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蘭
(重慶市永川中學 重慶永川 402160)
興趣是知識的先導,通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提升學科教學的教學效果,是眾多一線教師達成達的共識,也是大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直在思索的問題。既然學習興趣對于教學來說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有效的提升學生對學科教學的學習興趣呢?以初中數學為例,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唯一感受到的就是該學科教學內容難度大,學習過程當中缺少學習樂趣,也正因如此,部分初中生的數學學習效果較差。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利用創新型的教學方法,通過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學科魅力,體會數學學科學習的樂趣。本文從初中數學的學科特點著眼,對該學科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具體策略進行了論述。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采用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結構課堂,但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為了保障教學效率,大多數時候依然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將每堂課的基本算理傳授給學生,然后安排相應的練習鞏固,這一過程中,學生只是機械化的完成聽講與練習的任務,至于體會學習過程中腦力沖撞的樂趣,或者自主探究的成就感,學生很難體會到。由此可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是要有效保障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1]。學生在課堂上有求知的權利,有質疑的權利。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走上講臺,讓他們講,讓他們討論,使講臺成為學生表現自我的舞臺。把樂趣還給學生。教師要結合各節的教學內容,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并展開數學探究。把時空還給學生。生命離不開水、陽光和空氣,學生的自主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充滿生命力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動起來。把伙伴還給學生。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學習數學需要獨立的思考,也要伙伴的合作。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參與是積極的,學生的學習體驗是快樂的,不同的人會獲得不同的發展。把體驗留給學生。學習數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體驗。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從事思考研究,而且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反思、去探究發現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教師一般都是依據課本提供的例題,通過講授引導學生明確例題所反映的基本算理,然后再根據算理為學生拓展與之相關的數學題目,指導學生通過練習掌握算理所表達的數學思想。這種教學方式每天的重復使用,無疑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興趣。因此,教師應當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采用更為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更為生動,更為鮮活的初中數學課堂。如本人在講授“用字母表示數”時,不直接講授用字母來表示數這種方法有多么簡明、方便,而是與學生們做了一個小游戲,即讓學生把自己的年齡加上100再乘以5,然后再減去10,將所得的數告訴我,我馬上就可以猜出學生的年齡,學生們感到不可思議,于是我就順勢告訴他們這是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學生們的興趣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于是這節課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完成了。初中生正值智力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引導他們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時,我們應恰當地把學生已有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學習更強調密切聯系生活。一方面,開展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一到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可以使學生體會到這一學科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親切感。在此基礎上,學生對該學科的畏難情緒會有所降低,而學習興趣也會隨之增強。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其教學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為數學教材出現在學生的面前[2]。如:太陽系其他行星的發現,就用到了數據的計算,再如國家的預算決算,GDP等等,使學生理解到數學的價值,并讓他們意識到數學的重要性。而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應用于現實。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借用現實中的數學問題來創設問題情境,把例題生活化,使學生易懂易掌握。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學數學是有用的,無形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并將學習的數學知識靈活應用于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之中,從中感受數學發現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各種教學方式,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開展常規教學。除以上教學策略之外,教師還要注重激勵性評價方式的運用,初中學生心理敏感,教師與其每天同他們的錯誤做對,不如換一種方式,將他們的閃光點放大一些,在鼓勵與表揚過程中建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逐步消除對于數學學科學習的抵觸心理,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升。