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娜 陳婷婷
(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蕪湖 241000)
近一兩年來,高等教育領域在提倡并推動“新文科”建設。“新文科”即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以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核心內容,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呈現和包含中國經驗中國材料中國數據的文科,當然就是所謂的‘新文科’”[1]。其區別于“舊文科”的突出特征,在于追求破除學科壁壘的“學科融合”,主張通過多學科協同來解決具體問題。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在會議上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在“新文科”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高校外語學科的專家學者們就在探討“外語+專業”的卓越人才培養方案。新世紀的高校外語人才培養目標是“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新時期外語教育的內在特質主要有三:思想認識站位要高、承擔文化輸出之責、為國家戰略培育英才[2]。8面對時代的前進和行業的飛速發展,教育部也在持續深化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人文社科類專業,特別是外語專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簡稱“雙創”項目)也能夠且應當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回應。
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意義在于提升就業競爭力、拓寬就業渠道,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縱覽近五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課題,以安徽省為例,可以發現人文社科類的創新訓練項目多以科研課題研究、現狀調研報告、教育教學研究、融媒體建設、文化產品開發等內容為主。其中學術研究類課題占總數的約85%左右,這當中有相當一部分課題的開展需要跨學科,而“雙創”項目本身也鼓勵學科交叉。從這一點來看,雙創項目的創新理念和“新文科”的最重要表征是共通的。
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徐顯明教授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新文科與傳統文科相較,應“秉持新理念,確立新使命,賦予新內容,運用新方法”[3]。具體建設原則包括:①在話語體系上,應把西方話語體系主導下的文科轉向中國話語體系主導下的文科。②在內容上,應把純文科轉向文理交叉的學科。③在功能上,應從探討規律性轉向對社會價值觀的重塑和形成國家軟實力。④在方法論上,應從傳統的研究法轉向運用信息技術,特別是要運用算法,彰顯新文科的科學性。落實到更具體的建設方案上,則在生源構成、培養目標、人才培養體系、師資隊伍和人才培養模式等大的方面都需要全面更新。這一龐大的建設工程并非旦夕之間能夠完成,但在目前現有的高校教育環境下,大學生雙創項目的實施能夠從“基層”參與,加快“新文科”的建設進程。
以上述四項原則為綱,高校外語專業在規劃和開展大學生雙創項目時,可采取以下三條路徑,將項目實施同新文科建設的精神相融合。
“新文科”建設宣言也意味著我國第三次學術大轉型時代的到來。相較于既成學者,大學生群體有時更能夠觀察和把握到現實存在的具體問題,教師應鼓勵其發揚“學以致用”的精神。學術研究類創新項目不講求“為學術而學術”,在爬梳理論的同時,也要關照外部現實,將研究課題同我國實際相結合。并且也應注重培養學生對西方學術理論的批判性思維和獨創性思考,向這些成長中的年青研究者強調學術主體性的重要意義,追求將理論中國化。
教師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學術視野,帶領學生追蹤當前的熱點學術。不難發現,當前文科學術研究的趨勢已不僅僅是文史哲不分家。僅以外語專業學術成果而言,如權威期刊《外國文學評論》上的論文基本是多維度研究,將文學與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意識形態等締結了緊密聯系。而除了這些“文+文”類的研究課題之外,“雙創”項目亦需在文理結合方面跟進,如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到外國語言學、文學和外語教學的分析中。此外,設計外語學習類APP、小程序,搭建外語專業師生用戶畫像數據庫等項目,均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外語專業學生的理科思維能力。
外語專業學生在中國文化“走出去”工程的建設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無論是創新抑或創業項目,都應以突出專業特色、發揮專業優勢為核心。長期以來,外語專業做的大多是將西方先進文化“引進來”的工作,而引進的西方理論和文化經中國學者的實踐、沉淀、辯證闡釋和靈活創新之后,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將中國的學術聲音“傳出去”。外語類的創新訓練項目既可以譯介國內的新文學、文藝類優秀作品,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中華學術論著的外譯實踐,更可以舉辦中外文化的交流展會等活動,多渠道探索中華優質文化的傳播路徑。
“新文科”精神強調學科交叉,很多實際問題都需要通過組建融合各學科成員的團隊來實現。“團隊將是未來文科科研的主要組織形式”,雙創項目正是由“雛鳳”們來自主探索多學科團隊的創建,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提高各學科之間的溝通和管理能力。外語專業尤其在新文科建設中肩負著重要使命,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緊跟時代氣運,依循新文科發展的需求來設計創新項目,提倡跨學科學習,從而推動新文科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全面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