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紅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六中學 河北唐山 063000)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大部分中等生都中規中矩,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認真聽講,配合教師進行互動交流,能按時理解吸收知識內容,也能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是班級中較為普遍的學生群體。中等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認知水平都較好,沒有什么特長,在課上也不會像優等生那么積極主動,也不像差生那樣依賴教師,按部就班地學習,教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中等生的成績也一直都較為穩定,也最容易在教學中被教師忽視。中等生并不代表沒有進取心,只是按部就班的學習已經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學習中習慣于中規中矩,這樣必然難以突破學習瓶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等生通常在班級內占比較大,在課堂中往往屬于不主動不被動的類型,通常師生互動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因而在課堂提問環節教師常常忽略中等生,導致中等生在初中歷史課堂的學習地位較低。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突破中等生的學習瓶頸,首先,教師要轉變對中等生的教育觀念,從思想上對中等生的學習需求重視起來,增加針對中等生的課堂教學設計,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得到更多關注,滿足中等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能力培養需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中等生提供更多的互動空間,給予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間,在教師的重視下激發起學生中等生的好勝心,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提高中等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推動中等生走出學習瓶頸。比如,學習“海峽兩岸的交往”時,教師可針對中層次學生設計一系列的課堂問題,使中等生在課堂上變得活躍起來,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互動,激發中等生的強烈求知欲。如精心設計貼近生活的綜合性問題:海峽兩岸是指的那哪幾個城市?針對海峽兩岸國家制定了什么樣的管理策略?對待臺灣問題我國一直秉承什么方針政策?學生在回答上述問題時既要結合課文內容,也要將自己生活中對港臺問題的觀點表述出來,使中等層次學生在這種半開放的問題引導下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和表達欲,使學生積極參與本課學習中,進而提升學習效率[1]。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層次劃分,既注重中等生的知識學習,也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增強學習的自尊心和進取心,進而不斷自我超越,積極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更多地參與到問題的探索和解答中,使中等生逐漸發生轉化,突破學習瓶頸。比如,學習“洋務運動”時,教師在教學時可為學生展示洋務運動的歷史資料,使學生對洋務運動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后針對中層學生設置探索性問題:洋務運動中“洋務”指的是什么?什么是洋務派?代表人物是誰?洋務派都有什么救國良策?上述問題的答案,學生需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思考和歸納總結,這樣既能鍛煉中等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使中等生圍繞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探究。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針對中等生的研究發現,中等生出現學習瓶頸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學習積極性、學習方法上存在不足,為了充分激發起中等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激發起中等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使學生在興趣和好勝心的驅使下,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思維持續處于活躍狀態,進而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結合問題形成清晰的解答思路,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使歷史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新文化運動”這課,教師采用了自主學習和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將學生按照層次劃分小組后進行組間競爭,考察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給中等學生與優等生進行思維碰撞的機會,使中等生不再中規中矩,而是在好勝心的驅使下積極地突破自我,挖掘潛能,從而突破學習瓶頸,向更高層次發展。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對于中等生的轉化,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出引導作用,為中等生創造更多互動空間,使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的引導找到更加高效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在興趣和進取心的驅使下,積極挖掘思維潛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升,使中等生走出學習瓶頸,向更高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