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娟
(廣東省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育才三中 廣東深圳 518000)
案例:他,是班上很特別的一個學生,開學第一天,他的狂躁表現就讓全班同學震驚了。
第一天主要是講開學注意事項以及發書。盡管事情多而亂,讓我暈頭轉向,但學生非常守規矩,只有一個塊頭大的男生顯得煩躁不安,嘴里時不時嘟囔著什么,或者在桌子上敲敲打打,或者在全班都在記錄注意事項時候搖頭晃腦……我用眼神示意了他一兩次,似乎沒有絲毫收斂。我想調動一下他的積極性,讓他和其他幾位學生去搬書,他卻拎著最少的書走進來,我心中涌起一股無名之火,開始用言語批評了他一次,他用發怒的眼睛瞪著我。發書完畢,我按照個頭高矮給學生安排座位,毫無疑問,他坐在最后一排。他開始肆無忌憚瞪著我,并大聲搖晃著桌椅,期盼早點離開似的。我覺得必須要警告他一下,“那位同學,你叫什么名字,你給我坐好了,你是不要急著要走啊?”“對,我就是要走,怎么樣?”語氣充滿不屑與挑釁,我心中積壓的怒火一下子被他引發,語言上的沖突不斷升級。最后他站起來,狠命地捶著桌子,“你知道我是誰嗎?我不怕你,我會武功,我敢打你。”說完后渾身顫抖,把桌子敲得砰砰作響。班上的學生還沒有來得及互相認識就被這一場鬧劇嚇住了,大氣不敢出,整個教室里靜得只聽見他重重的喘氣聲,眼睛通紅,渾身在抖,我擔心有意外發生,趕緊讓學生處老師過來。
學生處主任書記過來后,他好像幡然醒悟似的,頓時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像做錯事情的孩子一樣在抽抽搭搭地哭,眼睛紅得像兔子一般,全身還在抖,明顯是害怕。耷拉著腦袋,通紅的眼睛,目光躲閃,滿臉的淚痕,看著我有一絲心痛。他是我的學生,我必須教育好他。我調整好狀態慢慢地走向他,我把他帶進空蕩蕩的教室,和他面對面坐下來,心平氣和地和他談話。他哽咽著說對不起,因為心情不好才發火。因為在班上沒有看見自己的小學同學,沒有一個朋友;分到了10班,他以為是年級倒數的班級,是不是自己成績很差;發書的時候偏偏到他這里就沒有書了,他覺得是我故意刁難他;最后排座位時候竟然坐在最后,自己小學時候總是坐在第一排的。最后是他的好朋友已經發完書,在后門口等他,他著急著要走,我一批評他,他就火山爆發了。原來是這樣。我聽后很是震驚和自責,這些都是很偶然的因素碰巧在一起了,而且這些都是他想當然的原因,并非客觀事實。我后悔不該在不了解學生內心真實想法的情況下就批評他。此外,他絮絮叨叨地說小學時候因為胖經常被同學嘲笑,于是他就以過激的方式反擊,打架是家常便飯,由于體型“龐大”,他可以制服對方,對于那些視他為“異類”的人,他就狠狠地瞪著別人,讓他們望而卻步,怕而遠之……
跟蹤探尋:有了開學這一幕,其他同學顯然心有余悸,沒有人敢于走近與他說話。也許是愧疚,也許是對不熟悉人的本能防范,他見我就溜,下課幾乎在班上看不見他的蹤影,總是跑去找小學同學。我打算明察暗訪,跟蹤追擊,不動聲色,靜觀其變。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他具有這樣的特點:
1.很小的事情就會讓他神經敏感,甚至大動肝火。
2.正如第一次他認為是我批評他招惹他一樣,他認為所有的矛盾沖突都是由于同學先招惹他了,他不得已才如此。
3.剛開學,他頻繁找小學同學,過了一陣子,小學同學也在新的集體找到了朋友,他自然被冷落下來了。他似乎將同學老師視為對立面,與這個集體“隔離”。
4.他的成績中上,數學、英語學習都還不錯,喜歡乒乓球,此外均不感興趣。
解救突圍:教育不能落下任何一個孩子,尤其是在初始階段。我一邊觀察他,一邊開始積極想方法策略引導他。
