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朝彬
(重慶市榮昌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核心素養培養實踐研究”課題組 重慶榮昌 402460)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深化教研工作改革三大任務的首要任務就是突出全面育人研究,要求“聚焦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要求“強化學科整體育人功能”。教研員是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領頭羊,是履行區域推進課程改革、指導教學實踐、促進教師發展、服務教育決策的專業人員。
深刻領悟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領域改革的文件精神,2019 年6 月23 日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全過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注重教育實效,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面向未來,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
“長于智、疏于德、弱于體美、缺于勞”,這是對當下學校五育教育失衡狀況的總結和概括。在為分數論、升學論的應試教育下,初高中更注重智育搶跑,而忽視了學業意外的東西,比如:行為習慣、人格培養、創新能力等,以“知識為本”的教育思想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教研員要順應時代要求,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進程中,應該發揮教研工作支撐作用。堅決克服唯分數論、唯升學論、唯文憑論、唯論文論、唯帽子論的頑瘴痼疾,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重視研究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核心素養,創新地與學科相結合,推進五育并舉。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旗幟鮮明地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不僅給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全新的努力方向和建設要求,也給教育科學研究提出了全新的重大命題和研究課題。要深刻領悟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五育并舉是由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的一種思想主張。五育并舉的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的教育,是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要求的。從人才培養看,也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規律。五育并舉并不是簡單的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五育”中的每一育雖然有其相對獨立性,但它們又是相互聯系、相系滲透、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一個統一體。五育并舉,是要求把德智體美勞作為一個整體予以考慮,探究它們之間的聯系,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創新發展。五育融合發展是當前及未來基礎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和路徑之一。作為教研員,推進學科五育并舉育人,是教育賦予的責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教研員,高尚的品質、專業的素養、精湛的業務、模范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號召力和影響力。教研員要用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去影響教師;用自己奉獻事業的精神去激勵教師;用熱愛教育的理想去鼓舞教師;用自己淡泊名利、追求事業的人生價值取向去感染教師。
要指導本學科教師的教育教學,首先自己要儲備豐富的學科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這就要求教研員自己先要學習課程改革理論和先進的教育思想及經驗。同時對本學科知識進行梳理,對課程進行深入研究。當今社會正在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學校需要給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和終身發展提供核心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就要求教研員指導教育教學要回歸“育人”的本質。教育應由知識技能教學轉向核心素養教學;由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由智育第一轉向五育并舉。教研員不斷提升自己知識廣度與深度;不斷提升自己專業素養、專業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科發展。
讀懂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讀懂全面發展人的內涵意味。從過去研究課堂轉向研究教育教學全要素,強化課程意識和評價意識。教研員要能實踐于課堂,在區域內作示范引領。能夠準確把握學科課程標準、知識結構,思考怎樣融入五育重構課程、指導教師五育并舉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深入課堂、指導、服務教師,服務教學。
深入理解廣義課程和學科課程,通過文本研究與實踐研究,形成區域課程與教學實施過程中問題的解決策略與方案。準確把握學科課程標準、知識結構,基于核心素養融入五育重構課程,指導教師五育并舉開展課堂教學實踐工作。
新課程的實施,迫切需要教研員成為具有主題意識和和探究精神的研究者。既忠于并創造性貫徹國家的教育理念和課程意志,也要構建基于課堂實踐的學術研究品格,提升科研能力。
更新面向未來的教育理念,指向跨界思維與綜合思維提升。要善于整合學科資源、利用好載體。構建指向基于新技術與大數據的運用能力,指向依據實證的研究與表達,指向改革背景下新理論與新政策的領悟應用。以系統思維、整體思維、創新思維的方式實踐,堅定的行走在教師與學生、課程與課堂、學科與育人之間,引領廣大學科教師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改革之中。
每個學校有自己的辦學特色,有自己的育人課程,教研員需要結合學校課程與學科教師共同探討、共同研究、共同開發適合學校的校本課程。
帶領區域學科教師解讀課程標準,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指導教師集體備課,整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進行校本化改造。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應用,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與教師共同研磨教材、研究教學活動設計、共同探究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幫助和建議。做好教學質量的監督與評價,關注學生和教師的成長。關注教師的真需求,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指導和服務。
深入一線課堂,在與學生對話、與教師對話、與課堂對話的過程中發現一線學科教師主要的、真實的、需要研究解決的、能夠研究解決的問題。對問題進行診斷、剖析,積極反思,找到解決的策略與方法,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剖析教學中的弊端,提煉過程經驗,積極反思總結,再運用于實踐,從“知識課堂”向“生命課堂”轉變。把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學為本的思想落實在教學中,變基于“教”的學為基于“學”的教,真正發揮課堂的育人功能。提升課堂研究能力,成為課堂教學的行家。
要善于從教育教學的鮮活經驗和先進典型中總結提煉出先進的教學思想和課堂模式構想。找出能佐證這些鮮活經驗和先進典型的教育理論,讓教師清楚明白,并能夠熟練地運用教育教學理論觀照諸多的教學現場。將經驗形成文本,形成成果。
幫助教師設計典型案例,設計并推廣新鮮經驗和先進典型的路徑,制訂方案、實施步驟、時間。將已經成熟的新觀念、新方法運用于教學實踐。教研員可親自上課示范,給一線教師觀摩,營造良好氛圍,對教師起到感召、感悟和熏陶效用。
立足教學實際深入課堂,示范觀摩學習評述活動,開展多元教師培訓,傳遞先進教育教學方法。加強課例示范、案例分析、創新解讀、經驗論文、課題研究,以多種形式將成果經驗在區域內示范推廣。
五育并舉是新時代教育的要求,教研員是各學科的中堅力量。深入調研是基礎、教育方針為宗旨、先進理念引方向、多項舉措求創新、實踐指導快發展、實效評價勤反思,加強教研員能力培養建設,在推進五育并舉,探究融合發展之路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