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濤
(重慶市輕工業學校 重慶 400709)
進入21世紀,隨著“感知中國”的提出,物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一起掀起了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2011年7月我國發布了首部物聯網藍皮書《中國物聯網發展報告(2011)》,2012 年8月我國確立了物聯網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2013 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7號), 2014年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重慶市加快物聯網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的通知》(渝府辦發〔2014〕158號)等制度的建立或政策文件的出臺催生了物聯網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據《重慶市物聯網產業藍皮書(2019年)》顯示,2019年重慶市物聯網核心產業產值已超過752億元,物聯網核心企業數量達628家[1]。
重慶市輕工業學校緊跟新興產業發展,調整信息技術類專業方向,于2012年秋開設了電子與信息技術(物聯網方向)專業。在重慶市中等職業學校實訓基地、重慶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重點專業等重大項目的支持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大教學”觀,緊密圍繞“教學”,升級第一課堂,豐富第二課堂,延伸第三課堂,形成“三課”融合,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
依托“兩全兩庫三平臺”校園信息化系統,在電子白板、投影儀等輔助下,學校課堂教學設計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課前,學生利用老師發布的教學資源在平臺上自主學習互動;課中,師生可現場展示、重難點點撥、重點知識闡述、關鍵技能演示;課后,師生仍可以在平臺上繼續交流,學生提問,老師答疑,實現課堂翻轉,“線上+線下”融合。物聯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成效顯著,已建成《物聯網電工電子技術基礎》《傳感器與WSN技術應用》《物聯網系統安裝與調試》等3門校級精品課程,其中教材《物聯網系統安裝與調試》入選“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書目[2]。
創新“三證書、四階段”人才培養模式,“畢業證”+“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核心能力證書”,在智慧教室及網絡平臺完成專業理論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與人溝通、團隊協作、愛崗敬業、工匠精神等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在校內物聯網體驗廳、傳感器技術實訓室、VR實訓室、綜合技能實訓室等實訓室以及校外實習實訓場所完成實踐操作以及職業核心能力塑造。學校、企業交替進行,形成“四階段”;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核心能力證書課證融通,賦予“雙能”,最終實現工學交替、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全面提升。
物聯網專業以技能大賽、“雙創”大賽為抓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成立興趣小組,開放校內實訓基地,常年組織相關培訓,并根據競賽項目情況,從興趣小組中選拔苗子組建技能隊,強化訓練。近年來,吳書亮等同學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物聯網技術應用與維護”項目比賽獲國家級二等獎3項,譚俊豪等同學參加重慶市“渝創渝新”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獲市級獎項11項。教師綜合能力得到極大提升,鄧銀偉等2位老師獲得高級技師資格,劉憲宇等4位老師被評為重慶市骨干教師,黃仁祥等4位老師參加職業技能大賽或教學能力比賽獲市級一等獎[3]。
物聯網專業無線電協會等社團,以電子信息實訓基地為平臺,面向全校學生招收成員,并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以小策劃、小創意、小制作等活動形式,挖掘學生興趣愛好和創作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每學期的技能展示周都吸引了眾多師生圍觀,物聯網參賽作品得到《為你喝彩》等比賽評委一致肯定。
在“求實”主題校園文化的引導下,學校積極倡導“讓學生做自己能做的事,讓學生管自己能管的事,讓學生服務自己可以服務的事”,通過寢室、教室、實訓室、公共責任區輪流掃除,家庭勞動、青年志愿者“三下鄉”等活動,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三自”能力,用雙手改善生活和學習環境,用行動養成踏實做事習慣,用服務提升審美情趣。回歸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4]。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運用宣傳板、公告欄、榮譽榜、閱覽室、文化廊、校史館、廣播站、顯示屏等載體,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彎腰”盡展風采,“家書”盡顯溫情,“藍精靈”為智博會注入青春活力。“輕之愛”為老人們帶去無限快樂。點滴行動,彰顯大愛;片言問候,啟福人生。
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三課”融合中,物聯網專業學生“雙線”增智、“雙賽”強技、“三自”省身,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絕大多數學生進入高職乃至應用本科繼續深造,畢業后在物聯網行業領域就業創業,得到企業和社會的高度認可,部分學生已經成長為企業技術骨干,為推動我市乃至全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發揮著光和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