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露
(貴州省遵義市第五十四中學 貴州遵義 563000)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化學教學質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化學學科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需求,更是學生了解生活的需要。
課堂形式是教學的框架和有效支撐,特別是在新課改背景下,不斷強調創新教學形式和挖掘學科教材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但從現階段高中化學的開展來看,不少教師依舊循規蹈矩,還是以知識灌輸和簡單講解的方式組織課堂,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展現學科知識,使學生了解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大致內容,但從實際上看,它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難以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位置,長此以往,會不斷消耗學生對學科的自信和興趣,導致教學質量低下。
課本知識是有限的,它僅能滿足學生在此學習階段的需求和需要,但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學必須呈現出一定的有效性,即通過課堂使學生獲得發展,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等。因此,教師的課堂想要達到一定的有效性,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僅依賴于課本知識講授和傳輸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對所學知識進行一定的拓展和補充。但從現階段的課堂來看,許多教師并未認識到教學有效性的意義,仍舊將重心放在課本知識的講解上,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2]。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但部分教師并未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性,也有部分教師存在“高中學習時間緊,開展實驗會浪費教學時間”的錯誤觀念,但有效開展和利用實驗,能使學科理論部分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本是所有學科教學的出發點,教師首先必須對課本進行深度的挖掘,再思考各個知識點的開展形式,考慮知識的直觀性和內容性,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等等。以“元素周期表”為例,元素周期表是化學學習的基礎,但對它的掌握和記憶對許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挑戰。因此,教師可以以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記憶,如利用卡片的形式去配對,將元素序數、原子名、周期和族分別寫在不同的卡片上,將卡片隨機分發給學生,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元素周期表的框架,讓學生根據記憶將卡片放在對應的位置上,從而集中學生的記憶,幫助其構建完整的元素周期表。
課本知識大多只能滿足學生做題和考試的需求,但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對知識進行一定的拓展和補充,開拓學生的學科視野[3]。以“化學反應與能量”為例,在本章節中,學生會了解到化學能與熱能和電能,但化學反應能量變化并不只這兩類,因此,教師可以以內能和光能為核心進行知識拓展,使學生更加全面、具體地了解化學反應和化學實際運用。
實驗的開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章節內容,同時建立良好的學習興趣,形成合作能力、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以“氧化還原反應”為例,章節學習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關于氧化還原反應的實驗,如課本中的鈉與氯氣的反應、課本外的氯氣與水的反應等,通過實驗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從而感受利用實驗探索知識的快樂,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學生興趣。
新課改是對各個學科的改革和調整,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學科,及時調整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對于化學學科,教師必須解決課堂中的實際問題,以更加創新的課堂保障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