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雨
(大慶師范學院 黑龍江大慶 163000)
“截至2017 年底,我國有鄉村小規模學校10.7 萬所,占鄉村小學總數的44.4%。這類學校直接影響到社會上20%的弱勢兒童能否公平享受優質教育。”[1]農村教育質量的提升有助于縮小城市與鄉村教育的差距,促進我國綜合教育實力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影響鄉村小規模學校(后文簡稱“鄉小校”)教師發展的因素所引起的問題逐漸顯露,因此鄉小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也就逐漸成為重點。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鄉小校的生源質量變差。多數為留守兒童,知識基礎水平差還難以管教,這都需要鄉小校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留守兒童的親人卻不能理解至此,通常把學生成績的好壞等同于教師付出的多少。這些情況使教師變成沒有感情的教書機器,消磨教師的職業情感。鄉小校教師普遍學歷不高,職前的知識不專業化,職后受到經費和時間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沒有機會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長此以往,鄉小校教師“被迫地”在自我滿足的氛圍成長,導致專業發展意識淡薄。
一名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是對其學歷水平的直接反映,也是其進行專業繼續發展的起點。安曉敏和殷麗經過實證調查研究顯示:擁有中師及中專學歷的鄉小校教師最多,表明我國鄉小校教師專業發展的起點較低、基礎較薄弱。[2]鄉小校教師受學歷水平限制,無法獲得專業的教育學理論知識,使教師知識結構不完善。
互聯網時代下,教師不再是粉筆與黑板協作下就可以勝任的,如何讓教學內容生動、直觀變成新的任務。鄉小校的經濟欠缺和環境閉塞使鄉小校教師喪失了發展技術技能的機會。鄉小校的教師不理解新時代教育的內涵,對先進理念持有敬畏的態度,認為科研是大教育家的專屬,專業研究意識淡薄。鄉小校教師反思的意識淡薄,但我國知名教育家葉瀾教授也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也很難成為名師,但是如果他寫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教育行家。”[3]教師只有不斷反思,才能提升專業素質。天然的“屏障”使鄉小校教師專業發展能力較低。
教師的經濟待遇是影響教師職業認同感和教師發展動力的重要因素。付衛東和范先佐指出: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標準偏低等因素嚴重影響了教師對工資的滿意度。[4]在扶持政策的調控下,鄉小校教師的薪酬水平得到提高,但依舊不能達到勞有所得。縣級政府區別對待國家頒布的調控教育的政策,比如對于有利于節約教育資源投入的政策嚴格地執行,而對于教育質量的提高、相關配套政策執行等則變通式、拖延式地執行。[5]
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直接影響教育效果,進而影響我國平均教育水平。“專業發展不僅僅是各種客觀、可見的物質實體,而且更是主觀、內隱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師自主發展意識變得格外重要。”[6]使鄉小教師明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提高教師主動發展的意識。
“鄉村教師 “想離職”“留任率低”等問題,與其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和職業情感淡化相關。面對心理問題時,不能自我調節,得不到幫助、理解和支持。[7]主管部門應幫助教師建立積極的心理資本,投高職業認同感。
鄉小校教師的物質待遇是影響其職業吸引力的重要指標。據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的調查結果顯示:當月薪達到4000 元時會有79.4%的師范生愿意直接去農村任教,月薪達到5000 元時會有88.1%的師范生愿意直接到農村任教。[8]為了增加鄉小校教師的職業吸引力,要落實教師職稱評定政策、教師榮譽制度等,如:為愿意來鄉小校當教師的大學生申請免費貸款等。再對學校進行針對性補助。讓鄉村小規模學校成為“留得住”人的學校。
完善鄉小校教師的補充機制,有助于解決教師數量、專業等問題,政策的公平性與任教后的編制等問題都會影響政策的執行力度。我們要排除一切干擾因素,解決有心去鄉村從教人員的后顧之憂,建設系統化的農村執教人員保障機制,改善鄉村教育。
各級政府應均衡教育資源投入,為鄉小校教師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改善教師發展環境,使鄉小校教師多接觸專家的先進理念、同鄰校教師多進行思想交流等活動。
地方政府應積極響應國家頒布的傾斜鄉村教育的政策,與鄉小校建立關心體系,讓一線教育者受到精神的慰藉;鄰校教師應建立互幫體系、共同進步的機制;鄉村居民應積極關心配合教師,使教師體會到愛與信任。增加教師情感關懷,提高教師歸屬感。
我們要秉承優先發展教育的理念,積極發展鄉村教育,使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成為提高我國綜合教育實力的攻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