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嫚嫚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橋頭鎮中心幼兒園 山東威海 264200)
良好的傾聽習慣是獲取知識的前提,傾聽能力的培養對幼兒的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十分重要。
從幼兒園的現狀來看,教師往往有能力從幼兒的表現來衡量幼兒語言的發展水平。特別是在新教科書的實施中,幼兒在討論后收集和交換信息的活動占比在主題活動中非常大。但一些教師只重視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忽視幼兒聽力能力的培養,沒有充分理解幼兒聽力訓練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教育策略,往往采用批評或強迫幼兒傾聽的方法,這樣就會使幼兒失去學習的興趣,影響幼兒語言的發展。
現有的中國早期兒童語言教育研究表明,在過去的幼兒語言教育實踐中,對聽力行為的培養并未給予充分重視,致使一些幼兒的聽力水平不高,影響了幼兒對人際交往中語言的理解,這也影響了他們其他語言技能的發展。
教育是家庭的責任。一方面父母沒有仔細傾聽幼兒的話。另一方面,父母不注重培養幼兒的聽力能力。他們認為傾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幼兒現在不喜歡聽,長大后就會改變,沒有必要刻意培養,因此沒有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
處在大班階段的幼兒,其自身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將幼兒的興趣與傾聽習慣培養緊密地聯系起來,讓幼兒能夠享受傾聽、主動傾聽,養成“在聽中樂,在樂中聽”的好習慣。故事的種類有很多,比如成語故事、童話故事;故事的來源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源于歷史的文獻典籍,有的源于人們的生活經驗等,但并不是每一個故事都能夠激發幼兒的傾聽興趣,都能夠符合幼兒理解力的需求。一般來說,幼兒都比較喜歡與動物相關的故事題材,所以,在進行故事選擇時,教師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挑選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故事。大班的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了全面發展,注意力和理解力都顯著提升,這時我們便可以選擇一些知識性較強、情節較為復雜的故事,引導他們在傾聽的過程中進行不斷的思考。
在故事賞聽的教學模式下,僅僅選擇出幼兒感興趣的故事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繪聲繪色地講出這些故事,才能夠真正發揮故事賞聽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在進行故事講述之前,要對故事內容進行仔細分析,以幼兒的角度和理解力組織語言,而不是簡單地對故事進行復述。其次,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對幼兒傾聽技巧的指導,引導幼兒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要注意分辨故事的語調、語氣、重點的詞句,潛移默化中提升幼兒的理解能力和專注度。比如在講述《龜兔賽跑》故事時,講到小兔子說話的內容時,要表現得十分驕傲自滿、神氣無比的語氣,而講到烏龜時則是一種踏實、穩重、不驕不躁的語氣。并時刻提醒幼兒在傾聽的過程中要注意體會烏龜和兔子語言的變化,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故事語言環境,優化故事傾聽效果,從而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故事的講述方式有很多,教師在進行賞聽教學時,不應當僅采用敘述這一種方式。即使教師的語言再豐富,久而久之幼兒也會喪失一定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故事的內容和特征,選擇不同的講述方式。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故事朗讀大會,將故事賞聽融入到活動中去,還可以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利用故事中的某一點向幼兒進行提問,既能加深他們對故事內容的理解,還能夠使他們在傾聽的過程中保持一定緊張的狀態,提高他們傾聽的注意力。此外,我們還可以對故事講述的方式進行創新,在一些主要的故事中設置懸念,調動幼兒求知的欲望,使那些扣人心弦的懸念貫穿整個故事之中,使幼兒能夠在傾聽的中始終保持高度集中的傾聽狀態。比如在為孩子們講述《灰姑娘》這一童話故事時,我們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孩子們播放一些有關灰姑娘參加舞會前和參加舞會時的形象圖片,引發孩子們的好奇心,為什么灰姑娘在前后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幼兒會急切地想知道故事后面的內容,從而保持高度認真的傾聽狀態,并最終促進幼兒傾聽能力的提升。
蘇聯教育學家所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奧秘存在于教師如何愛孩子。”所以,要想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輕松的心理環境,以寬容、理解、平等的心態去對待幼兒。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才能夠釋放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的樂聽、愛聽、會聽。首先,教師要與幼兒成為朋友,理解幼兒,尤其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切忌苛責幼兒的錯誤,使他們產生害怕的心理,喪失對故事的興趣。其次,我們還可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播放一些與故事內容相符合的背景音樂,引導幼兒注意傾聽故事與音樂之間的關系,使幼兒的身心平靜下來,提升幼兒傾聽的專注力。最后,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要寬容有愛,用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學生。如此,幼兒在這種輕松、有愛的狀態下可以完美的傾聽他人講述,從而鞏固并提升幼兒的傾聽習慣。
總之,一個好的習慣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傾聽也是一種習慣。日常生活中處處需要傾聽,大到聽一場報告,欣賞一場音樂,小到日常生活中的交往,都離不開傾聽。開展故事賞聽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傾聽興趣,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使他們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