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美
(重慶市永川北山中學校 重慶 402160)
教學生活化、鄉土化有利于改善教學質量,可充分反映地理學科特色,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發現身邊豐富的鄉土地理素材并科學應用于地理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根據永川地域特色、傳統文化等,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及周邊可用的各種教育資源,編寫出能夠體現我校辦學特色、適應學校發展和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永川旅游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既可以彌補國家通用課程之不足,又可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體現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和選擇性,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在開發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集思廣益,引導學生廣泛參與,還要強化與兄弟學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等,這樣才能打造出特色鮮明、富有生機、學生喜愛度高和整體素養提高的校本課程。
地理教學提倡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即“用于生活”。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我校豐富的校園文化和社團文化為鄉土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提供了人文支持和思想支柱。我校辦學特色:尚美教育。《永川旅游地理》的開發,是以我校的“以美益德、以美啟智、以美怡情”的辦學理念,充分挖掘鄉土地理中的“尚美”育人元素編寫而成的。《永川旅游地理》的開發,讓學生感受到了地理學科獨特的魅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欣賞美、創造美,形成良好的審美認知與品格。具有鄉土特色的校本課程,豐富了我校校本課程內容,實現學校的課程創新,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和專業發展,促進了學生特長發展和學校特色的發展,實現了國家課程的校本化,校本課程的特色化。
結合我校的特色發展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是要充分調動參與校本課程開發教師的積極性,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因為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主要執行者和實施者。校本課程編寫質量的高低,遇到問題后的調整與改進等皆取決于參與教師的智慧和行動。因此,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每一位教師均以高度的責任心積極投身其中,集思廣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斷總結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不斷改進開發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修正,使開展的校本課程越來越完美,越來越適合校情、生情和地情。“眾人拾柴火焰高”,打團體仗,發揮集體智慧。
校本課程的開發,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發動學生廣泛參與,建言獻策,對《永川旅游地理》的開發大有裨益。地理社團能最大限度地結合地域特點和學校文化,體現學校的獨特辦學理念,有助于形成理念指引下的辦學特色。社團活動應聯系學校、教師和學生,形成合力,這樣有助于形成辦學特色。教師傾聽來自學生方面的問題反饋,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對校本課程開發的需求、愿望及興趣,對不適于學生需求、愿望和不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的校本課程內容和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這樣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我校地理教研組通過五年的探索,大家認為對《永川旅游地理》開發比較有用的做法是:摸索開發—問題反饋—改進提高—總結推廣。其中的摸索開發、改進提高、總結推廣主要依賴參與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合力行動,而其中的“問題反饋”環節,就是要廣泛收集來自學生方面對校本課程的意見和建議,整理后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整。所以,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既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動學生廣泛參與、建言獻策,促進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良性開展。
借鑒兄弟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成熟經驗,在開發過程中,與重慶永川北山中學片區教研共同體8所學校、川渝聯誼21所學校等兄弟學校交流,兄弟學校對《永川旅游地理》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兄弟學校校本課程的形式、內容、開展的方法等,揚長避短,為我所用。對那些適合于我校校情、師情、生情的校本課程,執行“拿來主義”,直接使用;對一些不適合我校校本課程的內容,加以調整、改進、變通。通過交流學習,提高了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和效率,促進了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使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少走彎路。
在開發《永川旅游地理》的過程中,教師開發意識和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準備有待進一步加強,教師的課程觀念亟需更新,常遇到用于支持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資源不多,造成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捉襟見肘。還遇到國家“減負”、升學壓力引發的異化(校本課程在高考的沖擊下被淡化)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等問題。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項富有創新性、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在前進途中不斷摸索,不斷積累經驗并適時改進,如此才能形成富有學校和地方特色、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素養提高、值得別人借鑒的校本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