,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開展深度交流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為此,教師要認識到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內涵和教育價值。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互動式;教學策略
引言: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的提升,而且能促進學生審美觀念的不斷深化,真正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該文分析了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提出了具體的互動式教學策略,以期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深化師生、生生的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互動、探究中全面提升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夯實全面發展的基礎。
一、優化教學目標,傳遞美育內涵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厘清美術鑒賞課的教學脈絡,使教學既能夠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又能夠傳達美術鑒賞的內容,并使教學目標成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標尺。尤其在美育思想的滲透下,美術鑒賞課更需要完善教學目標,以目標為教學實踐的導向,讓美育思想內涵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滋養學生的意識,最終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基于新課程標準的美術教學,結合育人框架提出了三維培育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師需要通過不同維度的知識傳達,幫助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具體而言,在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實踐中,教師應落實本課堂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成長。在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踐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維發展推動學生在鑒賞過程中主動創新,并獲取更有效的認知體驗,形成情感的內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實踐中,教師應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通過藝術蘊含的美育內涵滲透審美思想。
二、豐富互動情境,提升審美能力
當代素質教育理念認為,美術有著豐富的展現方式,并可以依賴多元化的情境,實現對藝術內涵的傳遞與滲透。基于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育,教師能夠進一步彰顯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實踐價值。一方面,教師要營造輕松的美育環境,在增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減輕壓力。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通過鑒賞美術作品培養審美意識,領悟作者傳達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師要優化美育滲透。審美思想在美術鑒賞中的滲透,應當遵循潛移默化的規律。基于此,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如,教師可在鑒賞《蒙娜麗莎》時,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探究作品背后的故事,領會達芬奇在作品中透露出的情感,以強化對作品的鑒賞、理解能力。這樣,教師可讓學生通過美術作品的背景故事感知當時的社會人文思想,以便給予學生更多的啟發與聯想。
三、創新互動形式,獲得鑒賞能力
美術鑒賞課的教學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受個體差異性、認知領域及思維層次的影響,不同的學生對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往往不同。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改變以往教學中的問答模式,依托新的互動形式,融入更豐富的美育內容與精神內涵。這樣能夠使課堂教學傳遞出豐富的美育信息,并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幫助學生實現認知與能力上的創新發展。如,教師可借助美術鑒賞課開展實踐活動,以博物館為實踐活動載體,組織學生鑒賞博物館中的文物,并讓學生撰寫報告,在課堂中討論、交流。又如,教師可以《一槌定音》《鑒寶》等電視節目為藍本,模擬節目情境,讓學生參與“節目”的互動環節,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以《中國古代山水畫欣賞》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四組,每組推舉一名“嘉賓”,其余人員擔當“智囊團”的角色。在鑒賞明朝沈顥的《閉戶著書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深入點評和鑒賞作品,從不同維度理解、分析作品,最終使學生通過鑒賞感悟古代文人清高、孤潔的品質,使學生在獲得審美能力的同時深入體會美術作品的魅力。
四、提供互動平臺,擴展互動空間
教育背景下的互動教學模式多種多樣,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討論、提問、演示等。因此,教師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可以從學生的學情入手,選擇互動教學模式,有效地組織課堂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在交流互動中探討。在互動教學模式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性學習模式,如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小組成員探究、師生交流互動等。這種活動模式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的應用,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合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的提升,為其全面、健康、發展夯實基礎。以《各異的風土人情》鑒賞課為例。首先,教師要從實際學情入手,讓學生自主思考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吉祥圖案的寓意,通過這樣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路,讓他們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其次,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并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深入探究,利用網絡或書籍等不斷拓展、深化對作品的認識,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這樣可以基于合作探究的形式增強生生、師生互動的有效性,還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促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從整體上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
結論: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深入推進,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地位日益突顯。基于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互動教學的作用,增強美術鑒賞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合作能力得以良好發展,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董樹雄. 通過高中美術教學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J]. 美術教育研究,2020,(21):160-161.
[2]李怡婷. 高中美術鑒賞課融入審美體驗的策略研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169-170.
[3]王菲. 發現美,記住美——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研究[J]. 美術教育研究,2020,(20):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