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琪
(平南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廣西平南 537300)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傳統中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為此,中職院校必須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充分重視工匠精神的引領作用,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培養中職學生職業能力[1]。面對學生職業能力發展不足的問題,中職院校必須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從課程體系建設等多個角度出發,探索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策略。
中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臺,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許多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講解,忽略了實踐訓練的重要性,這就導致學生在專業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影響到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2]。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沒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方法,而是按部就班地講解教材內容,忽略了對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很多中職學生學習態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面對學生時沒有保持積極的心態與學生相處,而是對學生表現得漠不關心,沒有了解學生的學習訴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許多中職院校在安排課時的過程中,過分強調專業課程的比重,文化課課時有限,再加上中職學生本身文化基礎較為薄弱,進一步拉大了中等職業院校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文化知識方面的差距[3]。從師資隊伍建設的角度來看,由于中職院校本身對文化課的重視不足,招聘教師的標準也相應地放寬,部分偏遠地區的中職學校甚至將標準放寬至大專學歷,文化課師資力量不強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學生文化素質的發展。在文化課程教學質量不高的情況下,學生文化素養無法得到培養,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進程。
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是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在中職院校的教育過程中,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與突出,缺少系統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很多學校將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合并為一門課,由德育部門負責授課,通過理論知識講解的方式,讓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產生初步的概念。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是對職業有基本的認知,不同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不同,職業生涯教育的內容自然也存在差異,但是當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只注重理論講解,沒有結合專業特點調整教學思路。
①創新專業課程教學方式
在專業課教學環節,教師必須將工匠精神引入專業課程教學活動,同時有效創新教學方法,多引入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帶動學生的學習樂趣,在保持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帶領學生們更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帶給學生更為全面的學習體驗,比如:以情境教學法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收集關于工匠精神的教育素材,并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建立起專業知識學習和工匠精神培養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超級工程》《我在故宮修文物》《大國工匠》等具有趣味性的紀錄片,引導學生從紀錄片視角看待工作,思考在本職業內如何培養工匠精神,如何將本職工作做到極致。相較于教師口頭灌輸的教育方式,趣味性教學素材輔助下的課堂更加生動,能夠帶給學生思想啟蒙[4]。
②豐富專業技能實訓形式
實訓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方式,為了有效滲透工匠精神,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專業技能實訓形式,帶給學生更為全面的實訓體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感受工作的樂趣。學校應當重視實訓資源的建設,利用專項資金在校內建設專門的實訓室,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實訓場所,為學生實訓活動提供基礎設施保障。此外,學校還應與企業保持緊密的協作,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將企業作為實訓的平臺,為學生安排適合的實訓崗位,在企業代交師傅的幫助下,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此外,學校還應從師資隊伍建設的角度出發,邀請企業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到學校帶領學生進行實訓,讓學生感受普通工作者身上的工匠精神。
吃苦耐勞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品質,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提高適應崗位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克服從學校向企業轉變的困難。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營造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投入精力大膽探究,模擬企業工作的情景,通過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快速適應崗位。教師必須根據專業特點,選擇學生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場景進行實地演練,鼓勵學生嘗試通過自己的方式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項目攻堅是企業工作中經常面臨的挑戰,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結合不同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合作探究任務,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羅列的清單一一解決問題,加深并鞏固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感受企業快節奏的工作氛圍,并且在學習中養成勤奮刻苦的精神品質,幫助學生提高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
強大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是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一環,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學生必須明確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提前了解行業的發展動態以及企業的崗位分布,從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了解勝任崗位所需的技能。學校必須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班主任工作和學科教學等各個環節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此外,學校還應打造良好的學習平臺,邀請專家學者到校進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讓學生能夠提前接觸到晉升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相關知識。班主任應當結合專業特點,利用主題班會的平臺向學生講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鼓勵學生在校期間提前思考日后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專業課教師則應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梳理學習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哪些知識在工作中能起到突出作用。
工匠精神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工匠精神引領下的中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必須重視學生職業道德的發展狀況。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不僅看重人才的專業技能,同時也格外關注人才的職業道德狀況,嚴格遵守行業規則、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這是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師應當重視對工匠精神的解讀,讓學生在接觸工匠精神的同時學會如何磨練自身專業技能,如何保持高度的自律面對工作。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教師可以通過分享優秀案例、組織講座活動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培養職業道德。
綜上所述,培養中職學生職業能力是提高中職辦學質量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保障,中職院校必須組織有關工匠精神的學習活動,讓工匠精神滲透在教育教學方方面面中,引領學生提高工匠精神的職業能力[5]。學校應當建立完善的教學機制,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為導向推動教學改革,充分重視并培養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能力,教師則應順應教學改革的趨勢,多多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鍛煉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確保學生能夠以良好的職業道德面對日后的工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揮工匠精神的教育價值,有效培養中職學生職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