開學第一天的沖突使得我開學第一周就進行了一次主題班會——創建和諧班級,尊重友愛同學。同學們畢業于不同的小學,是緣分讓我們相聚在一起,這里就是我們的家,同學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同學們之間要相互關心友愛尊重,說話文明,舉止彬彬有禮,爭做文明新生。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同學不要排斥他,將他作為班級一份子團結起來。此后,我還有意識地就“怎樣做受歡迎學生”“怎樣處理同學之間矛盾”等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讓他感受班級氛圍,并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換一種思維方式想問題,而不是一個人鉆牛角尖,固執偏執。除了開班會,開學之初,我把全體班干留下來,發動班干的帶頭作用,率先和他說話,在學習上幫助他,生活上關心他,以點帶面,在班上形成一股團結友愛良好風氣。
這種學生獨來獨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表現雖乖張怪異,但是他和其他學生一樣需要關注,而且他比一般學生更需要關懷。他的眼睛弱視,于是我把他調到第一排;他中午在學校吃午餐,我有時第四節課后特意走近他,問他是否吃得習慣,聊聊天,拉近距離;他長得肥胖,每次陽光體育跑步都落在最后,我就和他一起跑,在旁邊鼓勵他。慢慢地,他開始課后找我說話,反映班級的一些情況,這讓我很意外也非常欣喜。在一次心理游戲中他主動背起班級一個個頭小的同學參加活動,由于速度快,反應迅速,他得到了兩次獎品,我趁機當眾表揚他,他滿頭大汗卻滿臉笑容。那天我仔細觀察他,他參加了所有活動。他的這些細微變化讓他更加有信心,只要發現他的進步我就大加表揚,如上課聽課狀態好,作業書寫工整,打掃衛生認真等,每次聽到表揚,他都微微一怔,不好意思地低下頭,但臉上洋溢著光彩。半個學期下來,他比期初的表現有了明顯的轉變改善。
他比一般學生要敏感自卑,當面批評只會讓情況更加糟糕,開學一幕就是明證。因此,發現他的言行過激、表現欠佳時,我課堂上用眼神提醒警示,課下單獨叫到一邊談話,盡量不讓其他學生知道。給足了他面子,保護了他過于敏感的自尊心,他在聽我說話時也是放下心里包袱,較有耐心,這樣的談話效果比較好。比如,他不講衛生,座位下面經常有紙屑,對其他學生,課堂發現后直接講明要求就可以,如果這樣對他也許適得其反,他可能會倔強得不改變甚至故意弄得更臟。我便私下找他溝通,甚至帶他一起做衛生,在老師的帶動下,他也慢慢收拾抽屜,保持座位干凈。我相信,這并非有意偏袒,而是因材施教,用不同方式對待不同學生。
考慮到他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總是喜歡為自己狡辯開脫這一點,當他與同學發生沖突時候,我會先向他詢問事情的原委,再當著他的面詢問被打的同學,協助那位同學把事情經過講清楚。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被打的同學直接告訴他,自己并沒有故意欺負他的想法,只是無意碰撞了一下或者有什么誤會。事后我再找他談心,遇事要冷靜,“沖動是魔鬼”,凡事“三思而后行”,而且要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不要太敏感,有些小事可以一笑了之的,或者置之度外。他雖然打架起來蠻不講道理,但打完架后聽同學解釋聽老師開導,還是比較聽話講道理的。
經過半個學期的引導教育,他似乎安靜了許多,不再似期初那么暴躁易怒,與同學間的摩擦仍然存在,只是很少會以“武力”的方式解決了,也會參加班級活動,下課與同學聊天說笑,他顯得不再那么“異類”,真正成為了班級體中的一員,他的轉變讓我欣喜且有信心。愛就像陽光,能夠照耀進每個孩子的心靈,溫暖他們的心靈,每個孩子都可以在陽光下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