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宇嬌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
內容要求:結合實例,說明國家海洋權益、海洋發展戰略及其重要意義。
行為條件是結合實例,行為動詞是說明,認知內容是國家海洋權益、海洋發展戰略及其重要意義。課標要求學生首先知道國家海洋權益有哪些,知道國家的海洋發展戰略是什么。說明屬于理解水平,要求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案例,說明海洋權益、海洋戰略及其意義。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地理2 第五章第三節第三、四個小標題的內容,即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維護海洋權益。維護海洋權益的意義,可結合海洋權益的內涵理解。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可結合其含義和相關案例來理解。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海洋生態保護意識和海洋權益意識。
通過對地理1 的學習,學生對海水的性質和海水的 運動有了一定的了解,大概認識到海洋可以作為一種資源,但對海洋權益和我國海洋發展戰略了解很少。同學對海洋的接觸主要是在旅游方面,對海洋其他方面了解較少。
1.通過閱讀課本,理解并總結歸納我國的海洋國情。(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2.通過閱讀課本和相關資料、觀看視頻,了解我國海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人地協調觀)
3.結合課本,總結歸納海洋權益的類型和意義。(綜合思維)
4.通過資料查閱,說明我國的海洋發展戰略及其意義。(地理實踐力)
重點:通過閱讀課本理解并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總結歸納我國海洋權益的類型和意義。
難點:理解有關海洋權益的幾個概念。
教師活動:教師播放視頻《數說中國海》,讓學生思考在這個視頻中包含哪些信息。
學生活動:認真觀看視頻,思考問題,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了解我國海洋的美麗與豐富的資源,使學生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為接下來的內容做鋪墊。
(過渡:通過觀看視頻和同學們的踴躍發言,我們感受到了祖國海洋的遼闊美麗和資源豐富,那么我國海洋國情還有哪些呢?)
教師活動:讓學生自學教材“拓展藍色經濟空間”p115-116。分小組探究:(1)我國海洋國情是怎樣的?(2)海洋國情中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學生活動:自學課本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辯證思考的意識。
教師小結:我國海域遼闊,海岸線漫長,大陸架寬廣,島嶼眾多;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多種海洋生態系統類型,包括入海河口、珊瑚礁、紅樹林等。但同時海洋災害種類也多,如風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海洋環境也不容樂觀。(教師要強調我國海洋自北向南縱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季風特征顯著,這一特點有利有弊。一方面,是我國海洋景觀、海洋資源豐富多樣。另一方面,季風特征顯著,熱帶氣旋影響大,多發臺風氣象災害,同時渤海和黃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結冰,不利于通航。)
(過渡:為了達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愿景,我國制定了若干國家發展戰略,其中一個就是海洋強國戰略。針對以上我國的海洋國情,你認為我國應該如何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呢?)
教師活動:教師給出材料,如藍色海灣整治、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布局、“一帶九區多點”的海洋經濟開發格局,小組討論:(1)針對海洋國情,應該如何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呢? (2)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意義是什么?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探討,派代表發言。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討,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通過閱讀材料,增強學生關心國家建設大事的意識。
教師小結:(1)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不容樂觀,要重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我國海域遼闊,海岸線漫長,大陸架寬廣,海洋資源豐富,應該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清晰規劃海洋空間利用格局。(2)意義:一是發展海洋經濟,二是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三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四是維護海洋權益。
教師活動:結合課本圖5.24,同學自己在紙上畫出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教師請幾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圖展示。教師觀察學生畫圖中出現的問題,最后進行點評糾正。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畫圖。
設計意圖:通過自己動手畫圖,學生可以明確并區分有關海洋權益的幾個概念,對海洋權益及其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教師活動:請小組討論海洋權益包括哪些,具體內涵是什么?(教師可作適當提示)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表達交流能力,同時增強對海洋權益重要性的認識,培養學生的主權意識。
教師小結:海洋政治權益,如海洋主權,海洋管轄權、海洋管制權等;海洋經濟權益,主要包括開發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的資源,發展國家的海洋經濟產業等;海上安全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為國家安全的國防屏障;海洋科學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為科學實驗的基地,以獲得對海洋自然規律的認識;海洋文化利益,如海上觀光旅游、舉辦跨海域的文化活動等。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愛上中國海》,請同學思考為了海洋強國戰略,我們可以做什么?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思考我們能做什么,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國家層面回歸小我,引起學生自我反思,將課堂延伸至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