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薛琦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常州 213164)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和完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廣泛的關注。教育部2017年12月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要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促進師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通過不斷探索,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1]。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心理育人既是新形勢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的重要手段,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2]。
當前,對大學生人才培養的要求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越來越高。一方面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理論,另一方面還需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態。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得到進一步拓寬,有利于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使學生的綜合能力不斷的得到提升。
隨著社會環境的日益變化,我國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數呈上升趨勢,這也導致了高校傷亡事件的數量隨之增加。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提供學業、感情以及緩解各種壓力,能夠使學生各種心理問題得到解決,從而有效避免學生因心理問題而產生過激的情緒或者行為,將不良事件扼殺在搖籃中。
雖然當前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但重課堂,輕實踐的問題比較嚴重。心理健康課程應當是一門集理論、實踐和體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課程。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課程以課堂為主,忽視了在線課程的應用,也不太注重課外的指導。將心理健康知識以及常識作為教學的重點,忽略了心理問題的討論與分析,但實際上多數學生還是希望在課堂中能夠有直觀的感受。除此之外,多數高校的心理咨詢模式依舊停滯在一對一咨詢,缺乏對于新媒體的運用,這使得個別早期出現的心理危機未能得到及時的干預。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有所區別。部分高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只需要簡單的進行培訓就可以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于是大多數的心理健康課程都是由并不一定具備心理學專業知識的輔導員接受短期培訓之后來教授。這就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傾向于品德教育,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細節的部分缺失。
盡管相關部門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視,但是仍有部分高校簡單的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成一項任務。有些高校雖成立了職能部門,但效率非常低,流于形式,消極被動的開展活動。此外,部分高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當中,只重視工作留痕,僅僅給學生建立檔案,但并不去分析。長此以往,不但不能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還使得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錯誤的認識[3]。
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忽視了與學生的互動。因此,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當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傳遞中,可以采取情景教學的方法,將學生引入到案例中去,讓學生自主分析,根據學生分析的結果填充相關的心理知識,這樣一來,既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度,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針對性。除此之外,在課堂中發現問題的學生,教師還可以針對問題,一對一的交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成為了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校應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發揮新媒體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勢。高校可以開發相關的網站或者APP,優化心理教育的手段。例如可以利用網絡空間,實現資源共享,建立虛擬的心理教育的實鏡。與此同時,借助新媒體還可以成立心靈在線、心理咨詢,這樣既可以幫助一部分因為害怕與老師面對面交流而拒絕咨詢的學生,同時也有助于形成多級的心理預警機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還比較匱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應當加強這部分教師隊伍的建設。首先,建立一支專職、兼職結合的專職教師團隊,以這部分教師為骨干,確保隊伍的專業性和穩定性。其次,組織專職輔導員、兼職班主任有計劃的參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業務培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解決心理問題的技術。再次,逐步完善兼職教師的上崗資格認定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的專業化建設。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心理服務對象是全體學生,要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以預防和促進發展為導向[4]。”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進而使他們能夠更好的學習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